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程
发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2021年6月2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共同发布《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壮大生态环境志愿者队伍,促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形成全民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局面指明了工作主线,提供了行动指南。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环境志愿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典型模式与优秀案例,“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已成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最为亮丽的名片。
在看到成绩的时候,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相关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起步较晚,总体上还存在数量欠缺、精力不济、能力不足等问题。二是在社会参与度层面,生态环境服务志愿者还存在思想认同和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服务内容与形式和社会实际需求尚未契合等问题。三是在制度建设上,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程度不够到位,志愿者个人权益保障有待完善,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制约了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形式化”“盆景化”“脱实向虚”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依旧停留在“宣讲式环保”“传单式环保”“过场式环保”阶段。在街头广场树立环保主题宣传牌、集体清扫街道河道垃圾、举办环保主题演讲与展演等依然是最主流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模式,但这些活动带来的效果可能仅仅是“一过性”的,老百姓只是过来图个热闹,做了一次热心的“吃瓜群众”,真正的生态环保意识并没有入心入脑转化为实际行动,导致活动的效果不够理想,也打击了志愿者们日后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责任重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业务性,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背景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作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支撑,不能纸上谈兵、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全局理念,打破固有思维的局限,充分整合跨界资源,不断丰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内容形式,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热情,逐步让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关键“台柱子”。
一是做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汇聚政策合力、精神合力、行动合力,实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全民化、社会化、组织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策划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志愿者的使命感、光荣感、成就感、归属感,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基因代代相传,为促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贡献力量。
二是创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素供给与资源整合。生态环境保护涉及范围广,专业性、系统性、综合性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节点。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跨越式发展,需要跳出传统环保类志愿服务的“小圈子”,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历史性转变。积极整合环保政策制定、环保科技研发、环境宣传教育、环保设施运营、环境应急管理等多领域跨界人才资源,发挥智力支撑作用,为社会打造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带动效应大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不断为构建“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核心要素体系注入新动能。
三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人才保障体系。不断稳定、优化、延伸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的“人才链”“服务链”“创新链”,进一步发展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发挥生态环境服务志愿者“绿色生活先行者”的示范引领作用。丰富生态环境服务志愿者团队的培训形式,持续提升志愿服务团队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做好现代科技与志愿服务的双向赋能,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新兴技术,开辟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模式,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复合型人才,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助力国家早日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四是深化国际环保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参考借鉴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在国际上的良好实践,以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为契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国际合作。发挥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展“外脑”力量,做好我国本土环境哲学与环境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环保组织保持业务协作,积极开展民间外交,讲好中国环保志愿者故事。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为切入点,为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信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