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琴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州 350117)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 传统的文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发展的现实需求, 推进新文科建设迫在眉睫。 2019 年4 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 个部门联合推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启动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简称“四新”建设),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文科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引擎。 2020 年11 月,教育部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2〕,全面启动了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夯实基础文科学科、 发展新兴文科学科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等, 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结合校情,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开设复合型专业,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文科人才。
为了适应新文科建设要求,满足当前新高考改革需求,解决高中教师结构失衡的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江苏等省开展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的函》,支持“三省四校”(“三省”为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四校”为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开展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培养一批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的开设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求,不仅推动了高校对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给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培养)专业(以下简称“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为例,研究和分析新文科背景下开设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管理的创新路径。
2020 年9 月,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四所高校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和各省教育厅 《关于开展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 的相关要求,并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迎来了首届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学生。 目前,第二届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也已经入学。
“三省四校”结合各省、各校和学科的实际情况,开设的试点专业有所不同。 南京师范大学为物理学+教育技术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浙江师范大学为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 化学+生物科学,杭州师范大学为物理学+教育技术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福建师范大学为历史学(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培养)、化学(化学+生物科学复合培养)。 每个试点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不超过40 人。
“三省四校”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有四大亮点:本硕连读,培养高素质人才;复合专业,培养双学科人才;免试获取双学科高中教师资格证;公费师范,就业有保障。
1.学生生源质量好、综合素质高
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为教育部试点专业,四所高校均为提前批次录取,学生生源质量较好。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首批2020 级本科生招生39 人,其中理工科录取平均分596.6 分,最高分 625 分,文史平均分 588.5 分,最高分601 分;2021 级本科生招生40 人, 其中物理类选考生平均分600.96 分,最高分626 分,历史类选考生平均分592.73 分,最高分605 分。相对学校其他专业, 该专业学生高考成绩普遍高20 分以上, 大部分学生分数达到211 高校录取成绩。 同时,该专业面向福建省各个地级市招生,89.74%的学生来自省一级达标高中,如厦门双十中学、福州三中、泉州五中等,学生生源质量较好。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公费师范生常常与“贫困”一词联系,但复合型公费师范生情况却有所不同。 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均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争相涌入,就业压力大。该试点专业为定向师范, 学生毕业后回生源地安排带编工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很多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为“求稳”也争相报考。 调查显示,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2020级城镇生源学生为31 人,占比79.49%,农村生源学生仅8 人, 占比20.51%;2021 级城镇生源的学生为23 人,占比57.5%,农村生源学生17 人,占比42.5%,班级同学大部分来自城镇。 2020 级独生子女 26 人,占比 66.67%;2021 级独生子女 16 人,占比40%,独生子女人数较多。 同时,该专业很多学生父母为体制内工作人员或经商人员,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不仅如此,他们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综合素质较高。
2.“双学科”“单学院”管理模式
福建师范大学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专业, 并且这两门学科专业由不同学院开设,但却只由其中的一个学院负责管理,实行“双学科”“单学院”管理模式。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历史学和地理科学两门学科, 两门学科分别由社会历史学院和地理科学学院开设。 由于历史学为文科学科,地理科学为理科学科,两个学院的学生特点明显不同,学生管理方式也存在不同之处。 但是,为了便于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学生的管理,该专业学生由社会历史学院统一负责管理,地理科学学院承担配合管理的职责。
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双学科”“单学院”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与原有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差异, 不能按照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生搬硬套, 而是需要结合实际积极研究和探索符合该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 以提高学生管理的成效。
3.校院两级多措并举推动专业建设
福建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采取了一系列试点项目举措,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例如,成立学校工作专班、学院工作小组和专业指导帮扶小组,构建“学校-学院-专业”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机制;多次邀请相关专业专家、中小学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代表召开培养方案论证会,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在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持续改进教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等方面着力,不断完善培养过程管理;加强两个学科、见习实习研习、教学环节与中学实践、师德养成和学科素养等的融合,强化双学科融合重构。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主要负责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在学校的组织领导下,将其作为学院年度攻坚重点任务,出台了系列创新举措。 在制度层面设置专业负责人,创建历史地理基地班导师制,成立专业帮扶小组,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同时,还联合地理科学学院制定专业工作计划,涉及教师教育、创新创业、师生交流、学术交流、第二课程等方面,全力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前,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首批学生入学已一年有余,学生管理逐步进入正轨。 但是,结合自身一年多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经历, 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 发现该专业存在学生自我发展困境和辅导员育人工作困境两方面的挑战。
1.学生学业压力较大
对历史学+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业压力进行调查, 全部学生都表示存在学业压力,34.3%的学生表示学业压力较大,65.7%处于中等水平。78.95%的学生主要学业压力来源于学习两门学科,课程量较大;52.63%的学生表示采用文理兼收的方式招收学生,理工类学生学习历史学较吃力,文史类学生学习地理科学较吃力;47.37%的学生表示同学较强,同辈压力造成了学业压力。 还有如首届招生,无相关指导经验;学习动力太强;学生工作占据时间较多等也造成了一定的学业压力。
2.学生活动参与较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实践、 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 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3〕调查显示,大部分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学生认识到在大学期间参加学生活动的重要性,但相比其他专业学生参加学生活动次数少,42.11%的学生大一学年参加学生活动次数低于5 次,26.32%的学生在5 至10 次之间,只有31.57%的学生参加学生活动在10 次以上。 同时,学生预计在大二学年参加学生活动次数会少于大一学年。 究其原因,63.16%的学生是因为课程量大,没有时间参加;52.63%的学生认为已举办的学生活动意义不大, 需要改善;39.47%的学生是因为活动难度大;只有15.79%的同学是因为该专业就业有保障,没有必要参加。 综上,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因为专业的就业保障而丧失对学生活动的认同感, 但是需要加强对学生活动的创新力度,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3.职业成长缺乏标杆
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学生入学就和当地教育局签订就业协议, 即硕士毕业后到生源地高中从教不少于六年,职业方向已经确定。 但是该专业为首批招生,无相关经验指导,学生职业成长缺乏标杆。 调查显示,73.68%的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学生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26.32%的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 但这部分学生受专业开设时间限制,也没有确定具体的职业成长路径。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学生就业的确定性与职业成长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给学生成长造成了较大的困境。 因此,对学生进行职业成长引导十分迫切。
1.管理制度无例可循
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高效运转的前提和条件。 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是在新文科背景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 我国高中教育实际发展需求开设的全新专业。 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开设较晚,学生管理工作无先例可循,缺乏经验借鉴。 同时,由于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的鲜明特色, 照搬学校现行的管理模式在初期虽为稳妥之举, 但随着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照搬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显然不能适应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协同育人要求更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4〕中指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理念。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为“双学科”“单学院”管理模式,其协同育人存在特殊性,对辅导员协同育人要求更高。 辅导员不仅需要协同本学院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 班主任、 任课教师,以及学校教务处等机关部门育人,更需要与对方学院积极沟通交流, 协同对方学院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等育人。
3.辅导员挑战极大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职业角色覆盖至少九种独立职业的相关事务, 堪称当代中国角色结构最为复杂、职业责任最重的角色〔5〕。 辅导员工作对象复杂, 事务繁多,“24 小时随时待命”“上面千层线,下面一根针”是辅导员工作的现实写照。在“高压”工作环境中,辅导员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安全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 以维持校园的安全稳定, 很少有时间开展针对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特色的管理工作。 但是,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培养的是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这就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 跨学科知识、 跨学科视野、创新创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面临的挑战极大。
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成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 是目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由于其特殊性, 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现实挑战, 探索符合该专业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规律,创新学生管理工作路径十分关键。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作为全国首批开设的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之一, 在过去的一年中聚焦现实挑战,充分协调各方资源,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创新学生管理路径。
1.建立学风联动机制,减轻学业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6〕。高校的学风建设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于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辅导员通过建立学风联动机制,多方协同加强学风建设,以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落实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政策,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畅通沟通渠道。 福建师范大学和社会历史学院均高度重视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制定了多项政策举措推动学风建设,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将其落实。 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调研,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校和学院,以便制定更多有利于学生学业方面的制度和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其次,完善日常学风管理制度,积极举办各类学习活动。 辅导员建立考勤、请教销假、学习打卡等日常学习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举办各类有益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减小因学业带来的压力感。 最后,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朋辈互助小组,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朋辈互助小组充分考虑学生文理科、学业成绩、性格等因素,成立后组员间积极沟通交流,相互协助、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立足学科专业特点,打造活动品牌
学生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有益补充, 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鉴于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学生活动参与不多的情况,立足学科专业特点,提高活动质量,致力于打造一批学生活动精品。
其一,立足师范专业特色,开展教师教育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职业认同感。 一方面,邀请历史学、地理学一线名师,从师德养成与专业素养两个层面开展“名师面对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提升专业能力。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按生源地组队, 利用暑假时间在生源地开展历史和地理中学名师访谈活动, 增加学生对中学教育的了解,锻炼学生实地调研的能力。 其二,加大对“双创”课题申报的引导和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组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并邀请有经验的评委嘉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和课题研究能力。 其三,立足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特色,打造“我为母校代言”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项宣传特色活动。 通过向学弟学妹们介绍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 宣传学校出色的办学成就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考。 这不仅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提升专业认同感,也扩大了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的知名度, 增强了专业的社会认同,有利于学生自身和专业发展。
3.引导职业成长规划,激发内生动力
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学生虽然是定向就业的群体,但就目前学生缺乏成长标杆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职业成长规划指导, 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生动力尤为必要。
一方面, 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加大专业宣传力度,为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由于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首次开设,学生在报考时对专业政策、培养方案等了解不够深入。 辅导员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周, 邀请学校教务处领导和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关政策, 邀请两个学院专业负责人讲解专业培养方案, 邀请两个学院优秀的学长学姐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 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情况。 另一方面,结合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特色,以辅导员为主体,以主题班会为主要形式开展职业成长教育。在职业成长教育主题班会内容设计方面, 通过学习优秀的基层教师,引导学生坚定教师信仰,乐于教学、安心教学;邀请中学不同成长路径的教师,如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教育家等,分享自己的职业成长经历,并为学生提供建议,鼓励学生将个人的教师梦与中国梦相结合, 确立成为教育家的职业理想,摒弃“躺平”心理。 在主题班会形式方面,积极创新,除传统的讲座式、座谈式的形式外,采用成果汇报、娱乐表演、游戏辅导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升职业成长规划的成效,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和入职后的良好发展。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引导自我管理
学生干部队伍是辅导员管理班级的桥梁和纽带,建设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发挥学生主体育人功能,能够让班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要从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等方面下功夫。 在学生干部队伍选拔方面,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的学生干部不仅选拔政治素养、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心理素质、服务意识等方面突出的学生,还根据专业特色,文理兼顾,搭配协助专业学习,同时定期换届,给予每位同学锻炼机会, 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学生干部队伍培养方面, 充分考虑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双学科”特色,重点培养学生干部队伍的协调能力。 以学生干部为桥梁,发挥上传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打通与两个学院任课教师、辅导员、同学之间的沟通壁垒。 在学生干部使用方面,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总指挥”,充分相信学生干部,细心指导处理班级事务,并实现自我发展。
2.加强多方沟通交流,推进协同育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采用“双学科”“单学院”管理模式,辅导员更需要加强多方的沟通交流,推进协同育人。
一是辅导员加强与本学院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的沟通交流。 积极与学院领导交流,以便从更高站位部署该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 通过与任课教师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关心关爱学生学习状况;与下一届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辅导员互相学习,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二是辅导员加强与学校教务处沟通交流。 积极参加学校教务处组织两个学院学生管理的协调会、推进会,了解学校和学院的有关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的制度安排,汇报该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诉求。 三是辅导员积极与地理科学学院沟通交流。 通过与对方学院任课教师沟通交流, 加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状况,也可以将学生的日常情况反馈给任课教师,双方协同引导学生课上课下齐头并进发展; 通过与对方学院辅导员的沟通了解对方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借鉴吸收。
3.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对接管理需求
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开设的全新专业,作为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辅导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服务学生,开创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首先, 辅导员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改变理念,终身学习,增强自身能力,积极对接专业学生管理需求。 其次,辅导员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了解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的困难,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铺路架桥。 最后,辅导员树立创新观念,推动专业学生管理的创新。作为一个全新的专业, 简单套用以往的学生管理模式显然不可行。 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不断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尤为必要。 例如,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举办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招生宣传活动,扩大专业影响力;结合当今互联网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开设班级微信公众号,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宣传专业成果,营造了良好的班级网络文化。
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是在新文科建设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 为了适应我国发展实际需求而开设的全新专业。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聚焦学生管理中遇到的现实挑战, 积极探索学生管理的创新路径。 但由于开设时间较晚,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学生管理部分现存问题还需要在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更好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学业压力的减轻, 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辅导员能力的增强等。 同时,该专业学生管理的问题也势必会随着学生在校时间增加、 招生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需要不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复合型公费师范生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