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斌,张月婷,曾小群
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逻辑机制探究
王贤斌1,张月婷1,曾小群2
(1.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 宁波大学 食品与药学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思维创新型、应用技能型、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构建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机制,促进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持续运行,需要从政策引导、动员激励和细化准备方面建立动力发生机制,从组织规范、统筹协作和条件保障方面健全协调运行机制,从标准确定、质量视导、安全预警方面构筑质量监控机制,从学生、教师和学校方面完善绩效测评机制。这些机制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系统化、规范化和秩序化的综合性逻辑机制,积极推动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高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逻辑机制
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注重培育学生的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工作机制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各相关要素之间有机协调、密切配合,达到结构合理、功能完整、程序严密、运行良好的理想状态,并持续促进实践教学持续发展的运行方式。对于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有效机制的构建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关注与探讨,但研究内容主要倾向一个或几个重点机制的建立情况。如学者们分别从实践教学的正向激励机制、运行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协同创新机制、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有些观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但缺乏从实践教学工作的全方位与全过程进行综合考虑。如何在“以实践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背景下,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切实增强高等教育教学成效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优秀人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高校实践教学只有具备强大的动力,才能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实践教学的动力发生机制是实践教学动力供给的主客体及其相互间的作用方式,是推动实践教学工作自然顺畅、优质高效并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机制。高校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的直接动力来自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本动力源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即学生个性化成长与社会化要求之间的矛盾。而化解二者的矛盾,需要从政策引导、动员激励和细化准备三个方面来构建动力发生机制,为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动力源泉。
政策是一面旗帜,是指导和推动高校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第一要素,它为高校实践教学指明方向与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确定了新时代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原则。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要强化实践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提升高校实践教学水平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模式。加大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2]。这些政策强调了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目标与要求,对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方式及途径进行了部署和安排。由此,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其政策本质与落实要点,将相关要求作为当前推进高校实践教学的政策指引与基本遵循,并切实贯彻到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各环节和全过程。
动员激励机制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管理体系,不断激发实践教学主体力量,努力形成实践教学工作的强大合力。其核心是学生和教师,关键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实践教学是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让教师认识到进行实践教学符合教育职业发展利益,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构建动员激励机制,应做好四个方面工作:首先,通过各种会议、报告和新闻媒介,规范介绍和普及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和目标任务,努力提高实践教学主体的参与意识。第二,在设置高校课程体系时,要考虑把一定实践教学项目及内容单独列为必修课程的一部分,通过赋予学分方式进行刚性规定,并将之作为学生各类评奖评优、入党和保研的考察标准。第三,学校对教师进行业绩评价和职级晋升时,应增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情况,对履行良好的教师予以表彰与嘉奖。第四,对于支持与助推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各种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媒体报道与激励,以营造开展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但值得提及的是,不管是奖励或约束,这些具体策略只是手段与方法,目的在于有力推进实践教学持续运行。
周密策划、精细筹备,必将提高实践教学效能。一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实施方案与细则。学校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及计划包括实践的主要内容、动员部署、方法步骤、基本要求、组织保障、成效测评、表彰奖励等;实践教学团队的实施细则要在学校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组织形式、时间地点、目标成效、工作行程、注意事项等。二要认真做好各种自我准备工作。进行充足准备是实践教学开展的最基本前提,学生个体或团队在教育者的指导下,精心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相关物品和费用等;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前需掌握实践教学的情境、程序和标准,其中情境是实践教学的具体场域及境况,情境的具体性决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程序是实践教学的过程与路径,程序规制教学过程,导向教学目标;标准是衡量实践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原则和范型,标准保证实践教学的最终效果。[3]三要配足实践教学仪器与设施。根据教育部办学条件标准及实践教学实际需要,配齐和更新实践教学仪器与相关设施,优化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重视“政产学研”结合,推进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活动平台,共创实践教学优质条件。
高校实践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只有通过联系、重组、协作等方式综合起来,并形成合理有序的结构,才能实现整体化和协调化发展,进而发挥整体的最大效能。高校实践教学机制的基本功能就是由机制运行来汇集与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相关资源和要素促使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实现人才培育目标。这需要深入研究高校实践教学协调运行机制的结构特点和内在规律,而良好的组织规范、统筹协作和条件保障是协调运行机制科学有效的关键。
完备的组织规范机制对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格外重要,它指挥着整个实践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方面,确定实践教学管理主体。建立由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创新创业中心、二级学院及所属教学系部、实训中心、实验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管理主体体制。学校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学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学校资深教研专家担任,委员会成员由教务处(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负责人组成,统筹全校实践教学政策与方案的实施。各二级学院及所属教学系部(教研室)、实验室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小组,负责落实学校的部署安排和本学院、本单位的实践教学运行。另一方面,规范实践教学职责。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都是贯彻学校实践教学方案与实施意见的主要责任单位,但两者在实践教学各环节中的具体职能不同。各职能部门主要从事实践教学政策文件与运行机制的制定,从宏观层面对二级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综合管理与统筹协调;而二级学院是在职能部门的要求下,具体安排本学院全体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有序开展。[4]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总体方案,可以分年级分专业采取灵活的实践教学管理方式。学校鼓励二级学院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并加强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之间的工作交流,共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根据协同效应原理,系统的整体功能取决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统筹协作程度,如果系统内部的主体、客体、内容、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高效运行,就能产生 1+1>2 的效果。高校实践教学具有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不仅要协同多个参与单位,还要选择和整合各类教学内容。在参与单位层面,既要注重调动校内多种资源,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效应,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还要促使各个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党政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学生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一个以高校为主、多方协作的实践教学工作共同体。政府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为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教学基地或教学平台;家庭密切配合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汇集整合所有可用资源向实践教学发力。在教学内容层面,实践教学内容多且较为广泛,要按照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系统化梳理,建构科学完备的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分步骤按计划实施。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共进,促使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奏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代强音。
高校实践教学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众多且工作量大的系统性工程,必须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相应的法律支撑与保障,因而需要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增强师资、经费和法治的保障。第一,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作为实践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在组织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能。既要通过专业培训和技能指导强化己有教师队伍,又要合理调动校内的优秀师资力量扩大教师队伍规模,还要发掘动员各种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大众中符合实践教学需要的成员作为补充师资力量,以打造一支知识化、技能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队伍。第二,保证专项经费支持。要做好实践教学必须改善条件、优化环境,这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经费保障上应坚持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民间组织、教师科研项目等多方面筹集整合,避免仅依靠学校经费投入。经费使用的范围,既包含经常性的实践教学费用、宣传工作费用和社会实践费用,还包含开展实践教学的组织培训、评优激励所需费用等。第三,制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要建立完善系统化的运行保障机制,应当将实践教学工作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加以刚性推进,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对涉及实践教学工作的高校、研究院(所)、社会机构、企业、社区和家庭等各方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如通过法律明确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机会,同时又明确这些企业可享有减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当然,法律保障层面主要依靠政府来解决,其他各方可从中发挥推动与支持作用。
控制论认为,要保持系统持续正常运行,需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对整个系统运行过程加以管控,以促使预设目标顺利实现。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监控系统,是增强实践教学成效的必要举措,也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作为实践教学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以确定质量标准、进行质量视导和安全管理预警为途径,通过其教务职能部门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指导与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有效运行,需要坚持标准先行、视导为要、安全为重的基本理路,使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方式科学化、秩序化、常态化。
质量为本,标准先行。健全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是保障质量监控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设计与构建,应正确把握教育教学固有规律、彰显高校发展逻辑和办学特色、反映社会需求、符合师生发展需要,真正体现构成实践教学质量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实践教学质量管控提供便于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内容体系可以从教学投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三个层面进行构建与确定。实践教学投入主要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经费、购置教材资料经费、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校内实验教学器具等各类教学设备条件、校外实习实训平台与环境等。实践教学过程包括“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其中“教”的过程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即同一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不能因指导教师的不同而改变,实践教学的大纲教案、步骤计划、记录总结等要统一规范,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要严格有序;而“学”的过程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巩固等情况。实践教学输出是学生在接受实践教学教育后在思维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应表现出的成就,这是制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关键内容。[5]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规范衡量,既要从学术研究方面,又要从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期望方面,还要从学生自身发展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真正体现高素质人才的本质特征。
过程管理,视导为要。实践教学视导是“视”与“导”的结合,基础为“视”,重点在“导”。“视”就是观察、视察,还包括对观察视察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导”就是指导、督导,根据观察视察情况及其分析结果对实践教学主体和相关工作人员予以指导、加以督导,以促进其及时改进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效益。教学视导的基本职能是为推动实践教学顺利开展而做好指导、协调、服务和研究等方面工作。构建质量视导机制,保障视导实效,应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精心组织视导专家。视导专家是实践教学视导的主体,在视导专家队伍的建设上要遵循由行政人员、教育教学专家、一线教师和行业领域专家共同组建的原则,突出视导专家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管理水平、沟通协调能力、责任担当精神等,构建一支教科型、实践型、严谨型的视导队伍。视导前应研学把握各项视导要求,明确职责、严肃纪律,力求达到“视有威信、导有成效”的最佳境况。二是明确视导各项内容。系统规范的教学视导内容不仅包括校内的相关制度规定、教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情况、教学条件与环境、教学方法与过程、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等,还应包含校外的各种实验基地与平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只有全面考察、深入了解、系统研究、科学视导,才能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端,促使质量视导工作取得理想的信度和效度。三是改进视导方式方法。不同的视导阶段具有各自的关注主题和视导要点,应基于不同视导内容与主题,不断改进视导方式方法。在视导过程中,既要注重传统方式方法,如听取二级学院及其附属部门的负责人汇报、倾听专业师生的介绍与意见反馈,查看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活动细则、实习实训基地设施等;又要积极创新开展视导的有效方式方法,如将专题调研(专项检查)与全面视导结合起来,采用分项办法对实践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和评价等,视导工作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其成为一种长效工作机制。
动态监控,安全为重。安全管理预警机制是防控危机、保障安全的有效手段。高校实践教学工作开展前,要在政策研究与设计方案时充分考虑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担任安全信息员,负责和监督实践教学运行中的安全事项。同时,教师作为实践教学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意外迹象,应快速采取应急防护措施,及时进行果断处置。高校实践教学安全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分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高校实践教学安全预警机制是由多方面、多个指标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指导教师、学生、政策方案和管理措施等多项内容。第二,确定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实践教学预警指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科学性、连续性、稳定性。科学性是指选取的指标要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学校实践教学的各项工作;连续性就是所需的指标信息是可以持续得到的;稳定性是指根据指标运行情况的变化,可以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与更新,但变化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要保持预警指标体系总体稳定。第三,维护安全预警指标系统良好运行。高校实践教学安全预警机制的运行是以收集整合信息为起点,以及时正确分析与研判为重点,以发布警情快报与警情处置决策为终点。维护与保持实践教学安全预警系统良好运行,要始终有危机意识,一有安全事故迹象,应立即启动安全预警机制,并迅速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就可以将事故造成的损失将至最低限度,甚至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绩效测评机制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最后一项机制,不仅是一个完整机制链的“终端”,还是下一轮机制运行的“起点”和“依据”,与上述的动力发生机制、协调运行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共同形成闭环系统。通过构建对高校、教师、学生的三元测评机制,倒逼高校在办学思想、政策设计、领导体制、教学管理、实践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优化,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在学生、教师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形成以学生素质测评、教师业绩测评、学校综合测评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测评体系与长效测评机制,认真查找和切实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运行。
学生是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对实践教学工作实施测评的落脚点在于建立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建立完善以立德树人与创新实践为导向,以思维知识、实践能力为重点,包括德育素质、智育素质、创新精神与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等在内的一级指标综合素质测评体系,[6]注重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列为一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比例保证,确保与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目标一致。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评的关键是二级测评指标的细化,使测评工作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思想政治与德育素质测评方面,要体现学生理想信念、政治态度、道德文明和社会责任感的测评内容,并将之作为二级测评的重要指标。在创新精神与技能素质方面,要将实验设计与操作、科研论文与专利、科技创新创业、社会工作以及学科专业竞赛等内容纳入二级指标,其中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观测点包括实验预设、实验准备、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和结论推理等情况以及在实验中取得的成效;科研论文与专利的观测点包括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实践教学活动报告和各种发明专利等;科技创新创业的观测点包括学生参与创新性试验设计、科技学术竞赛、创业项目策划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工作的观测点包括学生从事各级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社团事务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情况;学科专业竞赛包括物理操作竞赛、化学实验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演讲竞赛、工艺设计竞赛等各学科专业竞赛。以上二级指标体系及观测点的确定,可把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教学成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为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教师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指导密切关联。对实践教学进行测评必须强化对教师指导作用的测评,着力点是把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情况作为教师业绩考评的重要内容,形成实践教学的动力,为教师职级晋升、聘任、奖励等提供必要的客观依据,[7]是高校强化教师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对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业绩考评主要包括教学授课、教学建设、教学成效和师德师风等四个方面,将教师实践教学情况测评纳入到对其业绩考评中,必须将测评指标体系分解并纳入上述四个方面。教学活动测评中要纳入教师开展实践性教学、社会调研、课程设计等情况,以及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习实训、技术研究、专业竞赛等;教学建设测评中要纳入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等情况;教学效果测评中要纳入学生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处理事务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等;师德师风测评中要纳入教师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和对实践教学工作的态度等情况。在测评方式上,突出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同时,在对教师的测评中,应注重完善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对于定性考评的内容如教师对实践教学工作的认识与态度、教师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等,由学生进行分块评价。在全面测评基础上,高校也要建立与测评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把实践教学的测评结果应用到教师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实践教学工作、培育优秀人才的强大动力。
高校是实践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实践教学理念与目标、投入情况及管理水平都决定着实践教学的运行质量与成效。提升实践教学成效必须明确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责任主体,不断增强高校推进实践教学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开展高校实践教学综合测评,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把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纳入高校发展的整体性评估,以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为手段系统评价高校实践教学效果。第一,办学水平评估的目标导向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目标。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目的是通过评估推动高校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办学定位,积极强化内涵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对办学水平评估时,要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育人质量为导向,将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整个育人体系加以考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技能。第二,把实践教学的理念、内容与成效纳入评估。评估办学思想要凸显实践教学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位置,重视把实践教学的理念、内容与成效纳入学校办学评估的考评指标中,把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实施过程、管理方式、改革与创新等工作及其取得的效果作为对高校实践教学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的基本要素,促使高校教学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向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转变。第三,把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配置纳入评估。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成效如何与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配置状况密不可分,要把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与仪器设施的配备作为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在考评课程设置的学分和教学时间标准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所需的基本器材设施配备与经费投入力度以及器材设施的利用率。
[1] 中共中央.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52.
[2] 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 职业技术, 2014(8): 7-11.
[3] 王和强, 马婉莹, 赵晖. 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目标论析[J]. 教育评论, 2017(2): 105 -108.
[4] 张菊芳, 周敏锐. 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12): 204-207.
[5] 陈支武, 罗志.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研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10): 57-60.
[6] 戴国立.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J]. 中国青年研究, 2011(10): 92-94.
[7] 陈正良, 王贤斌. 地方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5(6): 54-58.
On the Logical Mechanism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WANG Xian-bin1, ZHANG Yue-ting1,ZENG Xiao-qun2
( 1. College of Marxism,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2. College of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800, China )
Practical teaching is the basic mode of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pplied and high-quality talent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mechanism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universities, we need to establish a power gener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guidance, mobilization and incentive, and meticulous preparation, improve the coordinated oper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al norms,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condition guarantee, build a quality monitoring mechanism from the aspects of standard determination, quality guidance, and safety early warning,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schools. These mechanisms cooperate and complement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scientific, systematic, standardized and logical mechanism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practical teaching; cultivation of talents; logical mechanism
G40-02
A
1008-0627(2021)04-0080-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文化生产与大众美好精神生活建构研究”(20BZX021);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实现机制研究”(JYXMXZD2021006);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综合性逻辑机制研究”(JYXMXYB202089);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Myjy2018087)
王贤斌(1973-),男,安徽合肥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教学。E-mail:wangxianbin@nbu.edu.cn
(责任编辑 周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