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芳
摘要∶新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养,是时代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现实要求,是青年人继承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动力。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的文化价值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高度文化自信。
关键词:馬克思主义文化观;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策略
高校要充分意识到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延续,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充分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融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培养其高度文化自信。这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建设的客观需要,相关教师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尝试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
一、强化思政师资建设,促进文化自信培养
教师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工作实施主体,其文化素养、执教能力、理论知识的积累,将会对相关工作产生决定性的、直接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引领教师树立文化自信,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提升他们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开展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利于他们掌握对思政知识的应用技能,实现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有效指导与教育。作为思政教师也要意识到自身的思政知识积累与思想素质,与学生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和学术研究,实现学术素养与理论水平的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内涵的深入理解以及开展思政教学的相关技能,就无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并形成教学资源。教师缺少自信,自然也会将其传递给学生,这就是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强化思政师资团队建设是有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保证,每一位思政教师都应对马克思主义重要作品进行认真研读,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学技能,从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
二、完善理论教育内容体系,促进文化自信培养
首先,高校要考察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内容的认知及其落实手段的掌握,引领其丰富教学内容。高校要基于教师能力结构发展现状,将“四个全面”的总布局落实到教师培育,引导教师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中,从学生发展、民族复兴的角度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完善和创新。其次,高校要关注教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手段的掌握情况,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创新传播途径,为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比如,在丰富传统文本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增加新型的图文、视频类资料,利用vr技术创建马克思主义文化长廊,都是推进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手段。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既不能让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也不能难度过深令学生感到“高深莫测”。高校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大力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教师可以将在其指导下解决实际的问题的经典案例,进行创作与加工,使其成为直观化的思政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服务。最后,教师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对各种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促使社会正能量得以更好地弘扬,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素质共同发展。
三、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深挖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的有益影响,有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高度发展。高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校园文化专题教育活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工作。活动主题要充分体现主流思想形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提升活动内容的思想性,提升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比如,组织学生参加阅读经典名著活动,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文学作品,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理论水平以及文化素养,为其文化自信的发展打好理论基础。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可以借助阅读马克思代表性著作、讨论阅读心得,形成更为丰富的读书感悟,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重视文化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人是创造主体,在其具体创作活动中精神的力量不可忽视,强化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有利于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自己的创造与创新活动,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与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汪晓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吉林教育,2020(29):17-20.
[2]姚一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0.
[3]江薇.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