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萱
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是指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在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并最终指向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进阅读教学方法与批判性思维方法工具,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写作有效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师生的共同参与,围绕学习任务群中的内容构建实施策略,强化阅读与表达活动的有效结合,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基于此,本文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写作的结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写作;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引进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是结合目前阅读教学现状进行的积极探索,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创新,进而促进学生核心思维发展。此教学理念不仅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解读文本所传递的思想精神与内在内容,还需要学生从自身视角对文本观点进行理性分析与评价,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推动自我反思,进而建立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写作的结合教学的价值
此教学理念在实际运用中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有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创新。此教学模式具有学术性与延伸性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有利于阅读教学活动与内容的创新;二是有利于推动教学内容的丰富。此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方案、落实教学计划,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对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的关注,立足教材内容延伸与丰富教学资源;三是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群文阅读等形式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促进了学生思辨性读写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写作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在阅读中以多个视角进行思辨阅读。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写作的结合教学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思辨性表达学习内容包括论文的写作与理性辩论,按照写作过程分为“写作前对辩论内容概念的澄清与论证框架的搭建”“写作中辩证思考与组织论证”“写作后查找思维错误并修改文本”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训练。
(一)创设不同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在写作前,通过界定外延分析内容,强化对辩论内容概念的澄清,有助于学生挖掘写作话题的深度,清晰论证框架,提升其思维灵活性。此过程需要明确写作中或辩论中观点的核心对象与论证方向,避免写作过程中出现概念转移或概念模糊导致文本失去有效性。
比如通过趣味故事中人物对话形式强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带领学生由抽象认识走向感性具体,激发学生对话题内涵的探索兴趣。很多对话因说话者对同一词语理解内涵不同导致出现各种错层对话情况,此内容可以作为学习的导入环节,带领学生进行激发趣味后再介入逻辑知识,进而实现对抽象理念的理解。
(二)捕捉社会热点信息提高学生论证组织能力
当理清核心概念后需要进一步对核心概念展开关系辨析,搭建出辩证深入的论证结构,强化辩证思考与组织论证。教师要注重对单元内容的整合,创新单元内部组织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训练与表达能力的结合,让学生可以结合选文阅读中的表达任务,实现组织辩证能力与认知水平的发展。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考虑任务群内部抽象内容与抽象概念的联系,注重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例如结合热点话题创设写作训练主题,在实际写作中学生需要自己提炼论题并组织论证,对此,教师可以挖掘社会中新鲜、有价值的社会热点作为论题,比如以电影《摔跤吧爸爸》片段为案例,引出“父母能否以强势影响孩子的成长”的论题,让学生结合自己兴趣或社会热门事件组织思辨内容进行论证。
(三)改善作文评阅形式提升学生查找谬误能力
对学生来说,同一篇作文评阅者不同查找出来的谬误也存在不同,为强化学生查找谬误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将同一类型作文片段整合起来,选出有代表性的谬误进行针对性训练。查找出谬误后教师还需要强化谬误识别与修改技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参照范文,让学生进一步修改论证谬误并搭建逻辑支架。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强化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认识,促进阅读训练与表达训练的联系,促使思辨阅读与写作训练的有效结合,从原有注重理论知识传授逐渐向思维能力扩展转变,推动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写作学习任务群教学为出发点,以议论文写作与思维要素深度融合为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让今后的語文教学更具有多元色彩。
参考文献:
[1]张凤.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课堂师生互动方法探究[D].鲁东大学,2020.
[2]许纪友.如何进行“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J].学语文,2018(06):13.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普通高中基于时文读写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流程实验研究》(课题编号:JCJYC2101zy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