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权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野租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会东 615209)
高海拔地区会东县地处云贵高原西北部,山地地貌,平均海拔2380 m,属于高二半山区,是彝族聚居区。会东县雨量集中,干湿季分明,气温年差偏小,四季如春。该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较快,但农民种植方式缺乏科学性,品种性能退化,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为促进高海拔地区马铃薯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会东县引入了优质高产品种。
在海拔1800~2600 m 的高寒生态区,年均温8~13.6℃,年降水量800~200 mm,无霜期200~250 天。马铃薯生长期4~8 个月,基本不会出现霜冻,月均气温16~20℃,空气相对湿度70%~85%,是马铃薯种植的最佳生态区[1]。
选用抗病、优质、高产品种是马铃薯高产的重要保障。90%以上面积选择生育期长,高抗癌肿病、晚疫病、青枯病,丰产性良好的品种。通常亩产1700~2300 kg,若采取丰产措施,亩产可达2500~3000 kg。凉薯系列品种“凉薯97”“凉薯30”等高产、抗病的中晚熟品种,可充分利用安全生产阶段的光热资源,实现丰产。
马铃薯在土壤内生长根系、地下茎和块茎,土壤的松、软、细、碎,均有利于块茎正常生长。pH 值在5.0~7.5 的微酸性和中性土壤更适合马铃薯生长,土壤尽量肥沃,土层深厚。
马铃薯尽量避免连作,前茬以玉米、荞麦、绿肥为好,不能与茄科轮作,减少病害发生,3 年以上轮作效果更好。整地需深耕细整,加快土壤风化、熟化,提高土壤的抗旱、保水能力,确保根系发育水平[2]。秋冬或播前半月深耕,控制深耕深度,做好排水沟。
(1)选择脱毒种薯
选择青薯9 号脱毒种,挑出病、烂、伤薯,清除形状不规则、裂口、薯皮粗糙老化的老龄薯。青薯9 号的生育期约115 天,较晚熟,株高89.3 cm,茎粗1.52 cm。植株直立,分枝繁多,生长强势,枝叶茂盛,茎绿色褐色相间,基部紫褐色,叶深绿色,复叶挺拔,大小适中,叶缘舒展,花冠紫色。结薯相对集中,茎块呈圆形,红皮黄肉,表皮光滑,成熟后表皮存在网纹,沿维管束分布红纹,芽眼偏少且浅。叶子紧密排列,侧小叶5 对,次生小叶6 对,脱叶为圆形。薯块有红褐色表皮,内部浅黄色,每个马铃薯有9.3 个以上芽眼。该品种结薯规整,适合存储和运输,休眠期35 天,单株产量超过950 g。
(2)及时催芽
播种前20 天,室内平铺种薯,下面垫草25 cm 左右,维持15~18℃温度7~8 天,期间翻动1 次,种薯上下恒温,幼芽统一生长,芽生长为0.5~1.0 cm 后切块播种。高海拔地区温度无法实现催芽,应在霜雪之前转移至低海拔地区储藏催芽。
(3)种薯切块
不足50 g 的小薯整块播种,50~100 g 的薯块由顶到底竖向分成2 块,100~150 g 的薯块需分成3 块。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切块工具,切块时尽量纵切和带顶芽。下刀位置尽可能与芽眼靠近,有利于发根,每个切块需有2~3 个壮芽。若出现病烂薯应立即更换消毒工具。用鲜草木灰消毒薯块,或播前用杀菌剂喷施,晾干后播种。
(1)适时播种
低山地区播种宜在1 月中旬至下旬;二半山区播种宜在1 月下旬至2 月中旬;高寒地区播种宜在3 月上旬至4 月上旬。
高海拔马铃薯生产区,冬春寒冷干旱,夏秋多雨,地下水位较高,熟土层约15 cm,气温低,容易渍水,影响土壤释放养分,不利于马铃薯幼苗发育和薯块膨大。一般平作种植会推迟薯期,降低大中薯比例,限制单产提高。垄作可升高土温,提高土壤通透率。一般采取高垄双行栽培技术,宽行67 cm,窄行33 cm,窝距27~30 cm,双行错窝种植。边沟主沟深40 cm,垄沟25~30 cm,沟沟联通,解决了排水难的问题,可降低田间湿度,马铃薯晚疫病、青枯病发病率下降20%~30%。适度深栽,促进早发株、早结薯,集中结薯,薯块较大,产量较高。青薯 9 号选择宽垄栽培种植方式,净作时1 m 开厢,厢上做25~30 cm高垄,每垄种2 行。套作时理想行比为2:2,起垄后种2 行马铃薯。
(2)施足底肥
青薯9 号产量高,对养分需求较大,需要大量有机质和钾肥。根据有机肥与无机肥、底肥与追肥相结合原则,充分保证施肥平衡性。施肥主要使用农家肥,辅以化肥,通常每亩施2000 kg 优质农家肥、45%硫酸钾型复合肥2000 kg、尿素10 kg、过磷酸钙50 kg、硫酸钾15 kg,施肥时避免种薯接触复合肥、化肥。起垄前先开沟,将一部分农家肥施于沟内盖土起垄,一部分作盖种肥,复合肥和硫酸钾均施于种薯间。
青薯9 号播种施肥后提土起垄25~30 cm,覆盖地膜。铺膜要与垄面紧贴,拉紧拉实,用土覆盖在垄的周围并踩实。垄面间隔几米压土,避免大风掀膜。地膜马铃薯要及时破膜放苗,避免幼苗被高温烫伤或烫死,特别是地块喷施除草剂的更应高度注意[3]。破膜通常在晴天上午进行,选择天晴上午引苗,每天1 次,尽量避开寒流或阴雨天气。破膜时注意注意保护幼苗,破膜后压实幼苗附近的地膜。
合理密植能最大程度表现马铃薯个体与群体的生产能力,使茎秆变粗、分枝增多,叶面积变大,增加单产。青薯9 号以亩植4000~5000 株为宜。
根据植株生长特点,出苗大概25 天易发生养分供应不足,可每亩施5.0~7.5 kg 尿素和清粪水500 kg。前期保持土壤湿润,预防植株早衰,现蕾期到盛花期根外追肥1~2 次。青薯9号分枝众多,长势旺盛,易徒长,可在初花期喷施多效唑或矮壮素。
出齐苗后,长至10 cm 左右时进行第1 次深中耕;放枝叶期,长至30 cm 时进行第2 次深中耕,同时浅培土;孕蕾期进行第3次中耕且高培土,加大覆盖深度,避免薯块露出地表变绿,降低品质。
(1)晚疫病
建立晚疫病预警系统,调查预报田间信息。发病前预防试剂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出现病株后可用银法利和福帅得等杀菌剂,间隔7~10 天喷施1 次,喷施2~3 次。
(2)病毒病
齐苗后,定期使用吡虫啉防治大田与附近蚜虫,预防蚜虫带毒传播。病株出现后及时拔除,带出田间深埋处置。
(3)地下害虫
春季气温升高,地下害虫活动频繁,可在马铃薯附近土壤喷洒甲氰菊酯或辛硫磷。
选择晴天、土壤干燥时收获,收获时尽量减少机械带来的损伤,抹掉茎块上的泥土和杂物,避免雨淋和暴晒,实行分级,分类整理小薯、破损薯和病薯。田间晾晒1~2 h,贮藏在通风、阴凉地点,防止薯块变绿,保证品质。
马铃薯是粮菜兼用农作物,营养全面,易被人体吸收,包含很多木质素。青薯9 号具有较强抗病性且耐旱,在西部地区有良好发展潜力,有利于马铃薯增产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