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循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1-12-23 18:18冯海昱李星云
关键词:经济发展教育

冯海昱,李星云

(1.南京审计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2.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格局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对的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日益明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风险增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积极构建以国内内循环和国际外循环两种格局、以国内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格局。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要不断主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秩序和新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课程内容等,以不断适应和引领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一、经济内循环与高等教育

所谓经济循环,就是生产出商品,然后通过渠道销售出去,被消费者购买并使用,消费者若需要再购买商品,又重新驱动生产端生产商品,从而形成循环。经济循环是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一旦经济无法进行循环,就会停滞,甚至衰退,严重的情况会步入经济大萧条。经济外循环,就是在经济活动中,与外部进行往来,购买国外的商品,或者将商品卖向国外,成为经济循环中的一部分,而经济内循环就是相应的国内模式。构建“国内大循环”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提出的新要求,其主要目的就是扩大内需,激发内需动力[1],可以说这是2016年后开始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续和深化。

1.经济内循环的产生背景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讲话中特别指出,要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随后又从改革的角度提出要求,强调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这表明了我国发展经济的新思路正在形成,必将对今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引发深刻变化。

(1)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要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需要马克思主义进行指导,更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成果,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以及当前所提出的经济内循环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内容,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道路。

(2)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发展将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国际经济发展疲软,国外市场萎缩,国际贸易摩擦冲突加剧,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在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国际大环境下,经济双循环新格局不仅能够保障我国安全战略和能源战略,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好国内问题,还能够助力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国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扩大消费群体,最主要是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其中,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首当其冲。在经济内循环思路下,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需调整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位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完善在更大区域内统筹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利用效益和效率,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高校教育的协同率[3]。

(3)深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改革

和平和发展虽说仍是世界发展主流,但逆全球化和反对经济一体化的杂音此起彼伏,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更是对全球一体化带来了巨大挑战,要实现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底线原则和系统。国际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革,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真正的“硬骨头”,更多的是深层的体制问题,因此,在强化社会治理体系时,更应有系统思维,统筹做好社会改革顶层设计,兼顾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和关联性,注重系统性和协同性。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应积极响应深化改革的要求,注重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协同性,以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为目标,优化高等教育制度,保证大学治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2.经济内循环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属于消费性事业,本身不能带来利润和盈利。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源来保证和维持。一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快慢,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国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4]。简言之,一国的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只有适应该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特征,才能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发展规模和速度,教育目标的确定,以及教育内容和手段选择起着决定作用[5]6。即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同时也对教育发展提出一定的客观需要,从而推动教育不断发展。在经济内循环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都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人力投入等要素驱动转向依靠高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速度也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这些新特征本质上要求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知识革命、信息革命时代的新需要,发挥高等教育知识与技术创新以及培养高端技术创新人才的职能。

(2)教育作为物质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以培养人为本质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丰富及提升人力资源,作用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要积极应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技术不足的挑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的重塑,既要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发挥主要作用,又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不断寻求发展新机遇,在新兴经济中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培养经济新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经济内循环对高等教育的挑战

1.要求高等教育战略发展政策进行调整

近年来,我国长期以外贸出口为主要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冲击,国外市场需求也受到巨大影响,使得原有的国内市场也遭受创伤,因此当前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培育国内内需消费点成为必然的选择,这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是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路径,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状况,经济内循环决定了高等教育目前发展的定位和思路。虽然中国经济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应该实实在在地看到,在高尖端技术上还存在短板和不足,在基础研究上亦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复杂环境下,加强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才能实现强劲可持续的科技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因此在这样的历史与时代要求下,肩负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高等教育必须要对自身发展策略进行适当调整,以积极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2.要求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

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深层次问题。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今后高校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表明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已经从原来强调规模效应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特色要求高、质量程度优、个性丰富化的发展。经济内循环背景下,国际教育市场呈现萎缩趋势,我国高等教育要积极坚持需求导向,继续开拓国内市场,满足国内教育市场多样化需求,更要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搞好自身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特色,实现高等教育供给需求相统一[5]9。

3.要求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力度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校教育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培养出的人才创新力和适应力还不够强;区域城乡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平发展[6]。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时代人民不仅追求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对教育质量上的要求日益多样化,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经济内循环后,一些既有的制度安排、运行模式难以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些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经过积累和酵化后成为短板和薄弱环节[7]。在经济内循环下,亟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大学治理体系,盘活国内高等教育资源,提升高等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深化高等教育各项功能。

三、经济内循环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规定性依据

1.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高等教育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谋划了“两步走”的战略蓝图。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了教育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和重大意义,把教育定位为伟大复兴梦的基础工程,“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8]。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需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已经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2.高等教育内部变革的外部需求

外部驱动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主要动力和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三次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大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影响力,更直接深化和拓展了高等教育四大职能。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提升,促进了大学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在经济内循环的背景下,产业竞争和要素转移呈现新趋势,高端人才更成为技术创新的关键,高等教育竞争异常激烈的实质体现就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从历史经验来看,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必须依靠一流的大学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9]。

3.高等教育发展困境解决的需求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高等教育总体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必须看到,经济内循环背景下,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也存在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差距依然较大;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加强;高等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等等,这些问题和困难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潜力。

四、经济内循环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应对策略

1.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破解我国现阶段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指导思想。高等教育要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第一,坚持创新发展,激发高等教育改革的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创新更是高等教育展现实力、富有活力的主要根据。高校更重视科技的创新,通过高科技创新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坚持协调发展,统筹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均衡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中整体与部分、规模与质量的相互关系。新时代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根据社会所需,不断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专业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内容,强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向往。第三,坚持绿色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坚持绿色发展,就是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将激发内生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强化科技制度创新与成果转化、扩大深化国外交流国际化等有机统筹起来,不断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强国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坚持共享发展,始终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平理念。在教育过程层面,高校要坚持人人成才理念,注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结果层面最核心的内容是要形成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综合素养最大限度发展[10]。

2.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优化高等教育资源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国际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世界经济在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一些国家设置高科技关键技术壁垒。面对国际市场的疲软,庞大的国内市场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内循环的独特优势,应该积极打开和培植国内市场,扩大国内市场消费。但是国内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的梯度差异,仍然是制约经济健康发展、扩大消费群体的主要障碍。通过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对中西部地区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有利于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市场,在提升高等教育供给的同时积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群体的产生。在区域发展格局上,政策资源、财政资源、人才资源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力度。在人才建设上,引导高校在人才竞争中突出国际视野,突出“高精尖缺”的导向,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应当进一步加大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倾斜的力度,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支持中西部高校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深度融合,打造内陆高等教育开放高地。

3.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深化高等教育功能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知识、技术和人才优势,促进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健全投入与激励机制、完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统筹融合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远程教育;重视职业教育,搭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强化两者合作交流机制;推动部门高校向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校转变,打通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和社区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在多类型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中建立健全学制衔接、专业和课程开放共享、学分互认等机制,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在制度上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11]。同时,关注经济新增长点,深化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如关注老年教育,将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延伸到老年教育,加强老年教育研究机构建设,为老年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战略支点,真正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上的终身教育。

4.坚定四个自信,着力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着力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大学章程,依法依规办校治校;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坚持多元化办教育的制度和体制;强调省级行政单位管理高等教育职责,坚持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在更高区域层面上为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有力保障。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深化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切实夯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层基础;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学校的职责边界,深入进行“放管服”改革,维护好高等教育相关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最大程度上调动社会各界办学力量,激发参与高等教育建设积极性,全面助推提升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经济内循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经济内循环背景下,激活内需,提振消费,对化解当前的经济风险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我国的经济就要全部发展内循环,外循环作为一种补充依然相当重要,需要的是大力发展内循环,但并不封闭国际外循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练好内功是关键,但对外学习和交流也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内涵质量,在维护国家整体安全战略的前提下,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抓手,深度布局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格局,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中国优质的高等教育产品和文化,最大程度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下,不断丰富和壮大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