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在西宁联合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宣部副部长傅华,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省委副书记、省长信长星出席活动并讲话。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主持活动。
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行动,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1年6月,《黄河生态文明指数报告(2019)》对外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平均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相比,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发展短板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产业效率、城乡协调等方面。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提高。
报告还显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比去年同期提升,比全国平均生态文明指数增长情况略高。在所研究的黄河流域9个省区62个市(地、州、盟)之中,生态文明指数提升的有61个城市,其中明显提升和显著提升的有33个。生态文明指数得分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的改善。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大气污染防治初显成效。黄河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得分进步最快的分别是内蒙古包头市和山东东营市,二者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据介绍,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决策参考,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和中国工程院黄河生态文明项目组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完成了《黄河生态文明指数报告(2019)》。报告较为客观准确地量化评估了沿黄各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以及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为黄河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
(来源:中国环境APP)
6月18日,云贵川三省共同立法保护赤水河流域集体采访在全国人大机关代表接待室举行。全国人大相关负责同志及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以现场及视频连线形式出席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
云、贵、川三省人大常委会联动,近期以《决定》加《条例》的方式,共同立法保护赤水河流域。目前,三省有关《决定》和《条例》均已出台,将于7月1日起同步施行。
此次共同立法中,“共同决定”内容主要包括全方位协作、“五个统一”“两个机制”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生态修复、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协作、地方人大监督协作、共同的法律责任等。
此外,“共同决定”“同一文本,同时审议,同时公布,同时实施”,实现了区域立法从“联动”到“共立”的跃升。“共同决定”对重大问题做出共同承诺,同时在各省《条例》中细化措施,既强化流域共治又体现各自特色,既有刚性规定又有合理措施。三省人大常委会建立共同立法协调机制,装好立法“导航仪”、排好立法“路线图”、定好立法“时间表”、打好立法“组合拳”。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1年六五环境日来临之际,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主编的《大地文心——第三届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出版发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为该书撰写序言。
2020年5月,“大地文心”第三届中国生态文学作品征文活动启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推出了一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和成效的优秀文学作品。征文活动期间,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还联合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组织作家亲历污染防治攻坚一线调研采风。
为向更多读者全景展现征文活动的丰富成果,特将刊发于中国环境报《境界》周刊的30余篇优秀征文汇编成书。
“大地文心”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征文活动自2016年启动,迄今已举办3届。《大地文心——第三届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是第三本优秀征文作品集。
(来源:生态环境部)
6月2日,第二届“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在京揭晓。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以视频的形式致辞,并宣布第三届“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推选活动启动。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玉庆出席活动并致辞。
此次揭晓的十本好书包括《山林笔记》《大湖的兴衰:北美五大湖生态简史》《大地雅歌》《我的原野盛宴》《塞耳彭博物志》《奇妙的生命世界:一个生物学家的观察手札》《十万年后的地球》《守山:我与白马雪山的三十五年》《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树木之歌》。活动现场,与会代表就入选书籍进行了分享。
本届推选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组委会面向全国各图书出版机构、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及社会公众征集图书281本。历经严格筛选、初评、网络投票、终评等阶段,最终确定了这10本生态环境好书。
自2018年起,生态环境部已连续主办两届“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推选活动。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办好推选活动,深入挖掘更多生态环境好书和其内在价值,在全社会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来源:生态环境部)
6月19日,致敬“2020最美基层环保人”宣传活动在京举行,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邱启文出席活动,并与10名“最美基层环保人”座谈交流。
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国生态环保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收官之战付出了巨大努力。举办致敬“2020年最美基层环保人”宣传活动 ,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展示生态环保铁军风采,鼓舞生态环保人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
入选的10位“2020最美基层环保人”分别是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安新县分局环境监测站刘冬梅、湖北省襄阳市危险固体废物管理中心许阳、江西省萍乡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张之龙、云南省大理州环境监察支队黄勤、福建省福州市鼓楼环境监测站陈云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环境监测站热合曼·艾买提、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李娟、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部秦玮、吉林省辽源市生态环境局代宇希和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生态环境分局程卫华。
(来源: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
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
回首奋进路,百年正风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百年接续奋斗,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经历了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要从党带领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深刻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1972年我国派团参加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后,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提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政策,逐步建立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机构,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接轨国际、立足国情,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污染防治思路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由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由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控制相结合转变,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向前推进。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思想新举措,要求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一是战略谋划部署不断加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是其中一个。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加“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二是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24.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决向污染宣战,“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5%以上。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四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数十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具体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制修订近30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深入推进,已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五是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深入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申请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在党带领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进程中,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
在党带领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进程中,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这些宝贵经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坚持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不断深化,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是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从发出“绿化祖国”伟大号召到提出“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展现了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关系问题所取得的创新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勇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1972年北京官厅水库发生水污染事件后实施我国第一项治污工程,到20世纪90年代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防治,到21世纪初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国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作为环保人努力的方向,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四是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诠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从索取资源不考虑环境换取发展,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发展与环境问题矛盾激化,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再到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从“32字”环保工作方针、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到生态环境指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从1979年环境保护法颁布试行,到基本形成覆盖大气、水、土壤、自然生态、核安全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从1984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到2018年组建生态环境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必须坚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六是坚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一贯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已批准实施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从早期的环保理念、技术、资金等“引进来”为主,到后来双向交流互动,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环保技术等“走出去”日益常态化。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公约义务,有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