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2021-12-27 10:55孟庆海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力推广储运秸秆

孟庆海 赵 萍

(齐河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齐河251100)

齐河是传统的农业大县, 拥有耕地面积126 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在220 万亩以上。 齐河县农作物秸秆主要以小麦、玉米秸秆为主,每年可收集秸秆资源总量约170 万t,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途径目前主要是肥料化利用。 近几年,通过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精细化全量还田技术, 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56%。 我们及时总结提炼出了 “麦秸覆盖、 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技术”模式,被农业部组织遴选为秸秆农用十大模式之一并向全国推介发布, 为全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齐河县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 大力推广秸秆精细化还田技术

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农业资源, 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 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增加生态效益。 通过还田,不但可以提高土壤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别是速效钾的含量,还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通透性[1]。 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可以减少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从而促进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2]。

近几年,齐河县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精细化还田技术,不但增加土壤养分,还减少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率。 通过鼓励农民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械, 使齐河县粮食作物秸秆精细化还田率达到90%以上。

1.2 大力推广玉米秸秆窖池青贮技术

玉米秸秆可经过一定处理制成优质饲料, 这种饲料含水量多,富含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用这些饲料喂牛、喂羊,不仅解决农户饲料来源的困难,还可以减少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污染。 齐河县作为畜牧生产大县, 积极引导未被利用的秸秆资源向饲料化利用发展,大力推广玉米秸秆窖池青贮技术,醇源牧场有限公司玉米秸秆青贮面积达到5 万亩以上,全县青贮玉米种植规模达到7 万亩以上,真正做到玉米秸秆变废为宝。

1.3 积极探索小麦秸秆收储体系

齐河县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每年可收集小麦秸秆60 万t 以上。为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齐河县积极探索小麦秸秆收储体系。 支持以乡镇、村、企业或经纪人为主体,建设秸秆收储站点,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打捆压块和储存储运全程机械化。 在华店镇、胡官屯镇开展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建设,加大投入,购置秸秆收储、运输设施设备,实现农作物联合收获、打捆和储存运输全程机械化,提高了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

2 存在的问题

2.1 秸秆精细化还田技术推广受限

秸秆精细化还田技术深耕环节非常关键, 必须使用大马力(1354 型以上)机械进行深耕,一般农户因种植面积小不适于大马力机械作业, 大多农户因此选择旋耕,导致秸秆精细化还田技术推广受限。

2.2 重种地轻养地

连年实施玉米青贮, 不进行秸秆还田会大幅度降低土壤肥力, 不能满足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2.3 扶持政策少

由于秸秆收集机械存在一次性投资大、 作业时间段短、机械利用率低等不利因素,加上国家在秸秆收储运环节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 影响了秸秆收储体系建设进度。

3 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开展秸秆精细化全量还田技术培训, 通过电视、网络、印发明白纸等多渠道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夯实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群众基础,使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广大农户的自觉行动。

3.2 种地养地相结合

玉米青贮田建议3~5 年一遍,不能连年青贮,以免大幅度降低土壤肥力,实现种地养地相结合。 建议青贮企业将秸秆利用后产生的腐熟有机肥, 回归到农户玉米青贮田块,补充土壤肥力。

3.3 建立收储运管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培养经纪人,建立以利益为纽带,企业为龙头,经济组织或经纪人为骨干的运作体系。 经济组织或经纪人在农民收割季节,以村组为单位设立秸秆堆场,就近收购,方便农民。 然后再成批量送往企业,这样农民不愁秸秆卖不掉,企业不愁收不到秸秆,多方得利,实现秸秆产业化。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对购买、使用先进实用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农民群众,政府要加大“双重补贴”,对农机购置进行补贴的同时,也要加大财政专项补贴,以减轻机手或农户的负担。

猜你喜欢
大力推广储运秸秆
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研究进展
语文教学时普通话推广研究
四川泸州大力推广高粱漂浮育苗技术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关于油气储运安全的重要性及其策略探讨
油气储运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新式农机具的推广使用分析
玉米种植技术及其推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