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清方
摘要:现代语文本身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智力培养,也承担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任务。语文学科教学需要融入德育,在生活化教学的要求下和指导下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本次研究也将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出发,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实现学科育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德育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
(一)学科德育
学科德育是将德育工作融入每一个学科当中,让每一个学科都能包含德育内容,这里指的就是语文学科。小学语文学科是德育渗透的重点学科,需要严格贯彻道德教育的客观要求为学生提供思想性的指导,一方面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准。很多语文教材的内容当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到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但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也能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辅助语文教学,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知识并学习技能,提升语文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得出结论。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与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语文教学生活化提倡将语文学科教学和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从思想上看,要立足于关键的人才发展目标,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且语文学科的德育资源广泛,无论是个人品质的培养还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教育,都可以通过语文学科来开展。相比于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并不成熟,因此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他们从小就能理解社会秩序和遵纪守法的有关要求,体现人文情怀。
语文学科的学科优势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效果突出,能够在教学环节实现知识和育人的紧密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立德树人要求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德育渗透
(一)精神價值的突出与形成
小学语文本质上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小学生如果能够将他们在生活当中见到或是感受到的事物与教学内容进行联系,就可以从生活当中感悟“德育”,感悟“意识”。例如,在学习《手捧花盆的孩子》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生活当中有哪些美丽的花和植物,然后再让他们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之后,再通过教师的解释和说明将其中的德育内涵告知给学生。其实在这篇文章当中,国王给孩子们的种子全部是煮熟过的,因此这些种子即便种下去也无法培育出鲜花,只有那个端着空花盆的孩子才是最为诚实守信的。按照成年人的思想,这篇文章背后的含义一目了然,就是强调诚实的品质,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具备这种思维,无法第一时间获取课文中的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完这篇文章之后,可以将语文知识和生活元素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分别种下煮熟过的种子和未煮熟的种子,然后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这样一来,他们也能理解文章行文的描写规律,并且突破思想层面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文章背后思想价值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德育水平。
(二)践行以文育人的基本要求
智力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并且是对知识本质含义的一种解释和说明,是文化知识内容的一种深度表现。作为教师应该正确地处理好语文和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时充分挖掘语言文字当中包含的道德精神、文化精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掌声》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践行以文育人的根本要求,了解文章当中的那些与生活相关的片段。教师可以先进行知识导入,模拟出一个情境——同样是普通的语文课堂,同样是一般的学生,这些内容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熟悉并广泛接触的场景,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在他们中间有一名残疾人,那么当他完成语文学习时应该怎样给予鼓励呢?应该怎样对他表示认可呢?之后再引入此次学习的课文的核心用掌声来表扬同学,从字里行间感悟德育元素,这看似普通的掌声却代表着对同学努力的肯定,面对残疾人我们不应该有歧视的态度,而是要通过鼓励的方式让他们有面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在德育环境下的学科知识渗透,能够改进现有的语文教学方式,通过学科知识完成精神内涵的内化。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文字与生活的关系,感悟语文和思想教育的联系,才能达成以文育人这一教学目的。
三、结语
立德树人给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启示,也给新时代的德育教育指导了新的路径,潜移默化地进行内容渗透。语文生活化要求下的德育教育并非要完全替代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而是在肩负语文学科职责的前提下将大量的德育因子进行应用和开发,按照学科特色和教学要求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效果,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伟.立德树人——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文渊(高中版),2019(07):427.
[2]马天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巧妙落实“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