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飞 王 能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现代性作为一个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的社会产物的进程仍在持续进行中,不管各位对现代性本身还是对现代性进程有任何看法以及重持怎样的态度,新内涵不断汇聚的现代性仍然是一种未竟的事业。毋庸置疑,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性的开启不仅使得人类文明得到飞速发展,而且使得新社会的曙光照射了当时一切旧社会的黑暗,资本主义社会替代了封建主义社会,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然而,正是基于现代性的繁荣,若干隐患深深藏入现代性的繁荣之中。随着现代性内核的进一步积聚,现代性的不断扩展所带来的隐患逐渐显现,使得人类社会倍感焦虑。因此,为了解决隐患,就要重新审视现代性。要想真正认识、把握和理解现代性,就应该基于形而上学的历史逻辑运演的视域去考察现代性理论。如果对这一事实不能合理并有效地把握,那么任何基于现实的对现代性的批判都将是不全面的和不完整的。
哲学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有其自身的使命,无论是认识世界抑或改造世界,都是每一位哲学家的责任和义务,不仅着眼于如何认识这个社会,而且也对社会给人带来何种影响反复思考。因此,对于所处时代之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便内化于哲学家的使命和担当中,或不辞辛劳构建现代性理论范式,或猛烈批判现代性带来之隐患,或反思如何走出现代性之“牢笼”,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无不借取现代性之精义,上为统治阶级所倚重,下与普通大众相结合……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对现时代的激情与反思的抒发,令众多哲学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现代性批判大片”从现代性出现之日起就没停止过上演,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发的精彩”。从现代性的认知和理论范式开始,各位先贤大哲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对社会转型和历史时代的反思作为第一种现代性理论范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吉登斯。正如吉登斯所言:“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影。”〔1〕这便是说,现代性作为工业文明的缩影,指代的是工业社会或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将资本主义的发端确定为现代性的初始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对其他国家的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凯尔纳和贝斯特同样秉持这样一种观点,他们坚定地把现代性描述为:“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指涉紧随‘中世纪’或封建主义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2〕在这里,现代性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现代性,一个被用来考察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一种与传统的“断裂”,这种人为的传统与现代的割裂显然具有其因乎时势的不恰当之处。因此,对现代性的认知不能仅仅拘囿于一时一事,偏狭的眼光会使得现代性变得不够完整。
第二种现代性理论范式主要是指对“理性精神”的反思与重构。理性被视为现代社会的逻辑,在19 世纪的欧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理性和自由的根源在哪里?启蒙哲学家在探讨“现代性”问题时是在思维(脱离社会现实)上兜圈子。他们将“抽象的人”“抽象的理性”作为通往现代性的实现方式,这些哲学家确信理性主导着现代性的模式,并据此宣称在未来的社会里,人类会走向自由的国度。这种美好的理想当然值得向往,但是在深入解构和剖析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里的“人”只能是“抽象的”“孤立的”,具体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的完全丧失,并且在理性主义中得到系统化的表述。在他们那里,“理性”成为了一个裁判者的角色,支配和控制着整个市民社会。〔3〕
第三种现代性理论范式主要是分析现代性对人类的生存生活条件产生何种影响,即对日益发展的现代性所产生的现代性危机、现代性问题的批判。在这里,现代性成为阻碍人自由发展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人的自我迷失。换句话讲,人的本质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变得晦暗不明,在强大的知性科学的“引力”之下,人类社会被强制“吸引”进去,成为生物学意义上的高级动物,进而失去其他社会属性,或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多元化的人成了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的角色。除此之外,现代社会之现代性的日益发展,导致了一把能够衡量人类社会一切的“标尺”的产生,这把“标尺”在工具、技术的支撑下令一切变得可计算和具有可操作性。每个人都在这个“尺度”之中生存,被工具理性衡量并且操纵着一切,最终人的独特性思维变得同一,沦落为单向度的人。因此,基于这种观点,现代性作为一个巨大的“牢笼”,在“规范”着每一个人的行为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控制着人。
对于现代性,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对于阿多诺来说,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同一性逻辑的绝对统治性——物化的同一性逻辑。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市场交换体系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等价交换的思维方式从经济体系被扩展到经济体系之外,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比如,美国哲学家桑德尔的“电车难题”讨论的前提是人可以在价值体系中加以衡量,只是由于衡量的体系不同,所以才有难题。基于阿多诺的视角,文化工业以及意识形态的产生,是基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现代技术力量的一体化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技术的力量在实现文化产品的标准化方面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殊不知,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随着政治、经济、技术一起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这种“同一性”就将“独特性”排斥在外,个性化要想生存、要想保存自身的独特性,只有与“同一性”保持一致。由此,这种巨大的同一性力量充斥着整个社会,标准化和个性化只不过是互为补充的两个标签。正是这样一种“同一性”,使得事物本身的个性化和独特性逐渐丧失。因此,在独特性背后起支配地位的是同一性逻辑。
既然在阿多诺的视角里,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同一性的解构关系密切,那就不得不审视和分析阿多诺的物化批判理论。他的一条重要的批判路线是针对黑格尔“哲学抽象”的层面展开的。自卢卡奇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批判构成了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大线索。阿多诺也不例外,同样基于“非同一性逻辑”对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展开了抨击。他认为“物化本身是虚假客观性的反映形式”。〔4〕这同时也是对“客体优先性”的遗忘。同一性逻辑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个中介——概念——去尝试超越现实。当我们以“概念”去识别甚至是辨析某个事物时,会发生一些不可知的错误,这些错误的产生便是主体的“先入为主”,因此,作为中介的概念的产生便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客体和主体何者优先。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中以“非同一性”作为核心概念。这一思想理论直接来源于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的批判。黑格尔一直在努力构建“绝对精神”,并且这种“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使得人类社会一切现存的实物都是由“绝对精神”运动产生而来。在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眼中,抽象的理性被幻化为人的“绝对精神”,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和核心的作用,所有的存在物都是由“绝对精神”产生的,主体有绝对的优先性,客观存在物只是一种精神的派生物。
果不其然,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开始构建“概念”,即如何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按照黑格尔的认知模式,现实之物经由概念中介而与精神同一。意识所能指示的对象,都应该包含在同一性的精神和思维中,并且以概念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里,概念作为中介,并不能完全地将实物应该有的特性全部表示出来,而只是基于一个普遍的范围内对实物作出了解释,这个解释的力度确实挺大,但是这种解释只能作为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调和”。阿多诺认为,“把一切非同一的和客观的事物包含在一种被扩展和被抬高成一种绝对精神的主观性之中一定会导致这种调和”。〔5〕顺着阿多诺的逻辑接着梳理便是,黑格尔用同一性的概念去中介客体时,这个过程中的客体所表现出的独特性也就是阿多诺所说的“非同一性”就将被“同一性”所统治了。这样势必会造成对客体事物认识的不准确性。黑格尔的同一性哲学主张的是“绝对精神”的“绝对优先”地位,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主体性哲学。而且,以这种主体性哲学构建的辩证法也不是开始于具体的存在物,在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绝对优先地位的过程中,因“绝对精神”的先入为主,实际存在物从一开始就存在于“绝对精神”中,这种具体的存在物从一开始就具有精神存在的性质,已经不是彻彻底底的客观实物了。很明显,这种同一性逻辑在一开始就忽视了具体实物“非同一性”的作用,对实物的认识只能无限接近,但是不能真正认识实物。
与黑格尔主张主体优先于客体截然相反,在吸收了卢卡奇主客体辩证法的精髓以及对黑格尔同一性逻辑的批判之后,在主客体两者之间优先问题的争论中,阿多诺坚定认为承认客体的优先性地位尤为重要。按照黑格尔的思路,“绝对精神”以概念中介客体是对事物完整的把握,在背后起作用的是实物与精神的同一性逻辑。殊不知,思维并不能完整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换句话讲,当以概念去中介客体达到主体对客体之认识的时候,事物“非同一性”的一面便被彻底地忽视了。阿多诺的致思理论便是从具体实物出发,考察事物的非同一性,在主客体何者为先的问题上将思考的重点放在客体之上。因此,他所理解的物化就是异化了的主体性获得了虚假的客观性,这种物化的实质就是对客体性的遗忘。这便是阿多诺提出的重要观点:概念拜物教,主体以“先入为主”的优势,借助概念这一中介,对客体进行认知,这样一种认知模式其实质便是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优先性地位。〔6〕这种“概念”的出现实际缘于主体的优先性原则。但这并不能完整地表达事物本身,在概念不断演进和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在同一性逻辑的运演过程中慢慢开始遗忘甚至是忽略“非同一性”。把概念与实物相等同,从而形成如阿多诺所提到的概念拜物教,究其根源是同一性逻辑起主导作用。这种同一性逻辑以概念中介客体,使得非同一性得以丧失,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概念拜物教。
从哲学层面,阿多诺认真审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主体论,提出了概念拜物教的概念,使得人们对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了解更深一步。除此之外,如果只对哲学层面的同一性逻辑进行批判,无法完成其对现代性批判的任务。这种同一性思想不仅表现在哲学层面,还表现在对启蒙工具理性的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却要在物与物的关系中去把握,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关系要通过物与物这种“虚假”的关系反映出来。这种理性仍然像之前的“概念拜物教”一样,重视和凸显主体的优先地位,反而将原本应当是优先性的客体抛在脑后,并且所有的客体都必须依赖主体,在这个地方,工具理性很大程度上再次显现了同一性逻辑。
由于深受卢卡奇的影响,阿多诺对物化的批判和卢卡奇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卢卡奇的结论主要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交换方式的推导而得出,阿多诺则通过人类工具性地利用自然这样一种内在形式推导出物化思维形式,两者的推导过程有极大的相似性。不仅如此,阿多诺还合理地吸收了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的精髓。在阿多诺看来,随着总体性的思维继续推演下去,将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实现了对全人类的控制和统治,在此种生产方式下,人的主体性将完全丧失,这是资本主义对整个社会的全面统治,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将完全丧失其主体性,并且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完善,最终整个无产阶级都将变成“单向度的人”。这一逻辑直接影响了阿多诺,既然卢卡奇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拜物教的立场去谈论物化,那能否思考在批判工具理性同一性逻辑的角度去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关系呢?
既然已经找到这种致思路径,阿多诺很快就寻找到了切入点,工具理性源于人类社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过程。换句话讲,便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作为支撑,于是人类开始向大自然获取所需要的生存资料。更好地利用甚至是控制自然,成为人类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在工具理性的运用下,自然界的多数物成了可以直接量化的事物。于是乎自然中的一切都变成了可以计量和可以计算的。从主体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此时的工具理性又再次显现出同一性的逻辑,因为作为客体的自然应该有的价值完全要以作为主体的人为参照物才能显示。〔7〕当然,阿多诺对工具理性同一性的分析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循着这种工具理性同一性逻辑,把人对自然的控制推演到人对人的控制中去。具体表现为将这种工具理性的同一性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至整个人类社会当中去。在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中就主要表现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每个人都被看作“理性经济人”,成为“原子化”的个人,这种分割开的“原子化”的个人又被强制纳入交换关系当中去了。在这一工具理性的主导下,一切社会的一切事物都将是可以量化和可以计算的。任何人想要在市场中生存,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则”将自身塑造成为“合格”的人,这一直接后果便是整个社会都按照这一模式,最终都成为了同样的人。
对同一性逻辑的批判,阿多诺做了很大的努力,不仅在哲学层面,还在工具理性的批判中进行,更为重要的是基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思想批判,通过对交换价值的分析将焦点直指文化领域。在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文化层出不穷,不断传达统治者的意愿,借文化产品以及诸多意识形态的传播让广大社会群众接受。这样一种对物化的批判扩展至整个文化领域,揭示了文化产业背后的交换价值与同一性的原则。毋庸置疑,交换价值这一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交换价值采取等量交换,以衡量不同质的事物。于是乎这样一个问题迎面而来: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只注意到了商品之间量的不同,反而忽视甚至是抹杀了关于商品质的规定性。在等价交换的过程中,物品与物品之间质的关系变成了量与量的关系,质以量化的形式出现。经由此分析,商品的交换原则也反映的是同一性逻辑。因此,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原则之实质也是同一性原则的社会表现形式,交换原则的同一性原则掩盖了真实的社会关系,造成了物与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样一种基于交换价值的同一性使得不同质的物品能够以相等的量表现出来。阿多诺将这种同一性直接扩展至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产品之上,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文化产品的物化现象。这种物化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各个环节。在文化的生产过程中,一套“标准化”的文化产品生产模式,使得文化产品这个原本的客体变得失去了丰富性和多样性,最终变成同样的东西,这是同一性逻辑在文化生产过程中的体现。在消费的过程中,这种文化产品并不表现为自身的特性,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去迎合消费者的喜爱,这样文化产品才会有存在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文化产品都同质化和标准化,失去了其本身的特色。〔8〕其次,再次回到阿多诺对同一性逻辑的批判,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下去,文化物化的实质也是一种对文化产品客体优先性的遗忘。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交换价值的同一性就必然导致文化产品的同一性,这种文化的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格外明显。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供人们选择,但是这种文化产品的标准模式使得人们的消费固定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进一步讲,人们的文化产品消费只能被动地适应生产文化产品的生产商。这是一种在“不自由”的选择过程中的“自由”的选择。其次,这种同一性的逻辑还使得人们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迷失于盲目的消费之中,因为资本充斥各个阶段,使得文化产品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迎合消费者。因此,在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同一性逻辑的支配下,文化产品亦表现出鲜明的客体优先性的遗忘之特色,这个过程中的文化产品只具备一个功能:沦落成为统治的工具和意识形态的手段,成为其附庸。
阿多诺从哲学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文化层面三个角度以同一性逻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其现代性批判直指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宣称人人自由平等,在这种看似平等的自由之下,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完全丧失。那么,既然阿多诺找到了物化的根源,即同一性逻辑不断向社会扩展最终统治了整个人类社会,是否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就据此否定科学技术,否定工具理性了?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他们实际上主要是就资本主义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工具理性的无限延伸和扩展进行批判并加以适当的矫正。虽然矫正的过程中存在不恰当的地方,但阿多诺的这种批判致思理论是值得学习的,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是值得深思的。因此,按照阿多诺的逻辑继续思考下去,重建人文理性就成了一项十分重要并且迫切的工作。
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对现代意识形态、工具理性不断扩展最终控制整个社会的猛烈批判,都与同一性逻辑相关。同一性逻辑使得作为自由自为主体性的人变得逐渐失去主体性,最终迷失在自身的身份认同中,变成了所谓的“单向度的人”。这种对同一性逻辑的批判构成了其一生的理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身的生存哲学。应该说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一种“物化的社会”就是由于同一性逻辑的扩展而最终获得统治的社会。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资本主义社会曾经数倍优势于封建社会,但是这样一种自身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不断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曾经启蒙的曙光变成现今压抑、束缚人生存和发展的东西。这种以“同一性”原则构建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排斥“非同一性”,而且还在一步一步抹杀这种差异体。在此种逻辑充斥之下,形而上学和道德伦理全部消失,人类社会找不到生存的根基,这种生存状况令人不得不心生恐惧感和震惊感。不过,在这种震惊和无限恐惧之后,达到一个物极必反的效果,我们突然得到一种澄明的顿悟感:这就是要与当下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为了争取自己本身的生存状态不断地奋斗。在此,这样一种“震惊”“绝望”或许本来就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性的“启蒙”。正是由于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下,阿多诺对同一性逻辑的解构以及自身生存哲学的构建为我们提出了可供借鉴的见解。在当今社会,这种“物化”的状态程度仍然在加深,人类异化的程度也随之加深,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觉醒”的状态,是否还能激发人类社会的批判性思维进而对未来社会作出合理的规划?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去探究。
资本逻辑作为资本主义高效运转的“中轴系统”,是现代社会支配一切的最高原则,不仅表现在生产方式和交换体系中,也日益渗透到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带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倾向性,构成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话语体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但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却深刻诠释着人与人之间权利的不对等。资本的二重性质本身就蕴含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悖论,在促进现代性解放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当这种生产关系本身不能驾驭自己创造的生产力,反而阻碍生产力发展进步时,资本逻辑将走向自我扬弃。资本和资本主义一样,都将会在自身无限积聚的过程中走向瓦解。这不仅是资本逻辑发展的必经阶段,这样一种“瓦解”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逻辑的实体形态,揭示了这一内在批判的前提条件,即不否认资本逻辑存在的历史正当性。资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开拓并建立了国际市场,打破了地域发展的时空界限,使得整个世界日益结合在一起,世界各国和民族的交流日益加深,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但与此同时,“资本在它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9〕资本逻辑渗透至市场之外,甚至超出国界。不论每个人还是每个民族,若想要生存,就必须尊崇和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资本逻辑按照其“本来面目”构建起符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形态。资本逻辑的运行以占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资源为前提,而资本的无限扩张必然加剧全球资源的物质消耗,只要是能为资本增值服务的,都被资本纳入囊中。资本逻辑在生产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带来过剩的社会产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侵蚀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而加剧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资本逻辑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了全球资源的配置效率,但也带来了生态危机、人与物的全面异化及资本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根本无法摆脱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对资本逻辑、交换逻辑统治社会的批判是经典的现代性批判。阿多诺基于对同一性思想的批判解构,对资本主义社会概念拜物教、工具理性、社会统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现代性的根本问题是人自己的创造物反过来支配、统治人和剥夺人自己,但反过来支配统治人的远不只有资本、市场,任何权力的越界垄断都有这样的危害。市场体现的是经济产品的交换的同一性逻辑,但并非什么东西都是经济产品,而“电车难题”关乎的也不是经济产品的交换。正因非经济产品的存在者之内还没形成公认的同一性逻辑,所以这里还是独创性可以存在的领域。〔10〕但一般存在者之内也能形成同一性逻辑,比如每个独创的价值哲学理论体系就都是,只不过它们相互不服气,还没有得到公认。但“电车难题”之类的实践难题和伦理难题,倒是可以用来检验每种价值哲学,其中对这些难题给予最优解的价值哲学,就会是逐渐得到公认的价值哲学或同一性逻辑。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性的问题是否仅限于此?尤其是当今时代现代性时刻都在发生着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