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校外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2021-12-24 18:16郑思晨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双减

摘 要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探索科学,需要进一步“整合使用校外资源,发挥校外教育单位的重要阵地作用”。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作为青少年学习科学、接受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通过挖掘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高效利用多元教育资源与拓展开发新兴科普教育资源,探索对科普教育资源的优化,助推第二课堂的高效发展,致力提高少年儿童科学文化素养,引领学生快乐学习的新风尚。

关键词 “双减”、科普资源、科学素养

0 引言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在少年儿童领域普及科学教育,是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夯实基础。尤其在当下信息变革的时代,青少年是智能化的原生代,是真正在智能化下生存的第一代;而科技教育的作用正是将这一种生存的目标升华为培养发展智能化的人才。加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培养青少年原始性的前沿创新能力,旨在助力“强起来”的国家战略,为建设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结合国家“双减”政策出台的客观背景,校外教育理应成为助力提升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力量之一,如何高效地提供高質量的科普教育资源则成为最大化发挥校外教育作用的关键所在。

1 校外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

“双减”的本质是让教育回归本源,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公益性的、以素养培育为内核的校外教育单位,在满足个性、资源共享、搭建平台等方面要做好三个角色:阵地、平台、枢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1.1 发挥阵地作用,以多元课程,满足个性发展

少年宫要与时俱进,传承与创新并举,不断优化、迭代、完善丰富多彩的艺术、科技、体育、人文等兴趣类课程体系,为青少年带来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校外活动,“玩中学”与“做中学”相得益彰,“动手实践”与“鉴赏体验”融为一体,“线上微课”与“线下课程”聚合发力,“激发兴趣”为目标的普及课程与“拓展提升”为导向的高阶课程相结合,因材施教,从而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1.2 发挥平台作用,以资源共享,提供课后服务

少年宫以流动少年宫的形式与学校或学校少年宫联动,宫校共建,提供优质校外课程资源,主动提供课后服务,形成与校内教育相互交融、有益互补的校内外育人共同体,让优质校外教育资源惠及所有青少年。大力探索校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校外教育理念、模式和技术手段创新,提供更加多样化、智能化、终身化的现代校外教育服务,实现更大范围的校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1.3 发挥枢纽作用,以跨界联动,构建良好生态

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社会场馆也应当积极参与到教育治理中,发挥自身作用,构建科学教育生态系统。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要在校外教育新格局中担当集聚社会优质资源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优质教育供给,形成有活力的校外教育发展新格局,使校外教育治理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民心所向。

2 校外科普教育的创新探索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从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出发,挖掘整合现有的科普教育资源;利用科技课程、科普活动及探究性课题等多种形式的科普资源,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其科学素养;通过多维角度对科普资源进一步拓展开发,包括跨学科领域融合发展、线上与线下虚实结合以及跨地区联动合作,协同促进校外科普资源的拓展提升。

2.1 挖掘整合现有科普教育资源

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校外教育承担着和学校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伴随“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中福会少年宫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以兴趣为导向的快乐学习、快乐活动,是校外教育在“双减”之后发挥作用的优势所在。借助兴趣爱好的培养、培育,引导少年儿童坚定理想信念和远大志向,培养优秀品格、塑造健康人格,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正是校外教育的立足点、出发点。另外,“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孩子们拥有更多可支配时间,对少年宫兴趣小组、实践活动的需求更加旺盛,对少年宫的课程建设、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少年宫需要对现有科普教育资源及时进行深入挖掘以及整合配置。

校外科学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较为广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少年宫、少科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科技博物馆、科学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具有明确教育功能的场所占据校外科普教育的主体,而各校外科技教育单位想要充分发挥其科技教育的作用离不开对自身特点的精准把握[1]。少年儿童作为场馆体验者,一方面需要获得相匹配的科普知识,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从校内角度出发,寻找与其精准衔接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需要获得良好的学习过程体验,例如在科技馆中,学生学习的发生必然是基于对某件展品的体验,而场馆所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越优质,沉浸体验感越良好,越是能够引发学生与个体认知或经验的关联,甚至进一步通过互动交流进行自主加工,从而形成新的经验。

2016年,中福会少年宫牵头,协同全国多家校外教育机构共同举办“STEM与科技创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通过演讲交流与Workshop形式互动,促进技术、科学、教育等多方科普资源的融合,从而推动全国范围内STEM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充分整合校外科普教育资源的过程中,离不开社会各界的跨界合作,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场馆乃至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级、各类校外科学教育机构。此外,中福会少年宫还参与共建江宁社区教育联盟,实现与社区街道的科普资源共创共享;通过与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旧金山湾区分会)达成中美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专业协会的紧密协作,推动资源融合;重视与高端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以2018年“人工智能与未来生活”STEM创意活动为例,在比特实验室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了优质的科普教育资源,搭建了体验与实践的平台,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

基于此,我们认为,对于科普教育资源的挖掘整合需要在尊重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及兴趣培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创新课程设置及内容,更加强化教育性和趣味性,以及信息技术的赋能,强调多方校外教育机构跨界合作,更好地实现资源融合发展。

2.2 高效利用多元科普教育资源

在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对科普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的基础上,如何高效利用资源便成为了关键问题。

中福会少年宫为少年儿童所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主要分为三类:科技课程、科普活动、探究性课题,针对不同学科主题,资源类型也会不断调整改进,使其得以高效使用,让学生最大程度受益。例如,2021年启动的“百万青少年E60先锋计划”,计划通过建设学院及分院,研制青少年碳中和科技示范课,策划青少年碳中和科普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碳中和小课题研究,引导百万青少年及公民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2.2.1 科技课程

开设科技课程是实施少年儿童科技教育的基础。近年来,中福会少年宫不断从知名高校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同时持续吸纳具备一定经验的出色科技教师。教师可以从科技教育的客观情况出发,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发出具有一定特色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包括STEM课程、数学建模、物理与工程、科学实验、创造发明、OM等基础学科延伸拓展的课程,以及低碳保护、人工智能、创新模型等衍生应用领域的相关科普课程,为满足少年儿童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更多选择。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侧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对其科学素养和创新品质的培养。“双减”政策强调通过减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少年宫的各项科技课程旨在让学生乐享科学、智创未来,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其对科学始终保持热忱;同时,各项课程不仅专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实现对学生核心科学素养的建设与提升,更培养重视勇于探索的精神、积极思考的习惯、严谨认真的态度、与人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散性思维等必不可少的综合素养[2]。

2.2.2 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旨在引领少年儿童“走出教室”,在更多样化的平台上进行体验、探索与实践。中福会少年宫围绕不同主题、不同课程规划,设计开展缤纷多彩的科普活动,包括冬夏令营、大型主题系列活动及科技创新类的比赛等,鼓励并引导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探索、学习和成长。

在人工智能领域,2021年暑期,中福会少年宫举办了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夏令營,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为主题,在上海汽车博物馆和上海国际汽车城进行参观、互动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赛,利用编程知识控制机器人移动,经过组内讨论合作,制作出智能化成品。通过类似的科普集训活动,学生在汲取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动手能力,理解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生态文明领域,2018—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庄臣杯绿色生活行动围绕“践行自然,你我同行”的主题,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识鸟、观鸟、画鸟、护鸟”等系列环境保护的科普活动,引领学生走近大自然,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并进一步内化为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在202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上,由中国福利会主办、中福会少年宫承办的“多彩生态 青春解码”第三届上海市学生生态环保节开幕式暨“生物多样性,徒步低碳寻”活动在东方绿舟营地内举行,全市中小幼80组亲子家庭和近80位高校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总队的师生代表,通过低碳定向越野徒步、解密生物多样性等方式,用实际行动争做零碳先锋。

在科技创新领域,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儿童基金会以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中福会少年宫承办的第六届“上海市未来科技之星”的第一次培育活动以“智慧生活,科技筑梦”为主题,为入围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项目化体验课程活动,包括《创造力工坊:解密概率墙》《机器人探索: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STEM探究:妙趣横生的科学实验》三大类主线课程以及《航模体验》《沙画体验》《皮划艇体验》三门特色兴趣课程,通过中西融合教育理念、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沉浸式实践体验,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全面发展的未来科技精英。

2.2.3 探究性课题

在青少年领域开展课题探究,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在自身现有的认知条件下,发现现实生活中原有事物所存在的缺点或有待改进之处,并有兴趣和意愿为解决现有问题而进行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系统地经历完成一项课题项目的完整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背景和文献调研、提出解决方案、学习专业知识、实验论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最终呈现一份科学研究报告或实际解决方案。

中福会少年宫多年来致力于引导少年儿童进行课题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对现有知识的输出,激发学生对科学创新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完成项目化学习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要求。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将问题与现象转化为可探究的小课题,鼓励学生全方位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检索、判断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近年来,代表少年宫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学生有近千名,先后荣获国际青少年科学与工程大赛特等奖、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上海市市长奖等奖项。

探究式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激励学生的科学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和进行科学调查,关注学生自身的兴趣,促进主动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激发、促进、支持和监督学生的角色,因此,在教师进行探究型课题教学的基础上,少年宫也策划组织相关活动并提供平台,比如举办上海市中小学生壳牌美境行动、上海市“未来科技之星”评选和培育等活动,设立“方案设计”、“实施成果”、“科技创新成果”等相关评选项目,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课题探究的学习中,不仅专注于学科训练与理论知识获取,更注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针对研究型课题的一套系统的探究方法扎根于学生内心,更好地在日后的科研课题中充分运用,为成为研究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融合拓展新兴科普教育资源

在对现有科普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的同时,校外教育机构也需要不断探索开发新兴科普教育资源,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中福会少年宫主要基于三个维度进行新兴科普教育资源的拓展探索:尝试将STEM教学融入科普活动,带领少年儿童进行跨学科学习探究,提升其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引入线上教育方式,结合原有的线下模式,实现双线教学智慧联动;持续搭建跨区域的平台,加强各区域的联动交流。

2.3.1 跨学科领域融合发展

少年儿童早期教育往往较少区分学科的差异,而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科划分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值得关注的是在区分不同学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把握学科的连贯性。优质的科学教育在于让青少年了解到科学在真实世界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源动力。例如,在青少年STEM课程中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活动。

中福会少年宫在2021年暑期举办的睿智少年STEM特训营中,进行了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尝试。训练营营员首先通过学习相关的数学概念,解密“概率之谜”,再通过切割打磨等一系列木工操作,完成概率墙的挑战;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营员们又从物理、生物、化学、气象学等角度解密科学原理,并动手制作各类科学作品……少年宫将自身特色课程与“融入式”国际课程相结合,全方位融合STEM教育,学生在各类活动体验中实现了跨学科学习探究,收获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扩展了国际视野,增强了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跨学科概念实际上还包括适用于各个学科甚至社会生活、个人发展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对于科技场馆而言,其自身教育资源正是涵盖了多学科、多层内涵的展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动物、植物、矿物、化石等自然标本类展品;二是机械、产品实物或模型等工业技术类展品;三是以科学仪器、科学实验、技术发明对象为原型的基础科学类展品。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科技原理的知识,还揭示了科学家在何种情形下发现标本或发明技术或发现科学原理,蕴含着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进一步体现这些原理的发现或这些技术的发明给人与自然的影响,即科学的价值观、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内涵[3]。

以人工智能为例,不能单纯将其看作一个学科,它是渗透到所有学科的通用方法,需要数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基础。同时,对于人工智能的普及教育,重点在于培养人工智能素养。素养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即不能使用人工智能去攻击人,尊重生命、尊重生存环境(即自然与社会)、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这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尤为重要。

当代科学教育已不仅局限于传授科技知识与技能,更關注科学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校外科普教育单位的资源优势和教育特征,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其核心科学素养[4]。

2.3.2 线上、线下虚实空间相互结合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云端处理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发展,空间限制得以打破,青少年科学探究的空间也得以拓展。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远程操作提供了更多便捷的途径和方法。

疫情期间,中福会少年宫的科技课程便由线下授课转型为线上开展,科普活动所涉及的线下集中答辩也随之转为线上提交作品。例如,中福会少年宫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上海代表处联合承办的“美丽上海 我是行动者”——2020年上海市青少年生态环境主题系列活动,便通过线上完成活动启动及作品征集,利用网络制作活动宣传片,宣传自然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居家期间学生还能带动家人一起参与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抖音平台,线上宣传发动受众达15 000人次,征集微视频作品1 523项,抖音总播放量1 695.5万次,总互动数993.3万次,新媒体手段扩大了活动的社会辐射面和影响力。通过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线上科技教育活动得以有序而高效地开展。

后疫情时代,中福会少年宫也在不断致力于探索提供优质的双轨科普教育资源。在线上科普资源方面,中福会少年宫依托少年宫微信订阅号和上海科普云平台,聚焦“双碳”主题,推出了低碳科技系列空中科普教育课程。后续将通过“流动少年宫科普课堂”,将课程送教进校,线下线上联动助力将优质科普课程推广至更多学校,辐射到更多的少年儿童。同时,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紧抓不懈的前提之下,逐步增加大型科普活动的线下互动交流,例如,将原本集中在少年宫的大型活动转型为先线上海选,再分散在多个区域同步进行展示交流活动,最后经过选拔在少年宫进行集中巡展。2020年举办的第五届上海市“未来科技之星”活动就是分阶段、分区域,双线融合开展培育活动,成效及受众面取得了双赢。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屏障,将课内与课外进行互通互联,学生在线下授课所摄取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获取更丰富的在线资源,随时在线上进行交流和互动,其学习时间也更为灵活,同时扩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

2.3.3 跨区域平台联动合作

科技引领未来,中福会少年宫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的重要阵地,始终秉持宋庆龄先生的教育思想,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致力于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素质的培养。面向未来,中福会少年宫将立足上海、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向国际,积极设立更多的科技教育品牌、科普特色活动,助力科技人才的培育。

2019年,中福会少年宫携手苏州市青少年科技馆、上海科技馆,以“流动少年宫”“流动科技馆”的传播形式,共同开展了面向吴江少年儿童的公益科普文化传播活动,加强了长三角地区少年儿童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协调与发展;2020年8月,在由中国福利会主办、中福会少年宫承办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核心素养视野下青少年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来自江浙沪皖的校外教育机构共同筹备、签约成立“长三角青少年科技教育共同体”,旨在通过长三角地区的联动合作,更好地为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助力;2020年12月,由中福会少年宫联合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和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共同举办的长三角青少年科创系列活动正式启动,聚焦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生态环保等科技领域,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科普资源,带领少年儿童走进科普基地,体验最前沿的创新成果,感受并传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养当代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主力军。

此外,中福会少年宫也面向全国各地,扩大辐射范围,让更多少年儿童能从科普活动中受益。自2016年起,中福会少年宫先后通过五批“春兰计划”贵州遵义志愿送教,将少年宫的科普教育资源带到正安,带到留守儿童身边,并且结合当地教育的现状及教师需求,不断调整完善每一次送教的内容与形式。2018年11月,中福会少年宫与重庆市少年宫签订了姐妹宫共建协议,進一步推动两地校外教育的合作交流,让高质量的校外教育惠及更多少年儿童。作为“春兰计划”的姐妹项目,2019年“秋实计划”中福会少年宫志愿服务团赴重庆彭水县支教,为贫困山区的少年儿童送去优质校外教育课程与活动。

结语

中福会少年宫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并始终致力于启发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寄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整合、开发、利用更多资源,共同搭建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平台,提供丰富、优质的科普教育资源,创设“共融共享”的合作氛围,携手助力少年儿童乐享科学、智创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秀菊.《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布——校外科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科技教育,2017,05:6-7.

[2]史艺.兴趣 实践 探究 创新——校外科技探索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教育,2019,11:18-20.

[3]朱幼文.科技博物馆展品承载、传播信息特性分析——兼论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的传播/教育产品开发思路[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3(3):161-168.

[4]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Out-of-school Education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aking the China Welfare Institute Children 's Palace as an Example// Zheng Sichen

Author's Address China Welfare Institute Children's Palace, E-mail: zsc74@126.com.

Abstract On July 24, 2021,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ficially issued the "Opinions on Further Reducing the Burden of Homework and Off-Campus Training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Students."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build a curriculum system embracing Cai Yuanpei's idea of "educating five domains simultaneously", stick to the student-oriented concept, and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science through educational and recreational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based on their individualized and diverse need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ntegrate the use of off-campus resources and give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off-campus education center."

China Welfare Institute Children's Palac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latforms for young people to receive science education, actively responds to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rough integration of exis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multipl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new science education resources, CWICP manages to optimize science education resources,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the so-called second classroom, strive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young people, and leads a new trend of happy learning.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science education; scientific literacy

(2021-11-05收稿,2021-11-25修回)

作者简介:郑思晨,1974年,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副主任、上海市青少年科学教育协会理事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科技教育,E-mail: zsc74@126.com。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双减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科学与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