南水北调中线建设成效对规划西线的启示

2021-12-27 14:18:45王福生
开发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调水中线南水北调

王福生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 730070)

提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新形势,为西北、华北地区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东风,改变因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发展的局面带来新希望。在南水北调中线建设业已取得重大成效的情况下,通过积极总结经验,可为推动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在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创造了高站位、宽视野、管长远,作战略性布局;统算利弊,全局利大弊小即坚决实施;兼顾各方,使受益省区最大化三个方面的经验,对比选规划西线方案具有借鉴意义。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明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治水思路,提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方向和要求。这次座谈会是习近平总书记继2020年11月视察东线工程的源头扬州江都水利枢纽、2021年5月13日视察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之后召开的,奏响了新时代国家水网建设的进军号,也为西北、华北地区借南水北调西线建设东风,改变因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发展局面带来新希望。

鉴于与东部省市发展差距拉大,常规工作已难以缩小差距,需要寻求战略性的中长期解决办法。2017年9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启动了南水北调西线(藏水入甘)方案比选前期研究。本着对重大战略性工程先期介入的初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线工程前期研究(藏水入甘)项目组联合中铁集团西北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广电总台等单位,从2018年开始先后实地考察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早期方案(上线线路)、大西线、红旗河、长江水利委员会林一山方案、黄河水利委员会新方案的下线线路五条主要比选线路。项目组希望通过推动西线调水这一重大战略项目,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为此,项目组于2021年6月赴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对南水北调中线进行了调研,并从丹江口水库到古柏度穿黄工程实地了解情况。结合中线调研与西线比选前期研究情况,我们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对规划西线方案具有借鉴意义。

一、高站位、宽视野、管长远,作战略性布局

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性工程,南水北调是中国历史上比大禹治水更加伟大的工程。东线一期工程和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分别于2013年、2014年建成输水,但西线方案迄今还没有最后确定。就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来看,中线工程极具前瞻性。

(一)南水北调中线是战略视野、战略谋划、战略布局的典范

1952年,可以称之为南水北调元年。这一年8月,着眼于黄河水资源先天不足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组织查勘了从通天河调水入黄河的线路,这是我国第一次南水北调勘查。同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视察黄河,王化云汇报了始自西线的南水北调设想,毛泽东听后对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308

南水北调工程的起步,始于一次极具战略性的“隆中对”。1953年2月,毛泽东与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长江军舰上讨论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毛泽东用铅笔在地图上指着白龙江问:“白龙江的水能不能引向北方?”林一山回答:“不可能穿过秦岭把白龙江水引向北方,把白龙江水引向西北更有意义,引水工程也有兴建的可能性。”毛泽东指着汉江问:“汉江行不行?”林一山回答:“汉江有可能。”当毛泽东指向丹江口一带时,林一山说:“这里可能性最大,可能是最好的引水线路。”毛泽东问:“这是为什么?”林一山回答:“因为长江水利委员会当时在研究汉江中下游防洪问题时曾提出过丹江口水利工程,只是还没有考虑利用这个工程进行南水北调。”经毛泽东的提醒,林一山立刻想到,如果进行调查研究,丹江口工程有可能作为南水北调的一个方案。当时毛泽东听到丹江口一带可能有条件兴建引水工程时,立刻高兴地说:“你回去以后立刻派人查看,一有资料即刻给我写信。”他还叮嘱林一山,“三峡问题暂时还不考虑开工,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2]。

在这次接见后不久,长江水利委员会便布置了引汉济黄线路的查勘工作。当年查勘了三条线路,其中一条就是当前南水北调中线的基本线路。

1956年11月,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明确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的主要任务,是“防洪、发电、灌溉、航运,远景结合引江济黄济淮”[2]144。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从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1]308这次会议正式决定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其后,在北戴河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要求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要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2]145。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见于中央正式文件,也是构建“中华水网”最早的思路。

1959年,在《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中,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1]309。

由于上述工作的前瞻性,为后来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工程开工。该水利枢纽是开发治理汉江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工程分两期建设,初期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1973年年底完工。在建设大坝时,充分考虑了未来的中线调水,坝址选择与坝基建设都做了计划安排,为后来顺利建设中线创造了条件。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将丹江口大坝由原来的162 m加高到176.6 m,与北京形成约百米的落差。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起点是陶岔渠首,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全程自流北上,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其主要节点是“穿黄工程”,在郑州古柏渡黄河河床底部40 m深处开凿两条4 250 m长的隧洞,从而穿越黄河。终点到北京团城湖和天津外环河,干线全长1 432 km。

(二)南水北调西线是我国目前在研时间最长的调水工程

从1952年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开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已成为我国目前在研持续时间最长、各种思路和方案最为纷纭的调水工程。西线以黄河水利委员会从通天河侧坊调水早期方案为蓝本,该方案历经数十年不断酝酿和多次实地勘察,在不同层面多次研究论证,曾长期被作为唯一认可的西线方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西线调水,又先后出现了大西线(朔天运河)方案、长委会林一山怒江方案、红旗河方案以及藏水北调、藏水入疆、藏青线等诸多思路。这些方案对比选研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最佳方案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做出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论证和比选的重要指示后,西线方案比选工作开始加速:水利部马上做出工作安排,黄河水利委员会当年4月、5月先后两次开展了方案比选考察,酝酿了新的比选方案;8月27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向水利部上报优化调整的比选新方案,水利部组织评审并通过了专家论证会。

据有关报道,目前供参考的有三个比选方案。

方案一:双线方案,上线80亿m3+下线90亿m3。上线:侧坊调水40亿m3到贾曲,线路长526.8 km;雅大联合调水40亿 m3,到贾曲,线路长325.7 km。下线:两条线路,两河口调水50 m3亿入洮河线路长618 km,双江口调水40亿m3入洮河线路长413.5 km。

方案二:双线方案,上线40亿m3+下线130亿m3。上线:从雅砻江、大渡河联合调水40亿m3到贾曲。下线:三条线路,叶巴滩调水50亿m3入洮河,线路长846.8km;两河口调水40亿m3入洮河;双江口调水40亿m3入洮河。

方案三:单线方案,下线170亿m3。由三条调水线路组成:叶巴滩调水70亿m3入洮河线路,由2条隧洞组成;两河口调水60亿m3入洮河;双江口调水40亿m3入洮河[3]。

当前,围绕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的深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比选论证,在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尽快确定比选新方案,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

(三)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开展西线方案考察比选研究的基本情况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各有关单位,自2018年以来对南水北调西线主要的参考方案进行了5次野外线路考察,考察的目的不是提出自己的线路,而是对历史上有影响、有可能性的5个方案进行比较,提出有利于西北、有利于全局的客观意见,推动西线工程尽快落地。

2018年6月至7月,项目组考察了红旗河、大西线。联合考察队赴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就线路经过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桑曲、帕隆藏布江、易贡藏布河、雅鲁藏布江,以及甘肃境内的白龙江、洮河、渭河、黄河刘家峡等江河关键节点的入水口、出水口、坝址位置等进行了实地调研。

2019年6月,项目组考察了河西走廊、新疆南疆和吐哈地区。联合考察队实地调研了玉门—瓜州—敦煌—阿克塞段、巴音郭楞州—和田—喀什段、哈密—玉门段。

2020年4月至5月,项目组考察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从通天河侧坊至贾曲上线方案、长委会从怒江东巴至贾曲方案。联合考察队与国家层面对南水北调西线的最新工作部署相衔接,与黄河水利委员会4月16日的考察大体同步,从贾曲进黄河的入口开始,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直至通天河侧坊、怒江东巴,对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上线线路和长委会怒江线路进行了比选调研。

2020年7月,项目组考察了内蒙古、宁夏、陕西可能的受益区。联合考察队环绕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对南水北调西线可能涉及的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淖尔、鄂尔多斯,陕北靖边县、定边县,宁夏中卫市沿黄地区等进行了实地调研。

2021年4月,项目组考察了黄河水利委员会西线比选新方案的优化下线线路。联合考察队从甘肃境内的九甸峡水电站、引洮工程开始,实地调研了新线路在洮河的入水口岷县西江镇、白龙江入水口迭部县旺藏镇和尼奥峡水电站、白龙江调水工程代谷寺镇;在四川境内的主要节点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直至新方案的起点金沙江叶巴滩水电站,这三个水电站均为在建工程,两河口水电站将在2021年10月建成使用,双江口水电站和叶巴滩水电站将在2024年建成使用。

项目组经实地考察对比后认为,历史上的各个方案都是时代条件的产物:一方面,都是基于当时工程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所能设想的产物,都有其当时的合理性,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另一方面,西线方案在探索中不断进步,视野从长江延伸到怒江,再到雅鲁藏布江;线路从高原高线方案调整到高原边缘的低线方案。黄河水利委员会早期上线调水方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青藏高原取捷径,从侧坊到贾曲进黄河,线路最短,投资最少,属于高原高线方案;长委会林一山怒江方案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眼光拓展到了怒江上游,也是高原高线方案;大西线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把视野放到了雅鲁藏布江中游,但还是属于高原高线方案;前几年的红旗河方案,把视野转向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印度洋暖湿气流覆盖的地方,属于环青藏高原边缘的低线方案。黄河水利委员会下线新方案则是优化了的环青藏高原边缘的低线方案。

除了实地调研,2020年6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全国政协委员代表课题组向上级提交了关于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提案,并被全国政协列入2020年度重点提案督办调研项目之一。2020年9月,课题组赴黄河水利委员会规划院(南水北调西线项目办公室)座谈,围绕西线工程规划新方案交流意见。同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院士就西线工程派调研组赴有关省区调研,并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座谈。2021年2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甘肃省科学院联合召开推动南水北调西线和黑山峡开发方案科学比选座谈会,就黑山峡开发提出兼顾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平衡的“二黄河”替代方案建议。

(四)西线工程需要从中国北方的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站位视野出发去规划方案

南水北调西线需要谋划高站位、宽视野、管长远的最具可行性线路。1953年2月,毛主席曾第二次召见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了解从通天河引水调查情况,当他听说只能引水100亿 m3,当即表示:“100亿立方米太少了,能在长江多引些水就好了。”[2]169之后,在很长时期,有关方面根据对长江水系调水的上限研究,预计西线调水规模的规划都是170亿 m3。

就目前情况来看,如果西线以从长江水系调水为主,其局限性太大,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随着葛洲坝、三峡大坝等长江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长江下游生态已产生重大影响,鄱阳湖连年变成大草原,如果不调整方案,可能使问题更加严重。二是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重心,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进行调水,对长江经济带、长江航运的影响势必很大。三是引水量过小,不能解决中国西北、华北的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更谈不上大幅改善生态环境。四是西线调水不能再局限于重点考虑黄河中下游补水,因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都是为黄河中下游补水所建设,而中国北方尚未开发利用的辽阔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的甘肃、新疆、内蒙古大地,应该转换思维统筹考虑[4]。

基于以上实际情况,结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线工程前期实地调研,以及对5个主要方案进行对比评估,并与主要研究设计单位有关专家交流,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应先易后难,“先做中间”,从长江上游水系有限调水;长期看则应“两头延伸”,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引水点向尚未开发的西南诸河延伸。

二、统算利弊,全局利大弊小即应坚决实施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做事不能求全责备。如果按绝对的生态主义观点来说,都江堰、红旗渠都不应该搞。因此,对重大水利工程,需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人民生活等全局高度,预研分析工程正面效果与负面问题,评判利弊,统筹算账,只要于全局利大弊小,就应该坚决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全局利大弊小,西线工程也是全局利大弊小。

(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是利大弊小的典范

南水北调中线是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基础上加高续建的水源工程,工程于2005年9月开工,2013年通过蓄水验收,2014年12月正式向北方供水。丹江口大坝加高后高程由162 m提高到176.6 m,正常蓄水位由157 m提高到170 m,相应库容增加至272亿m3,相应水库面积扩大为1 058 km2,总库容增加为319.5亿m3。工程完工后,枢纽职能调整为防洪、供水、生态、发电、航运,达到近期调水量95亿m3、后期调水量120亿~130亿m3的需求。

目前来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就惠及区域之广大而言,中线工程作用比都江堰还要伟大。截至2021年4月初,中线工程提前实现了年调水量95亿m3的目标,累计调水近400亿m3。如今,南水已经惠及京津冀豫四省(市)24座大中城市及130多个区(县),直接受益人口超6 900万人,已成为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多个北方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95%保持在Ⅰ类,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确保了“一江清水向北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年来全力配合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为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白洋淀、永定河等生态补水的重要水源。在保证正常供水的前提下,自2017年10月起向中线工程受水区进行生态补水,补水量累计超过51亿m3。2016—2021年度,生态补水量分别为2.03亿、12.55亿、10.85亿、24.03亿、1.28亿m3,受水区河湖水质提升、地下水位回升,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显而易见,中线工程在保障北方水安全、优化水资源配置、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当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存在设计中的不足。由于全部明渠输水,占用土地面积大,水量蒸发大,管护运行成本高。其次,存在实施后新问题。伴随大的生态环境变化,汉江上游来水减少,与中线调水量增大叠加,使汉江中下游缺水严重的问题逐步显现,为此被迫实施了“引江济汉”工程。再次,全局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叠加压至中线,中线工程通水4年供水需求即达到设计规模,且中线水质优良,随着中线供水和生态补水任务的逐年加重,以及引汉济渭、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成通水,再加之东线工程因水质和提调成本问题,使中国北方的用水需求叠加压向中线。另外,还存在运行管理问题。中线水源工程现行供水水价不是全口径成本水价,生态补水水价偏低,且水费收取率较低,库区面源污染问题难以根除,等等。

(二)西线工程是中国有待实施的受益面最广、影响面最大的历史性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单就西线而言,也是一项超越大禹治水、光耀世界水利史的治本工程。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已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的今天,已经解决了重要性、必要性和基本遵循,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怎么实施。

1.黄河水利委员会新方案的下线属于西北、西南、华北共赢和多赢的方案

西线工程之所以争论了69年,焦点集中在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安全、库区移民、工程难度及工程投资效益等方面,尤其是四川方面担心的生态安全、工程安全、库区移民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最新的下线调水方案解决了上述关键问题:一是环青藏高原边缘都是降水量大的区域,避免了对高原生态的影响;二是四川境内主要节点都有在建的水电站,基本不产生新的库区移民,而且只要通过打隧道串联起来即可,解决了工程安全问题;三是中国隧道技术已是世界一流,现在盾构机可打直径15 m的隧道,在四川和甘肃主要节点均已有在建与建成水电站的情况下,工程难度大幅降低,工程投资效益明显提高。据估算,建设西线的下线一期工程只需要近2 400亿元人民币投资。

2.藏高原腹地生态状况确实已不宜建设高线调水工程

历史上对西线工程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从青藏高原布线的上线方案。高原腹地的现场情况表明,一是降水量小,易出现荒漠化现象,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趋势不容乐观;二是高原气候寒冷,一年当中有半年的冰冻期,有效调水时间太短;三是高寒气候影响钢筋水泥耐受性,加之养护队伍生活不便,后期维护运营成本高。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全国影响巨大

一是能够大幅消化钢铁、水泥过剩产能,在新基建中拉动中国经济巨轮;二是解决西北、华北的水资源总量短缺;三是缩小中国南北差距、东西差距,过去有关人士将西北工业化、城镇化发育不够作为不宜搞大型调水工程的理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四是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支撑;五是大幅改善北方特别是西北的生态环境;六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实施西线工程,在甘肃、内蒙古、新疆可增加2亿亩以上耕地[4]。

三、兼顾各方,使受益省区最大化

南水北调中线除了主要受益目标的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湖北、河南两个搬迁移民和占用土地大省作为主要的受影响区域,也是主要的受益区。将来南水北调西线也需要借鉴中线,统筹兼顾各相关省(区、市)利益。

(一)南水北调中线是兼顾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典范工程

中线工程的主要受益区不仅是京津冀,湖北省也是受益区。襄阳引丹灌区取水水源为丹江口水库,规划多年平均引水量6.28亿m3,是国家大型灌区,也是襄阳市最大灌区、主要粮食生产区,粮食产量占襄阳市的1/3。引丹灌区面积2 980 km2,范围包括襄阳市辖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高新区四个县(市、区)34个乡镇的257万亩耕地。引丹灌区还担负着襄阳市辖“一市三区”及襄北农场132万人、180万头大牲畜饮水安全的任务。

河南省也是受益区。南阳引丹灌区是国家大型灌区,位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范围内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灌区,年引水6亿m3。引丹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0.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5.4万亩,涉及邓州、新野两市(县)19个乡镇,具有防汛、排涝、抗旱,向城镇供水、解决西南岗丘人畜饮水、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引丹灌区原来直接从丹江口水库取水,取水口为陶岔渠首,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引丹灌区改为就近从中线总干渠取水。

(二)南水北调西线需要借鉴中线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思路

1.西线工程应该站在构建“中华水网”的高度兼顾西北、华北、西南各省区利益

一方面,站在系统性和根本上解决西北、华北用水的角度,跳出局限于眼前之需、局部之需的调水思维,从保障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边疆安全的高度,规划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系统性解决黄河流域九省(区)及新疆的缺水问题,促进黄河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4]。另一方面,在国家层面统筹解决西南省区关注的生态安全、工程安全、库区移民问题,解决基础设施还建、发电收入分配等问题,西北省区则应主动接收库区移民。

2.按照《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对黑三峡河段开发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统筹安排的意见,用增量水资源解决西北水问题

西北各省(区)面临共同的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的困难,建设区域内调水或水电工程,只会产生矛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下一步的黑三峡河段开发工作中,理应采纳《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关于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决策宜结合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考虑的安排,在刘家峡修建分水设施,经兰州新区、白银景泰至宁夏中卫,采用以渠代坝修一条人工渠进入宁夏的“二黄河”方案,解决其干旱缺水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化解甘、宁黑三峡大柳树高坝之争,同时也可以缓解黄河兰州段、白银段防洪压力,兼顾各方利益。

3.增强建设南水北调西线的双线并行方案中上线的合理性、必要性

如果以向黄河中下游调水为目的,采纳下线方案即可解决,没有必要建设上线。建设上线,应以解决青海湟水流域、甘肃河西地区乃至新疆、内蒙古西部用水为主。利用上线海拔高的优点,经湟水进大通河,再充分利用已有的“引大入秦”工程,经兰州新区在白银景泰分水到河西走廊。

(三)南水北调西线方案比选对甘肃总体有利

1.南水北调西线无论方案采取上线和下线并行还是只采取下线单线,均需要进刘家峡水电站

就甘肃而言,一方面,新方案下线穿过白龙江进洮河,解决了甘肃的引洮工程和拟建的白龙江调水工程的水量保障,能够使定西、平凉、庆阳、天水等中东部区域未来发展一、二、三产业的用水无忧;另一方面,有可能使甘肃成为西北水利枢纽,并彻底化解甘肃与周边省区水资源争端。如果设计经刘家峡进河西走廊线路,则可通过黑河向内蒙古分水,经敦煌向新疆分水;如果采用“二黄河”(从刘家峡经兰州新区、白银景泰修一条人工渠进入宁夏中卫)方案,替代黑山峡建高坝,则可解决宁夏用水需求。

2.甘肃的前途命运在于抓住“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机遇,争取在甘肃段使水进河西、再造河西

一是甘肃未开发的2亿亩以上荒地基本都在河西走廊,且其人口只有约500万,甘肃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在河西。二是河西走廊引入水资源后,将使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五市的土地资源变成“活资源”,沿线城市均有发展成大城市的潜力,从而吸引人口聚集。三是河西走廊可发展用地需求量大的工业,在工业领域已不可能由国家投资上大项目的今天,唯有利用活化后的土地资源吸引工业投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3.强调西线工程进河西走廊对西部生态安全的屏障作用

西线工程若进河西走廊,可以保障石羊河流域的青土湖、黑河流域额济纳旗东西居延海、疏勒河流域哈拉诺尔湖等尾闾生态性补水。同时,在河西走廊两侧山脉的作用下,预计水气循环会发生巨变,祁连山的生态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4.在河西走廊统筹解决南水北调西线调水的移民搬迁问题

人口也是生产力,应该主动在河西走廊地区承接安置西南库区人口,同时安置本省区的库区人口。

5.南水北调西线受益区共同推动

西北的地方智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媒体、研讨会、高端论坛等多种形式建言,共同推动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包括经河西走廊向新疆、内蒙古的延伸工程。

猜你喜欢
调水中线南水北调
一个涉及三角形中线不等式的再探讨
斜边中线添加方法初探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山东水利(2020年12期)2021-01-18 05:59:04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当代水产(2019年10期)2019-12-18 05:29:30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中华建设(2019年8期)2019-09-25 08:26:18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学生天地(2018年33期)2018-11-08 08:38:12
课本内外
南水北调
DRAINING THE SOUTH
汉语世界(2015年2期)2015-03-26 09:19:01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