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对,罗廷香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169)
“列宁灌输论”(简称“灌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基础理论。 全面深刻领会“列宁灌输论”的基本要义以及当代价值,坚信“灌输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理论价值与现实引领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灌输论” 遭到质疑,“过时论”“无用论”“无为论”和“强制论”之声渐起。 如何回应“灌输论”质疑之声,破解“灌输论”在国内外的杂音、噪音,科学阐释“灌输论”的基本要义,特别是探寻新时代“灌输论”视域融合的实现之路,从而激活它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意义重大。
“灌输论”最早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且系统化、理论化是列宁的《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怎么办?》。在革命战争年代,“灌输论” 作为无产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不会产生质疑。 随着时代变化和人的主体性张扬, 人们对灌输理论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各种质疑的声音。主要表现为:
其一,认为“灌输论”是“过时论”。 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都相应地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了解释。他们认为,灌输理论最早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针对无产阶级处于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适应性”理论,是为了适应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掌握革命理论的需要而主张的理论。现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无产阶级摆脱了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束缚,且已经掌握政治决定权, 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是有了巨大提升,因此,灌输理论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人们的思想发展要求,是“过时”的理论。
其二,认为“灌输论”是“无用论”。很多人认为,随着社会实践发展和理论的创新, 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意识都自然地提高了,那么坚持“灌输”又有何用。 “灌输”是古板的,不适应社会信息化大发展背景,也脱离了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要求。 他们认为把人束缚在“灌输”中,无法发挥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在一些教育场景中,甚至引起了受教育者的抵抗情绪和不满心理。 “灌输论”失去了其理论价值,应当摒弃。
其三,认为“灌输论”是“无为论”。 表现在灌输主体上 “有想法没办法”,“想法不少, 效果甚少”;“两课”教育中表现为“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扔笔记”,“你讲你的,我想我的”,主体执行力的弱化现象导致“灌输论”是“无能为力”,以致“无所作为”〔1〕。 概括的说,“灌输论”仅仅是主体进行虚化理念的传输, 而这种东西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不能指导真正的实践,既弱化灌输主体效力又消解理论内容本身。 一言以蔽之,“灌输论”未体现灌输主体的理论疏导行为。
其四,认为“灌输论”是“强制论”。 认为“灌输”是“填鸭式”、“注入式”,对“灌输”望文生义,“灌”就是“强行进入,强制实施”,是“硬塞”、“塞进”、“填入”,就是专制性的输入,是“不道德的教育”。〔2〕这种观点寄希望于通过“灌输”完全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强行纳入人的头脑。
“灌输论”质疑之声的源流:其一,试图从时代背景、内容、方式上把“灌输论”进行分解,抹杀其理论的科学性、整体性,降低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 提高其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其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解读下使“灌输论”变声、变色、变味,甚至演化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对立物。 受其影响,国内教育者谈“灌输论”色变、恐而避之。 其三,“灌输论”与灌输方法等同,曲解“灌输论”内在的逻辑体系。
事实上,“灌输论” 无论是自身理论体系的形成,还是理论内容本身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因此,针对当前各种对“灌输论”的误读,还原“灌输论”基本要义和现实意义,探索其视域融合的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场。
第一,“灌输论” 不仅是适应当时革命形势和实践斗争需要提出来的, 也是源于工人自发特质而满足, 是历史时代与工人自身特点有机结合的产物。 在早期的斗争运动中,资产阶级属于压迫阶级、剥削阶级,无产阶级作为被压迫的、被剥削的阶级,为了摆脱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为了获得自由和舒适的生活条件, 他们自发性地组织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种自发行为,我们理解为早期对资产阶级的反抗,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阶级斗争。 随着工人运动的扩增,人们逐渐意识到联系各地方工人,向资产阶级提出利益要求,如减少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减轻工作量等。 自发性的工人运动极容易受到资产阶级等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 所以,在当时斗争形势下,工人阶级自发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要反对自发性。〔3〕”灌输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第二,“灌输论”灌输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 恩格斯有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的有教养的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的,是关于自然的、社会的、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总结出来的,正如列宁所阐释“社会主义理论比其他一切理论都更深刻更正确地指明工人阶级受苦的原因”,〔4〕所以,工人阶级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灌输的内容只能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阶级社会中, 凡是超越阶级或者非阶级的思想体系并不存在,也必然不是阶级社会应然状态。 在当时背景下,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存在尖锐对立性。 正如列宁所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5〕”
第三, 科学理论一定要有精英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有针对性、全方位、灵活有效地灌输。 正如列宁所言:“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6〕” 也就是外部灌输是肯定的,但是为实现灌输的预期效果,启发、引导方式方法的运用和内容大众化、 通俗化的转换必不可少。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南, 还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以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指导人、鼓舞人。 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者的身份,又以动员者的身份。体现组织理论学习、 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灌输的方法,从而全方位、宽领域抵制错误思想的干扰。
首先,坚持“灌输”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是头脑固有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由于人们生活条件多方面的限制,实践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有限,导致人们获取直接经验、直接知识不足,甚至是狭隘和曲解的东西。 在社会化快速发展下,人们为了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传输来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成果。 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都是对前人思想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当下灌输应当尊重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 实事求是进行理论疏导。
其次,坚持“灌输”是无产阶级政党历史经验的总结。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列宁灌输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党坚持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始终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旨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马克思主义水平。 用理论武装人突出了灌输,体现了灌输,是党带领人民群众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前提。 确切地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 建设的历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灌输理论的过程, 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主体开展的教育广大群众的过程。
最后,坚持“灌输”是个体社会化的必要途径。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人的发展只有符合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 又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导向,才是真正的社会人的发展。个体社会化的人格,依赖于教育,依靠后天的学习和理解。 事实上,人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灌输”的促成,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灌输”,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都伴随着不同形式的“灌输”,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发展以及社会化人的现实存在是 “灌输”的维系。
如前所述,列宁灌输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无产者实践的先进理论。 “我们要把灌输理论与具体的现实进行高度的视域融合, 将其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新形势相联系, 与理解者或被灌输者当下的情境相联系”〔8〕, 精准把握“灌输论”之原理,科学设计其有效实现路径是新时代赋予我们使命。
第一, 科学的灌输是以重视和尊重灌输主体为前提的。 必须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作为“灌输论”主体的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是它保持长期执政的牢固基础, 是率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保证。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保障执政党永葆生机的基础。党内政治生态是 “政党组织和成员在以政治为主导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环境、氛围、风气和习惯。〔9〕”
第二,努力造就一支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高素质灌输队伍。 新时代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灌输主要依靠党的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他们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在世界变幻莫测的复杂环境下,要有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既要学习理论本领又要学习各种执政本领, 既要有大局观, 又要有时代观和实践观, 不断强化本领、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只有这样, 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地位才不能被撼动,灌输权威才能够保证,才能实现灌输主体确定的目标、任务,才能使灌输对象对灌输主体产生认同, 才能彰显灌输主体作为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首先, 要回归经典, 使马克思主义经典大众化。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10〕”灌输主体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受众群体,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需求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循序渐进解读、引导,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让受众者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由此从依从着转向认同者,进一步转向信仰者。
其次,随着党的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要不断提供灌输的新血液。 要把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各个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有理、有力、有节地进入教材、教学、头脑;要把中国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 要把改革开放时期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并且通过教育过程展现给人们; 要把新时代国内外新旧矛盾、冲突,以及中国共产党应对战略、策略、措施完善并且科学化。
第三, 在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解读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丰富灌输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它不仅回答了中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回答了人类所关注的问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站起来、 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伟大进程中, 别有用心之人诋毁之声不绝于耳,如“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等,这些言论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攻自破。 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流在党的各项工作事业中, 融入到人民日常生活中,克服理论上的教条主义,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发展, 在以人民为中心伟大斗争中前行,成为“灌输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 青年群体在新时代中国化实践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随着新时代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家安全“软实力”因素的不断增强,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发展状况、趋势,还有对其未来重要担当的预期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特别是西方别有用心之人更是企图在我国青少年学生身上找出突破口来进行颠覆活动。 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不仅需要工人、 农民群体这一推动社会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更加需要“主力军”资源提供的“生力军”——青少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因此要更加关注青少年学生这一对象的思想动态, 一定要使他们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者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二, 新的意识形态斗争需要发挥青年的使命担当。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逐渐走进世界中央,西方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他们寻找一切机会传播和渗透他们的所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 众所周知, 青少年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且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有限,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国家又利用更加隐蔽的方式来植入和渗透他们的主流价值观,因此青少年就极易成为其主要的争夺对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11〕
第三,关注青年思想状况,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伴随人的成长、外界刺激逐步形成的。 由于价值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开放化、文化市场的时尚化和学校学者的专业化导致马克思主义教育边缘化,青少年缺少理想信念之精神之“钙”,出现盲目崇洋媚外、 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妄自菲薄的思想倾向。 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从小抓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 青少年一代思想发展速度快、思想意识薄弱,要从小抓思想意识教育,保证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努力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生力军”。 习近平指出“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 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3〕。
首先,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媒体”载体,灌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 主要是通过报纸、书籍、电视、广播和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从受众群体的广泛性、时效度来看,“新媒体”更为适时、适众、适宜。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14〕”因此,“新媒体”载体应该成为灌输的重要方式。
其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灌输单向性向互动性转化。 人工智能时代,应从单向性灌输阶段逐步迈向互联网融合教育阶段, 不仅传播渠道拓宽,而且受教育者内心深处想法、情感通过智能技术越来越能准确计算并且模拟。 利用高科技进行数据采集、挖掘,从而识别数据,创设模拟情趣、过程、结果,形成科技引领理论灌输智能化模式,有针对性互动和交流, 不仅掌握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状况及时有效开展教育, 也对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可谓是一箭双雕。
第三, 全信息时代,增进外部灌输与自我教育结合。 外部灌输着重强调教育者把握教育主导权,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实施主导可控下的灌输。 在全信息时代以浅薄、空洞的内容,以粗俗搞怪、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诋毁正能量的传播方式逐渐浮现,真假难辨的背景下,需要坚持外部灌输为主导,去邪扶正。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反思等方式进行自主教育的活动。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转化通过数字、 事实说话改变以传统灌输方法进行理论阐释,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升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因此,保证外部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对“灌输论”有效开展具有突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