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轶群
(长安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交际双方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差异,产生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文章重点对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种类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规避语用失误的办法和策略,从而更好地为消除跨文化交流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提供了解决办法。
跨文化交际,即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间的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最早兴起于美国,美国人口结构非常复杂,不同种族间的文化差异较大,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通过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目前学界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较多,比如学者龚玲芬、李发根在文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中深入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语用原则使用失误、言语行为失误扥个,并探析了问题产生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具体的策略[1];学者陈新仁、李民在文章《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失误新解》一文中,对于语用失误的具体类型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正在逐渐走向深入化[2]。
语用失误,即交际双方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存在差异,对话语产生了错误或不恰当的理解,导致了交际沟通的失误。语用失误一词,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提出,她认为语用失误是“对所说内容的不恰当或错误的理解”,并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Thomas的研究为语用失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她关于语用失误的分类标准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他们在这一分类的基础上对语用失误展开了深入研究[2]。但这一分类标准,却忽视了对非言语语用失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实际上,语用失误也存在于肢体动作、服饰、气味这些非言语信号中,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非语言信号,也对影响到交际的效果,产生语用失误。综上所述,文章将语用失误时,将非语言语用失误也纳入到语用失误研究当中,即将语用失误分为三类,语言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非语言语用失误。
1.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因没有正确选择与使用语言,或对语言的含义理解偏差导致的交流失误。语言语用失误可分为词汇语用失误和语法语用失误两类。在言语交际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出准确、洽谈的词汇,即准确、恰当地把握词汇意。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词汇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要从定义、内涵、文体、情感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理解。在跨文化交际时,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词汇的意义,那么就容易产生误解和隔阂,特别是当词汇具有褒贬色彩时,如果双方对词汇的褒贬色彩具有不同的理解,就容易产生矛盾冲突。例如,中国人自古就喜欢玉,常常用玉来形容君子和美人,有“君子如玉”“颜如玉”的说法,但在西方,玉常常用来形容轻佻庸俗的女子,因此如果在跨文化交往中,用玉来夸奖一位西方女士就是非常不恰当的言语行为[3]。
语法规则的差异性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困难,因为人们对其他国家的语法结构缺乏了解,导致了语法语用失误的出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难以正确使用肯定句、否定句引起语用失误,如中国人问外国人“你喜欢这部电影吗?”,外国人往往会做出这样的回答“不,我不喜欢”,但实际上根据中国人的语法规则,则应回答“是的,我不喜欢”。二是句法和词语结构不同引起的语用失误。例如,对于外国人来说,汉语量词的用法较为复杂,不同的名称需要搭配不同的量词,如一只狗、一尾鱼、一捧土,这对外国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语言学习障碍。可见,在东西方不同的语言话语体系中,语言的表达和语法规则都呈现出较大的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语言表达难以畅通无阻,阻碍了跨文化交际效果。
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的是交际双方因文化背景、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社交准则和社交用语差异,由此出现了社交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问候、道别、邀请、拒绝、称赞、称呼这六方面。
问候是交流行为的开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容易因问候语的差异造成语用失误。例如,中国人习惯使用“吃饭了吗?”“你去哪儿?”等问候语展现关心和友好。但这种事务性的话语对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则不是非常恰当的问候语,他们的问候语仅仅是单纯地打招呼,不涉及具体问题。道别作为交流的结束语,不同文化的道别用语使用习惯也不尽相同[4]。
邀请和拒接用语中,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人们,一般不会直接表达对邀请行为的意向,也很少会直接进行拒绝。二是采用更委婉、更迂回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意图。如拒绝对方的邀请时,中国、韩国、日本这些国家的人往往会用“别麻烦了”“下次吧”这样含糊的话语,但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人则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称赞用语,中西方的社交用语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如面对对方的挂念,中国人要么是否定式的回答“哪里哪里”,要么是自谦式的回答“还好”,欧美国家在面对对方的称赞时,一般则会则坦然地直接接受。此外,在称呼上,中外国家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国,我们经常会对非亲缘关系的人使用叔叔、阿姨等亲属关系术语,但这在西方国家是不会出现的现象,对于非亲缘关系的人,他们更习惯使用先生、女士等称谓。
3.非语言语用失误
在交际行为中,交际双方一般会先关注到对方的言语,但言语表达的不足之处则需要非语言语用的补充,以便双方更好地相互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和意图,特别是语言共同较为困难时,通过非语言语用可以获取更多的交际信息,来实现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非语言用语可分为静态非语言用语和动态非语言用语两类,静态非语言用语具体包括容貌、体态、仪态、服饰,动态非语言用语则包括肢体语言、身体距离等。在跨文化交易中,如果不强恰当地使用这些非语言语用要素,就出现了非语言语用失误[5]。
为了尽量避免语用行为失误,有必要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第一,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语用失误。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经过数百年、数百年的发展中形成的非常稳定的文化形态,已经融入了本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当中,这是其他国家的人们很难完全理解的文化体系。在跨文化交往中,交际的双方如果都固守在本国文化影响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那就会产生误解、影响交际效果,甚至产生对对方的厌恶。第二,因欠缺语境考虑而产生语用失误。语言的复杂与魅力在于语言的多变,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抛开语境来谈语言是缺乏实际意义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很难做到将意义的使用和理解完全融入语境当中,这是由于外语学习者一般很少有机会在实际的外语环境中进行学习,因此对语言的表述往往非常机械和生硬,很难根据结合语境对语言进行灵活使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是否“地道”的问题。第三,因缺少文化知识和文化认同而产生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通常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应对对方国家的知识和常识有所了解,特别是其他国家的宗教常识、历史典故、知名人物等等,如果对这些内容一无所知,就很难将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Verschuerend提出的语言适应论,是建立在跨学科发展的理论产物,不仅是对语用学的学科解释,同时也是方法论的生成和输出。根据Verschuerend的观点,语用学是一门研究研究语言使用和适应的学科,语言适应论的理论核心是适应性,交际的过程就是对语言进行适应的整体过程。语言适应论下的语言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可变性,语言使用者具有多种选择适合语言的可能性;二是可协商性,语言使用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三是适应性,语言使用者能够选择有效的语言项目进行交际[6]。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选择和适应是动态性的全过程,无论是结合语境和语用学结构进行语言选择,还是结合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的交际方式进行语言适应表达,都体现了语言的适应性特点。具体到跨文化交际,语用的适应性无处不在,因此交际行为的双方要将语言适应论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交往的全过程。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外语学习者不能真正理解和融入交际语境,那么外语学习者就会在无意间收到母语的影响,从母语的角度去完成对话,这就造成了语用失误的出现。因此,外语学习者要熟悉和适应各种现实语境,以降低或避免语用失误现象的出现。在外语学习中,课堂教学所提供的语境很难满足外语学习者的交际需要,为弥补真实语境的不足,可以通过外语角、交换生项目、研修等方式深入到其他语言的实际生活环境,通过与外国人的实际交往来学习和感受语用规则,提升语用能力。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课后指导,通过指导引导学习者发现和总结言语使用规律。同时,要通过提升语用意识来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外语学习者要选择真实有效的语言材料,例如,BBC、NPR等新闻材料和西方文学作品,同时结合真实的语境来提升语用意识。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素质,来减少语用失误,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时候,需要树立和贯彻新的语用使用理念,用新理念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一是进行文化意识培养,开放、包容地对待外国文化,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挖掘外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二是要提升文化态度,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感。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都要秉持客观的文化态度,树立对本国优秀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摒弃狭隘的文化自大、自傲,同时也要防止对外国文化进行谄媚式学习。针对提升语言素质,具体有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一是正确认识自我的文化水平,对自己的文化结构和文化水平有较为客观的认识,摒弃自己的狭隘心理。二是客观了解自我的情感态度。交际者的交际态度决定了交际的质量,客观对待交际对象,消减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三是了解和改进自我的交际风格。交际者可以通过观察交际对象的反应来判断、总结自己的交际风格,建立起对自己的交际风格的清晰认识,在了解的基础上克服交际缺点,改进自己的交际策略。
2.掌握言语和非言语方式的信息系统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掌握对方文化的信息系统,包括言语信息系统和非言语信息系统。首先要充分学习和掌握对方语言和语用习惯,是保障跨文化交际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在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涵基础上正确使用语言和语用习惯。其次,理解和掌握非言语信息系统。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不仅需要使用言语进行交际,同时也要借助大量的非言语信号来传达信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对相同的肢体动作、表情、颜色、服饰、气味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信号的含义,才能建立起完整的非言语信息系统,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非言语信息信号,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
3.正确应对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有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语用失误,进而可能出现冲突局面。一般来说,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化解:一是通过中止谈话,增加身体距离的方式来表明退避的态度,以免激化冲突。二是与对方进行和解,在与对方没有实质性问题和根本利益冲突时,通过放弃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来缓和冲突。三是在面对是非问题时,要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通过坚定的交际行为赢得胜利。四是通过折中来解决冲突,寻找交际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式,双方进行让步的情况下解决冲突。五是通过合作来化解冲突,双方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富有建设性的方法来共同应对冲突,通过满足双方利益来化解冲突。
在经济合作和政府间合作的推动下,跨文化交际变得更为普遍,而语用失误则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正常开展。为此,对语用失误进行分析和规避有着重要的现象意义。通过加强学习,培养语用意识,提高语用素养和文化素养,有效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现象,不仅能更好地方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顺利交往,同时也能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增进友谊,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