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得宝
庄子是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两千多年以来,庄子以其恣肆无忌的行为、深邃博大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国人。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年代,当时诸侯间群雄争霸、纷争迭起、礼崩乐坏、哀鸿遍野,可谓“天下何其嚣嚣也”。身处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时代,庄子曾担任过漆园小吏,或许是因为俸禄微薄,或许是因为拙于官场之技,庄子很快就离职了,自此便居住在陋巷中,过着清贫如洗甚至柴米油盐都难以为继的生活。
“处江湖之远”的庄子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开始反思导致那个时代充满纷争与困难的原因,他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百家争鸣的各种学说,尤其是儒家的仁义学说违背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本性。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道应以天道为依据,并取法自然。而儒家的仁义学说主张“克己复礼”,使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反而容易激发出伪诈之心。庄子有云:“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庄子·徐无鬼》)人如此,社会亦受此波及,儒家仁义学说沦为诸侯国标榜自我的口号和争权夺势的工具,因此庄子指出:“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而走出这种纷争,关键还是要体证天道,以人道合乎天道,只有这样才能超越所处时代的恶,获得精神上的逍遥与超脱。
庄子在《齐物论》中以箫作喻来形容籁,“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即人籁是丝竹管弦之声,地籁为风吹各种窍孔所发之声,庄子认为在人籁和地籁之上还有一种天籁,而天籁则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即自然万物因其各自的自然状态而发出的声音,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合乎天道,回归自然,才能闻得自然的箫声,实现天人合一。庄子所言之“天”作天地万物抑或是自然世界之解,常与“地”并用,如“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天地固有常矣”(《庄子·天道》)。自然万物有无穷之大,人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自然万物千秋更迭,而人的生命则譬如朝露,短暂易逝。自然界的广博无限恰好映射出人的渺小无限,天人合一则指的是人融入浩渺的天地之间,如同河流归于沧海,以有限融入无限,“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天地》)。这也就可以获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物我同化的绝对的逍遥与自由。
现代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有云:“道家之超脱解放精神,恒归致于寥天一之高处,”而“寥天一”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如何才能打通这一理想和现实的隔阂呢?这就要通过修道的工夫,这种工夫在庄子的不同著述中名称不同,又如另一位现代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所云:“《逍遥游》的所谓‘无己’,即是《齐物论》中的‘丧我’,即是《人间世》的‘心斋’,亦即是《大宗师》中的‘坐忘’。”“吾丧我”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容人虽然外表形如槁木死灰,但内心已经达到了忘我的最高境界。而庄子那堪称千古绝响的庄周梦蝶的寓言正是“吾丧我”的表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心斋”指的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心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闻和理解,而是达到心境的虚静纯一,进而明大道。“坐忘”指的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即不受肢体的牵绊,摆脱心智的迷惑,进而与万物同化,心灵也摆脱桎梏获得解放。
庄子在描绘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时用了很多翱翔于天地间的语句,如“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以日月云气为助力遨游于宇宙天地之间,这是何等的逍遥与快乐!庄子主张追求“天乐”,即“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这种“天乐”已经脱离了主观色彩,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觉到的快乐,而是一种与道为一的至乐。这种“天乐”首先指的是欣赏自然世界之乐。庄子对鲲鹏、蝴蝶和游鱼等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对东海、北海壮美景象的铺陈,以及“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的表达都表现了庄子对大自然的欣赏与赞美。“天乐”还意味着追求境界超脱之乐。欣赏自然世界之美还使人可以从中体悟到自然无为之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这种追求“天乐”的审美意趣,源于自然界又高于自然界,虽起源于欣赏自然万物的感性之乐,但却追求境界超脱的至乐。
庄子追求天人合一与“天乐”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其一,在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以庄子“道通为一”的思想为引导,人和自然万物都是同源而生的,人与自然万物同为天地间的一分子,庄子主张“不敖倪于万物”(《庄子·天下》),人和自然万物本来就应是平等的,不应有贵贱之分。庄子还主张人和自然万物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该友好的相处,庄子描绘了人与自然万物友好相处的场景:“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庄子·马蹄》)。
其二,庄子主张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首先是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庄子有云:“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自然万物都有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人们应该尊重这一客观规律,使自然万物自由生长。其次,庄子主张“万物不伤”,即不能出于功利的目的对自然进行恣意的伤害,“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庄子·知北游》)。只有这样坚持自然无为的原则,才能做到“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再次,庄子主张简朴节制,反对奢靡浪费,庄子有云:“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
庄子所崇尚的自然的箫声已回响数千年,体悟庄子的生态智慧可以说是解读这一箫声的锁钥。
庄子所崇尚的自然的箫声已回响数千年,体悟庄子的生态智慧可以说是解读这一箫声的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