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1-12-24 21:24周志聪于梓丰
关键词:文科知识产权人才

周志聪,于梓丰

(1. 南京理工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2. 兵器工业集团 万宝矿产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5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讲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 “十四五” 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鼓励科技创新,需要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撑和护航,而“知识产权人才是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与法律政策落实中的基础保障力量”。[1]

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我国建设世界前列的创新型国家的新目标、新要求,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特别是具备复合型、跨学科、高层次、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人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提出了“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发展内容,主动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变革。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新考验,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更要趁势而为,以新文科建设为有力抓手,开拓人才培养新格局,为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 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现状概述

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快速,并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效。概括而言:

首先,我国知识产权人才数量增长快速并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10月,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已从“十二五”末的15万人发展至50余万人,知识产权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也从当时的50万人增长至100余万人,增长速度较快,总量规模已基本实现了与国内知识产权战略发展需求相适应。在知识产权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的背景下,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9年在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新增了“知识产权”专业,并于2020年启动了知识产权职称系列评审工作,形成了有利于“团结凝聚各类知识产权人才”的新环境,确保了知识产权人才数量增长势头得以继续保持。

其次,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结构体系已经建立。为了支持不同类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发展,鼓励和引导知识产权人才在专业领域不断进步,国家知识产权局长期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工程建设,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并开展了不同类型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遴选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知识产权战略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基础人才的三梯次衔接的人才结构。

第三,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源于国内高等院校。高等院校是我国知识产权各类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截至2020年5月,我国已建成知识产权学院45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26家;国内高校中已有93家院校申报并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知识产权(法学)(030103T)”本科专业并正在招生。这些单位承担了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和输送知识产权人才的重任。

2. 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成效显著,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时间不长、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较为复杂、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尚不丰富等原因的存在,我国以高校为主阵地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发展性问题,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然以基础性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为主,人才知识机构较为单一,人才培养层次集中为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这就导致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的供给缺乏稳定的来源保障,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建设世界前列创新型国家的需求,高层次、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问题亟待关注和化解。

第二,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供给有限。目前,受制于传统学科划分的限制,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积累主要聚焦于法学,兼具政治、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知识产权作为交叉复合型的学科,越是高端的人才培养越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虽然近年来知识产权与理工类的交叉融合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与政治、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融合度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融合力度不大。

第三,知识产权人才实务能力训练不足。不管是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学历教育还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训教育,都尚缺乏对于国情定位、产业现状的实务训练,这使得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成长性受到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法学教学以课程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教学方法延续到近年新增设的知识产权专业教学过程中。即便是当前有些教师有意识地开展案例教学,着力提升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但是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2]目前,以高校为主阵地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培训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与产业界的互动交流不多,对最新业态的发展情况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导致人才培养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受到不利影响。

第四,知识产权人才发展机制尚待完善。总体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投入总量仍然较少,且受限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导致知识产权人才在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19 年 5 月发布的《全国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报告》显示 :“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分布,对具有复合型背景的人才需求急迫”“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知识产权需求前五名的地区,广东以32.3%的比例高居第一名”。知识产权人才发展与其培养形势都呈现出东南强、西北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和产业聚集区蓬勃发展,而东北、西部发展不充分、不全面的问题。

二、新文科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2018 年 10 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新文科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新文科是一种基于传统文科而又超越传统文科,以新时代、新经济与新产业为背景,融合了理、工等诸多外部学科要素的包容性学科框架。新文科建设提倡弱化学科边界,持续推进面向国家、社会、产业需求为中心议题的学科汇聚与人才培养,同时借助现代科技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更好地对科技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阐释和回应。”[3]比较来看,新文科建设能够有效应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中遇到的知识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供给有限的突出问题。以新文科建设思想为指导,优化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能够有助于知识产权人才发展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故有必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在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领域落实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跨学科、高层次、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人才。

1. 明确发展复合型知识产权专业

人才是服务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创新和保护的重要供给侧,人才的培养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人才素质来说,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应当兼具理工医科、法律和管理学等知识背景,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优化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以及知识产权实务问题处理能力。”[4]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在知识产权人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其他类型知识产权人才的推动及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应当成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方向。[5]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人才发展与培养的基础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专业优化,强化专业特色,发展复合型知识产权专业。

2. 强化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知识产权人才是实务性极强的人才,知识产权人才实务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发展空间。面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现存问题,应在新文科建设中重构知识产权知识体系,夯实学科基础,开展实践课程,培养知识产权人才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应通过开发高质量教材和课程体系,改善和优化当前的课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的课程建设。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等涉及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技能培养的课程,也已被列为知识产权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

知识产权人才是职业性较强的人才,知识产权人才能力的职业匹配性决定其价值的实现。通过新文科建设,在知识产权人才发展中,应逐步缩短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有效对接职业需求,加快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具体可通过开设各类校企实务大讲堂,邀请企业资深从业人员将实务经验分享给在校大学生,拓宽学生视野,明晰职业发展路径;定期组织中长期实习实践,将实习实践引入到课程学习中,在实习实践中提升学生才干,增强实务能力。

3. 鼓励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

从高校学历教育的层次来看,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已经覆盖了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其一,本科阶段的知识产权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法学本科专业知识产权方向、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和主要面向理工科学生的辅修知识产权双学位。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一般以本科阶段的“2+2模式”,即2年时间学习理工类专业知识,2年时间学习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知识或“4+2模式”,即四年本科专业的学习后,继续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的培养为主。其二,研究生阶段的知识产权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在二级专业下设立“知识产权(法)”或“知识产权管理”的方向;将知识产权设为二级学科,单独招收研究生;以理工科非法学本科生为对象的知识产权法律硕士;“理工科+法学”双学位—知识产权硕士的“2+2+3”本硕连读。[6]90也有国内部分法学优势学科高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开设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即“4+3模式”。但上述培养模式的延续性不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相关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续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积极探索,其所提出的“3+1+2+4”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人才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其中,“3+1”阶段是在本科完成,大三年级学生以兴趣为导向,通过大类优选的通道,选择进入知识产权方向学习;而“2+4”则是在硕士阶段、博士阶段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3+1+2+4”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满足了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复合型、实务型的需求,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成功范例,更是知识产权人才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举。

三、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实现的对策建议

1. 积极探索独立知识产权学科的创新发展

知识产权作为新文科的典型代表学科专业,在以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中主要依托于理、工等诸多外部学科要素而开展,对于其他学科的依赖性较强,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明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突出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7]笔者建议以新文科建设为有力抓手,加强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建立交叉复合一级学科,布局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探索开设知识产权微专业,培养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以解决知识产权人才与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

2. 践行知识产权高层次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知识产权制度正酝酿调整和变革,对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知识产权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和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研究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产出更多是依托于学生自身的学业基础,进行拔苗助长式的培养,而缺乏宏观系统的规划。笔者建议,应加强对于知识产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加强与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境外高校的联系,将国际化的教育方式、授课内容、师资资源引入到学生的公共课程中,培养国际视野和全局站位,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 落实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量的合理配置

近年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组织遴选下,我国已经形成了纵向以领军人才、百名高层次人才、千名骨干人才和万名专业人才为标杆,横向以行政管理和执法、专利审查、中介服务业、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五类知识产权人才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专业队伍。[6]92现有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基础阶段的培养,在抓好现有各类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对于知识产权战略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动各层次间的知识产权人才资源向教育领域倾斜,特别要向经济发展薄弱的地区倾斜。充分利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溢出效应,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薄弱地区的投入力度。

4. 构建知识产权人才持续发展体系化机制

将知识产权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实现两者培养对象和目标的互补,培养具有知识产权意识,具备基本知识产权从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设知识产权通识基础课程、组织校内知识产权知识宣传与普及活动、校外对话对接活动等,增强学历教育的灵活性和即时性;通过短期培训、资格考试辅导、专业技能讲座等灵活的方式提升知识产权的普及度,提升非学历教育的授课系统性和层次性。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教育教学资源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优势互补,从而搭建起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的培育沃土。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时代、新的要求以及剧烈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符合国际主流趋势、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跨学科、高层次、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人才是大势所需,更是全面提升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新文科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既是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时代命题,更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全局命题。新技术革命为我国推进世界科技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升科技实力提供了新机遇,构建并优化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助力占领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是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者的使命。

猜你喜欢
文科知识产权人才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人才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