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战略分析

2021-12-24 12:49孟娜
中国商论 2021年23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战略高职院校

摘 要:“学校热、企业冷”一直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SWOT矩阵,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四个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对策,包括路径融合、拓展平台;理念融合、提高视野;治理融合、战略协同;绩效融合、优化评价。校企合作的驱动力由依靠外部支持向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转化,从而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战略;对策

本文索引:孟娜.<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23):-189.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12(a)--06

校企合作办学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影响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1]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相关行业和教育主管部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引导,但在实践中,校企合作却经常陷入“学校热、企业冷”的僵局。如何才能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激发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SWOT矩阵,系统梳理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提出有效对策,力求破解校企合作之难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 [2]关于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建设、师资引进与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模式创新、法律及财税制度调整等。“在不同发展阶段,高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不同,相应的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3]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的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让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全面阐释了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校企合作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可行路径,标志着校企合作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究竟如何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对校企合作进行解析,如何准确把握校企合作中已有经验或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经验和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将运用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中的SWOT分析矩阵进行分析。

1 校企合作: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通过政策引导和实际建设,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及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劣势和不足。

1.1 优势(S)

1.1.1 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优先考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以为企业解决人才和技术核心问题为目标,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2017年,250余所高职院校的1000个涉农专业点为乡村振兴培养了4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农业类高职院校技术研发和推广具有明显优势,七成院校横向与纵向服务到款额在100万元以上。 2018年,面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的专业点数达13100多个,比2017年增加1000多个,增幅明显。全国高职院校共组建职教集团1400多个,覆盖90%以上的高职院校、100多个行业部门。行业协会在促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构建自律机制、提供交流服务等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了加强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组建了基本覆盖行业分类所有门类的56个行指委和5个教指委,制定专项政策,形成以“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为核心的任务,健全了促进产教融合的组织平台和运行机制,为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1.2 全球性技术人才培养的能力显著提高

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加速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步伐,形成了一系列国际化教学标准和通晓国际准则的师资队伍,积累了我国企业转型发展和国际化战略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2018年,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7万,比2017年增长近50%,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595个、课程标准3349个,是2017年的2.2倍[4]。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内企业联合“走出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天津市已在泰国、印度、英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和吉布提建设了8个鲁班工坊,形成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通过鲁班工坊,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和优质教学资源,培养當地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1.1.3 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校企合作的平台显著夯实

夯实信息化支持平台,校企共同开发网络化教学资源,重点服务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构建了主动性、学习型、协同式交互合作平台,有利于企业了解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在联合开发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文化不断融合。2017年新增69个国家级备选库,累计1043所院校和3094家行业企业参与建设。在教育部立项的99个专业资源库中,东部院校主持了75个专业资源库,联合并带动了中西部院校1500多个专业点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5]。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了东中西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资源边际效应,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劣势(W)

1.2.1 项目依赖度高,内生动力不足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成果基本具有国家和地方项目及其专项资金支持。无论是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双高校、重点专业群、教学资源库,还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均是通过项目或试点进行建设,校企双方不断突破合作壁垒,形成鲜明的合作特色。但是,依托项目构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和资源配置模式具有计划经济运行特征,如与地方政府和行业的合作项目往往会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由于市场的调节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院校寻找合作伙伴的空间非常有限,大批小微企业和学校的微观合作单位很难快速找到信誉度高且能够满足彼此需求的合作伙伴。同时,外部激励难以维持内部吸引力,不能快速响应市场主体多元化供需关系。

1.2.2 权责不明晰,企业在合作中获益不大

企业业务的开展往往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当前校企合作的受益者主要为高职院校,项目资金支持、考核评价之后的奖励性政策和社会影响都主要作用于学校,政策红利并没有切实辐射至企业。部分学校的适应能力尚未与产业发展进度相匹配,没有真正考虑企业需求并依据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项目设计,不利于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1.2.3 政策不完善,合作水平不均衡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水平不均衡。越是经济发达地区,校企合作政策越完善,校企合作水平越高。如表1所示,京津冀、长三角和西部省区样本对比中,学生就业率差异不显著。而长三角地区样本在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研发服务到款以及非学历培训三个方面明显优于京津冀和西部省区样本。

1.3 机会(O)

1.3.1 国家持续性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在鼓励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出台了一系列具有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的政策。自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来,校企合作的基本理念逐步形成。多项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相继出台,为校企合作营造了积极的社会环境。“搞活市场将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突破口,是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的重要媒介。”[6]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提出:“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平等择优、先建后认、动态实施的基本原则开展。”因此,校企合作具有良好的持续性政策支持,有望在良好的宏观经济下探索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内部治理结构,激发内在的合作吸引力和主动性。

1.3.2 国家战略导向明确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10个战略重点领域。相关产业和企业加速改革创新进程,同时加大各层次人力资源引进和培养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标志着新时代国家层面上深化产教融合的决心和意志,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校企合作改革发展指明方向。

1.3.3 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

目前劳动力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各技术等级或者专业技术职称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7。其中,高级技能、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39、2.01、2.01[7]。这表明企业非常需要高职教育能够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但“只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质量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总数、结构、规格协调一致时,或者适当引领市场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这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的。”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培养出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4 挑战(T)

1.4.1 相关法律有待落实

目前加强校企合作,引导企业人员接受教育,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条文并不鲜见,但落实效果不够理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应实行产教结合,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另外,相关法律也对企业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提取职业教育或培训经费进行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七条明确指出:“违反本法规定,企业未按照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或者挪用职工教育经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处罚。” 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大部分企业对条款的执行力度不够,并未明显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观意愿。

1.4.2 市场对企业要求不断提升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直接影响了市场对企业转型升级产品发展的需求。“随着世界进入品牌经济时代,全球市场竞争愈来愈集中表现为品牌之间的竞争。”[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 “推动互联網、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意味着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思考人才培养在企业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是技术进步,要想实现技术进步,产生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开拓新产业,就要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职业教育。” [9]

1.4.3 营利性观念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营利性与公益性的理念差异是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屏障。“企业由市场主宰,以赢利为王。公办学校由政府主导,追求社会效益,注重人才培养质量。”[10]校企合作属于营利性企业参与公益性项目的范畴,由于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周期性,需要合作双方共同经历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培育期”。在此过程中,企业要处理好人才培养和材料耗损、技术改革需求和技术研发投入等一系列问题,必要时还需牺牲一定的短期利益。具有高合作意愿的企业往往能够正确处理好营利性与公益性的关系,能够以长远的战略视野形成全局性的思维模式,进行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和收益分配。营利性企业具有公益性责任,需要通过公益性项目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企业知名度,传播企业文化,拓展销售渠道。低合作意愿企业过于关注营利性,以获取人才红利为目的参与校企合作,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一般不会影响企业文化和发展水平,校企合作也很难进一步深化。随着我国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方面的落实,营利性与公益性的理念差异将逐渐缩小。

2 校企合作发展对策

SWOT矩阵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可形成以下4个应对举措,如表2所示,使校企合作的驱动力由依靠外部支持向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转化,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

2.1 SO战略:路径融合,拓展平台

SO战略是发挥优势抓住机会,从而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在政府的宏观制度框架下,学校和企业间应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机制。”[11]目前校企合作伙伴选择以线下为主,通过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或自主联络确定合作意向,选择自由度较低,合作空间受限,无法快速进行资源整合。

“职业教育要以更加灵活、开放、包容的姿态,主动对接、融入新型信息技术。”[12]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不断增强的信息技术优势,抓住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的机会构建体现区域特色的全国校企合作信息发布与资源共享服务数据平台是激发校企合作内生动能的有效路径。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和学校均需接受诚信认证,可以发布需求信息、展示发展特色,提供校企合作的最新政策、法律咨询、项目申报、流程指导、成果展示、产品销售和社会服务,形成学校对学校、学校对企业、企业对企业等点对点合作。发挥全球性技术人才培养优势,紧跟国家发展步伐,拓展“互联网+各国商会”的作用,将高职院校优质专业群和国际化教学标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国际化校企合作创新发展。

2.2 WO战略:理念融合,开阔视野

“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与基调体现了国家对政治制度、市场经济结构的发展意愿。”[13]通过分析国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地执行,为克服校企合作内生动力不足、企业获益不大等问题提供了思维引导。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发展决策者跳出局域空间,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对发展我国高端产业重要价值。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校企合作的根本意义,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校企合作的战略定位根据双方建设基础、建设特色、战略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实现差异化可持续发展,不能从众式的追求“国内一流,国际领先”。

理念的融合促进合作动能的转换。高职院校在提升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力度,着眼于解决企业生存與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合作企业的获得感。企业方面,“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社会、行业和环境等的社会责任。” [14]个体层面,“我国工人阶级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15]只有参与校企合作的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守执着的追求,保持奋斗的情怀,才能在协同创新中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愉悦感,才能让企业和学校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

2.3 ST战略:治理融合,战略协同

ST战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能力显著提升的优势,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平台,从而有效应对来自市场和营利性观念的挑战。“良好治理关系的形成和持续有赖于治理主体的意愿与动机”[16],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与高职院校多主体的合作意愿和内在动机的提升不仅在于合作选择阶段“亲密关系”的形成,更在于战略协同过程中彼此需求的满足、相互尊重和价值实现。在构建产教融合型企业、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过程中,关键在于形成多元主体治理结构,形成满足多方利益诉求的体制机制,进而实现融合发展。需要解构原有松散型的合作关系,重构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清晰的责任分担机制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增加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形成组织灵活、有吸引力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高合作企业的参与意愿。加强校企合作机制的战略协同,包括专业与产业的协同、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协同、运行和反馈的协同等。

紧密型校企合作协同治理体制机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观意愿和满意度。包括通过信息化诚信准入机制,同类企业可以获得公平参与合作的平台;通过规范校企合作的层次和职责,打通从学校层面到专业层面的沟通路径;通过构建清晰的协同与反馈路径,企业和学校之间可以平等交流、互相监督。

2.4 WT战略:绩效融合,优化评价

公正的评价以及依据评价结果的正向反馈是持续激发校企合作活力的保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以往以项目建设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主要以合作院校作为评价对象,对合作企业没有收益、贡献评价要求。“共生式发展是相对于依附式发展而言的一个学术概念。”[17]共生式发展的评价机制要求评价机构在开展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双向性、互动性和双赢性特点。一是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学校和企业双方意见,体现校企合作的战略定位和实施效果。将成果创新与推广、消费方满意度、企业员工收益、人才支持、企业文化传承等企业关注点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二是评价过程构建以第三方机构为基础的多元主体互动平台,让校企合作参与者通过有效沟通和大数据共享明晰并改进合作方式。坚持过程导向,全面考核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合作成效、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社会经济效益等重要环节。三是评价反馈要平衡校企双方资源分配。绩效激励机制要在鼓励院校提升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主体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诉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和企业在信息化校企合作服务数据平台中升级的依据,提高校企诚信度、吸引力和合作内驱力。

参考文献

刘水国,李公春,孙洪勤.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增强高职办学活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50-52.

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

孟源北,查吉德.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J].高教探索,2013(3):119-122.

刘红.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進策略——2018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会议观点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7-11.

都昌满,李茂国.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角色定位的分析、思考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48-53.

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徐晔.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73-76.

郭卫民.挖掘文化底蕴讲好品牌故事[N].人民日报,2017-12-23(005).

刘新钰,王世斌,郄海霞.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度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78-185.

杨进,张健.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合作的问题、博弈与整合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3):88-91.

高凡修.基于系统论视角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5):13-15.

谢俐.补短板激活力强内涵增效益努力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7):5-11.

徐纯,谢莉花.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在德国何以存在——基于欧洲若干国家的比较与分析[J].2021(42):72-79.

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03-107.

编辑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48.

沈剑光,叶盛楠,张建君.多元治理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研究,2017(10):69-75.

王清.共生式发展:一种新的国家和社会关系——以区社会服务项目化运作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5):16-23.

Analysis of the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 Based on SWOT Analysis

Tianjin Moder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MENG Na

Abstract: The fact that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prevail over enterprises has always been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SWOT matri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cluding path integration, expansion platform, concept integ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vision, governance integration, strategic coordination, performance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evaluation. It should transform the driving forc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by relying on external support to meeting their own development needs, thereby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ategy; countermeasure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战略高职院校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