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瑜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 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即: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 这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来说,是一项根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关乎着党和国家的命运。 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高等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高校大学生一般在大学阶段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高校必须将这一阶段紧紧抓牢,在“大思政”格局下,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和学生的认知特征,采用可行性措施, 使他们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可以增强认同感。 目前,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形成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激荡的多元社会思潮、不断渗透的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时代的去中心化传播以及不够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 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都会产生很大制约。 所以,要积极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结合我国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基本经验, 并且对理论研究加强阐释, 以此来促进高校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
业界和学界对 “政治意识” 下的定义有所不同,可感知而难描述是其一直以来所处的状态。 针对政治意识的定义, 吴大英和杨海蛟一致认为:政治意识是政治生活与政治活动的心理反映和精神现象〔1〕。 周永学对政治意识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政治观点、政治思想和政治现象的评价都是政治意识强调的重点〔2〕。 但是我国多数学者更认可杨光斌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政治意识是政治主体具有的政治态度、政治认知和政治信仰〔3〕,本文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王浦劬在《政治学基础》中针对政治态度给出自己的解释, 认为其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政治权利及其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4〕。 当前共有三个构成部分:一是政治认知成分;二是政治动机成分;三是政治情感成分,对三者间的协调程度着重强调。 具体来说,政治态度既注重政治主体选择的情感偏好,还注重政治主体的感知特点及其内在动力,对政治的判断、选择更趋向一些,是政治心理向政治行为转化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政治意识的鲜明表征。
针对政治认知方面,王浦劬认为其既是构成政治心理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也可以用其对政治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他还指出,既具备认知结构且又有一定智力水平的人, 在政治实践的影响下,会对各种政治现象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最终结果就是形成的直观印象和知识比较稳定。 由此可见,政治认知作为主体作用客体的起始阶段,具有典型的基础性地位。
达到政治态度的高级阶段就是指政治信仰。对政治理念的认可、政治方向的确认,同时还包括人格、生命的价值认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秩序和利益, 所以它是政治稳定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成为政治意识的最终目标以及个体政治行为引导的基本价值准则。 如果对政治信仰进行笼统的概况, 那么它就是指智力和认知水平都具备的人都要有的政治情怀。 对政治意识的概念诠释进行了承接, 表明政治意识有主观差异性存在。 主流政治意识是将“主流”作为修饰词,所以主导地位突显出来,并对其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主体”与“主流” 这两者间有着非常接近的涵义,与个体政治意识比较来说,尽管主流政治意识和主体政治意识属于同位概念,但也有本质区别,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在占有量上,主流政治意识有必然优势,并且质的支配地位还始终保持,对于在社会范围内被广泛认同的程度着重强调。 “广泛认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指人们对政治形成的一种心理趋向和文化导向, 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探究验证; 二是主流政治意识要借助于政治权威使自己的影响力得到保证, 具体通过规范人民群众的政治心理、 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模式来维护其根本利益。 以上这两方面说明,群众基础和阶级属性广泛是主流政治意识所具有的特点。 如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的主流政治意识, 而我国的高校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是完全相符的。〔5〕
从古至今,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一直都是教育者和教育流派所秉承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哪个时代,所有的统治阶级都是以教育为基础,以确保公民能够具备政治统治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观点和立场。 所以,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围绕国家、社会需要和政治要求开展公民教育的。我国高等教育是以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要任务。〔6〕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注重他们专业素养方面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对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身,这才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新时代, 我国出现了多样化的意识形态领域。 高校是人才和思想的聚集地,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如果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没有加大力度, 而是一味强行灌输马克思主义以期将学生的思想领域完全占领,那么反马克思主义以及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意识形态就会见缝插针, 影响到大学生认同主流政治意识形态。 为此,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加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保障。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否则就意味着没有灵魂。所以,他要求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在政治、思想上做到不退步,这样才不会被各种错误思想所侵染。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政治意识形态工作的作用也十分重视,他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最终才能实现。 江泽民则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开展党和国家工作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加强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积极推进, 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 总之,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 以及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否真正认同, 这些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的思想行动以理想信念为 “总开关”,大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非常关键, 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因多方面因素影响, 有一些大学生缺少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经常感到彷徨茫然。 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是:趋于成熟的智力发育,求知欲更强,抽象思维发展较快,自己的独立意识开始形成,对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与人生更加渴望。 而成人感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大学生的独立性以及叛逆性, 并且有的学生本身就缺少坚定的信念和鉴别能力,一旦他们的思想被一些错误思潮冲击,那么他们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就会受到影响。在不断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影响下, 学生很容易被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所左右, 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就可能使学生出现认同偏差,从而失去理性判断。 因此,要抓住形成和确定大学生价值观的大学时期,在“大思政”格局下,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明确人生目标,这将对他们能否成长成才起决定性作用。〔7〕
基于“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必须要抓住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对德育教育的“大熔炉”作用要重点强调, 坚持向学生传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促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政治意识形态。 思政课教师要对各类教育资源和授课方式学会灵活使用,也可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学,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夯实。〔8〕
为了能调动大学生积极加强政治意识, 就必须依托于优质的评估制度。 一是高校要制定一个科学的主流政治意识评估标准, 并在制定时结合政治课和党课的缺勤率、学习强国的得分情况、收缴团费和党费的情况来定, 还要求该标准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之后要划分政治意识评估工作为两个部分:自我评估、他人评估,评估过程中要保证依据客观事实。 二是政治意识评估信息反馈的实行, 利用该途径有利于掌握大学生政治意识的现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 在处理典型的个体问题时,一般采取面谈的方式比较有效,能够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想法。 三是对评估进行审核,此项工作由学生管理部门来完成,主要对评估者、评估程序以及评估方法这三方面进行审核, 最后提出可行性建议。 严肃对待形式主义,确保评估真实可靠。 利用评估制度使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意识涣散、思想懈怠等现状也能得到相应改变。
1.采用思政教育方法开展教学
从本质上说, 思政教育就是通过对人的思想行为加以教育和引导, 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 通过政治的社会化, 使政治认同开始逐步实现。 因此,政治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借鉴思政教育方法, 其原因在于思政课教育方法对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所以,政治课教师必须学会灵活变通, 能在教学中使用思政课教育方法,一定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第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理论灌输法”的运用,让学生对政治理论有全新的认识, 并且明白该理论是有力量的,还能用科学的思想对自己进行武装,增长自身政治本领;第二,通过有效利用“实践锻炼法”,学生就能对政治实践有新的体会, 将其认为是知行转化的方法,内含问题处理原则;第三,确保“榜样示范法”得到充分的运用,通过该方法能让大学生体验到先进人物所起到的引导作用, 在他们的带动下,人民群众就可以进行观察学习。 总而言之,政治课教师必须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识,坚定政治信仰,激发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热情。
2.课堂教学中运用融媒体技术
基于“大思政”格局下,要想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创设的逻辑和理论实质都有更明晰的认识,就要开展“原著”教学。 新时代,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原著”加以解析,从而能感悟“原著”、透析“原著”,发觉“原著”的应有价值。 例如,原著观点可以呈现在APP上,利用扫描二维码的方法来获得学习资料,再指导学生用微信、微博共同去探讨自己的观点,让融媒体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技术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用一些与大学生最贴近、 感兴趣的例子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通过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使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这样大学生获得的课堂体验和感受也会更好。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更应该对微信群、公众号、新闻APP、网站等充分利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
3.教学时可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点
政治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中含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成分, 对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实践活动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人的长远发展。 个人的发展是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精神食粮, 传统思想已内化为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导致高校中有很多不关注政治的大学生,他们往往是谈“政”色变、望而生畏。 因此,在“大思政”要求下,政治课教师为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就要善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积极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学生学习政治的动力因素或刺激因素。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对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改进。 与此同时,必须要正视当代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所受到的冲击, 对大学生做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