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雪 冯娇娇
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2020年3月~2021年1月于邻水县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在治疗中使用阿奇霉素,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儿口服阿奇霉素,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疾病治疗上会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充分落实监护工作,及时掌握患儿的用药情况,强化医嘱的审核和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用药;给药途径;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是第二代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与红霉素相比,阿奇霉素的组织穿透性更好,血清半衰期更长,酸稳定性更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尤其以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率最高。阿奇霉素有两种给药途径,即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不同的给药途径在治疗目的、用法用量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书显示,阿奇霉素注射剂在16岁以下儿童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各类口服制剂的药品说明书上标示2岁以下幼儿慎用,对于6月龄以下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无研究[1]。在临床上出现超说明书以外的用药情况时,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获得保障。本研究主要分析阿奇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應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3月~2021年1月于邻水县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阿奇霉素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14岁,平均(8.95±1.37)岁;病程3~12 d,平均(7.91±1.33) d。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15岁,平均(8.98±1.49)岁;病程4~13 d,平均(7.98±1.38) 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普通感染;(2)接受阿奇霉素治疗;(3)可配合完成治疗;(4)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有阿奇霉素过敏史;(2)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3)合并认知障碍。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国药准字H20213377)静滴滴注,具体药量需结合患儿体质量,用药范围是10~500 mg/d。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片(国药准字H20065255)口服,具体药量需结合患儿体质量,0.25~0.5 g/d。两组患儿的治疗周期均相同,治疗期间由医护人员对患儿的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和记录。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抽搐、发热、听力受损。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中非常常见,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往临床主要用红霉素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但红霉素用药周期较长,增加了胃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阿奇霉素是一种新型抗生素,起效快、药效明显,支原体蛋白质合成效果理想,有较为稳定的杀菌作用。虽然阿奇霉素在儿科疾病治疗方面有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无论是采用静脉滴注还是口服给药的方式,患儿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重了患儿的身体负荷。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口服给药的观察组患儿还是静脉给药的对照组患儿,均出现了胃肠道反应、发热、抽搐、听力受损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相比并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在儿科疾病治疗上会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充分落实监护工作,及时掌握患儿的用药情况,强化医嘱的审核和管理。尤其是阿奇霉素与其他药物配伍时,要明确相关禁忌证,明确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天奎.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北方药学,2019,16(1):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