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设计方法探索

2021-02-24 08:56汪少烽
关键词:草图影音产品设计

汪少烽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2004年8月,我国加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并在2011年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1],从法制规范层面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发言中特别指出“每一种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战略意识层面肯定中国的非遗保护。2017年3月12日,文化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推出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致力于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并合理地转化和应用,从战术应用层面推广中国的非遗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深度与传播广度。传统的非遗保护研究往往着重于法理学、新闻传播学、文史哲学与知识产权等方面,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匹配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与商业化流通,故而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探讨的案例较少。非遗的传承需要借助文化活动或经济活动才有流通的价值。这体现了非遗的价值评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它关乎传承的执行力和效果[2]。产品设计的介入无疑会提升非遗的附加价值:一方面产品设计需要从非遗中继承传统文化、汲取设计素材以增加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同时,传统文化会激发消费者的愉悦感[4],逐渐成为设计师创作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产品的灵感源泉[5],这对于提升文化认同感和产品的核心价值有重要作用;另外一方面,非遗也需要经过产品设计的再创新才有新时代的内涵与外延。从内涵而言,产品设计带来了新时代的价值观,丰富了非遗的传播途径;从外延而言,非遗的应用创新可以延伸出诸多文化创意产品,这些对于提升非遗生命力与传播力都有积极作用。

一、文献探讨

目前,从不同领域来研究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观点较多,具体包括工艺优化、技术保护、宣传推广、形式创新与政策解读。典型如:(1)工艺美术传承上有从泥彩塑工艺再设计方法的角度来实践非遗的保护行为[6];(2)运用科技手段传承非遗的有从人工智能角度来分析景泰蓝保护方法[7];(3)传播途径的创新上有运用服务思维和互联网App的方式来保护羌族银饰[8];(4)形式创新的有从包装设计方法的角度研究天津近海非遗的保护[9]、从文创设计角度研究漆线雕保护的方法[10];(5)政策助力非遗保护的有利用非遗的优势来促进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11]。

所有创新的保护方式归根结底需要一个产品载体来传达非遗的精髓与功能,所以产品设计的介入是非遗保护的点睛之笔。但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传承非遗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创新设计方法的讨论更少。目前主流的研究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站在传播者角度,通过不同的非遗呈现方式(文字描述或图片记录)来提取其寓意并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第二种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用不同密度的信息流(清晰描述、模糊描述,整张图片、局部细节图片)作为灵感素材,讨论其对创造力的影响[12]。

综上可见,在非遗保护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中,使用不同的传播方式(文字灵感、图片灵感)作为设计灵感来触发设计师的创造力是被学者认可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对于非遗传承和表达的载体(视频、VR、AR、MR)将会更丰富,所以这个领域值得探索。此外,设计师对于非遗灵感的理解方式与创造力的关系的研究也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我们研究的对象是非遗文化灵感与产品设计师创造力的互动关系,最终目的是通过产品设计提升非遗的保护力度,并探索更适合于非遗领域的的产品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计

地域性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灵感的来源。设计师往往喜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文化认同感。本研究的主题是以福建闽南地区的非遗代表作为研究载体(“南音”与“漳州木版年画”)提取用户所认可的文化设计基因,并以此为文化灵感进行方案的创作,探讨非遗所具有的感知意向与创造力的互动分析。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未来的产品设计师(福州大学三年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

本研究共用两个实验来验证不同灵感素材对非遗创意产品创造力的影响。实验开始之前,先对六大类非遗项目进行投票,从而发现设计师对于哪些项目有较大兴趣。实验一:从最受欢迎的项目中,选取一项作为设计灵感素材。通过文本与影音介绍该项目来刺激文化灵感设计师的创作力,从而查看不同灵感素材对设计师的启发效果。实验二:将以上研究成果置入教学中,结合规则式教育与案例式教学两种方式进行对比,从而查看不同教学方式与灵感素材的组合所产生的创造力差异性。

1. 研究参与者

本次研究的参与者为92名福州大学2018级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其中男生32人(占总数34.8%),女生60人(占总数65.2%),平均年龄为20.4周岁。由于他们修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设计表现技法”“工艺美术史”“产品设计”等课程,所以对于非遗与产品设计的流程、技能等相关知识点均有一定认知基础。

2.研究背景与流程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的描述,非遗共有六大类。截至2020年10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所罗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四批次、十小类、1372个项目(内含3145个子项)。如此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科学研究发现,积极地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将有助于创造力的激发[13]。这将对未来设计师的创作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了解设计师如何在众多的文化元素中来寻找灵感,我们从每一大类中随机选取一个子项进行问卷调研。

设计师在从非遗项目中挑选灵感素材时,往往依据个人生活经验来选择熟悉的载体。由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是艺术生背景,对于传统美术类作品较为感兴趣,所以这一项所选的人数占到总数的79.34%,其他问卷结果如下:选择“传统技艺、医药和巧法”作为灵感素材的学生占11.2%,选择“传统体育和游艺”作为灵感素材的学生占4.34%,选择“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口头文学”作为灵感素材的学生各占2.17%。

实验一:图文(静态)灵感素材与影音(动态)灵感素材对设计师创造力的影响

本次实验是从最受欢迎的灵感类别中选择一项做灵感素材来创作,最终选择的是福建省传统音乐:南音(国家级非遗)。我们将灵感素材分为静态图文介绍(低刺激)与动态影音表演(高刺激)两种表达方式,其目的是探索图文(静态)文化灵感与影音(动态)灵感素材对创造力的影响。

实验一程序: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组一”或者“组二”;每组有46名参与者。然后将图文灵感的文件(包括详实图文介绍信息)分发给“组一”、影音灵感的的文件(南音历史、乐器与表演片段展示)分发给“组二”。所有的参与者不准讨论与交流,被要求进行独立创作。(2)任务与目标:参与者基于图文或影音灵感素材来自由创作文化创意产品草图。(3)实验的持续时间:每组有30分钟时间来完成设计任务。(4)两组的代表性草图方案如图1所示。

最终结果显示:“组一”根据图文(静态)灵感素材共得出86个方案(57个草图,占66.3%;29个文案,占33.7%);“组二”根据影音(动态)灵感素材共得出67个方案(58个草图,占76.6%;9个文案,占13.4%)。在最后交卷前的五分钟内,教师增加了一次图片刺激:“组一”新增13个方案(11个草图,2个文案),“组二”新增5个方案(5个草图)。由此可见:(1)图文(静态)灵感素材由于摆脱了思维定势,所以带来了更多的草图方案;图文(静态)灵感素材适合于设计前期的概念发散。(2)影音(动态)灵感素材在细节设计上更丰富,适合于后期创作。(3)不管何种素材,设计师习惯右脑思考,用草图表达较多,共计115个方案,文案38个。(4)在创作快结束时进行二次刺激显示:对于已有方案的同学影响不大,对于前期方案尚未成形的同学帮助较大。(5)图文(静态)灵感素材所产生的文字方案较多,方便后期大量草图的发散。

为了验证实验数据的显著性,我们邀请了三名专家(一名设计师、两名大学教师)来对每一件作品的创造性进行评分,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来对比两组的设计草图数量(表1)与设计草图的质量(表2)落差是否具有显著性。

表1 不同灵感启发下的设计草图数量之t检定

关于不同灵感启发下的设计草图数量,以独立样本T检定分析结果如表1,结果发现:不同的灵感素材启发设计师创作的草图方案数量有显著差异,t=2.06,p=0.042<0.05,d=0.301。受影音灵感启发而创作的方案数量(M=2.07,SD=1.437)与受图文灵感启发而创作的方案数量(M=1.44,SD=1.423)有显著差异。

表2 不同灵感启发下的设计草图质量之t检定

关于不同灵感启发下的设计草图质量,以独立样本T检定分析结果如表2,结果发现:不同的灵感素材启发设计师创作的草图方案质量具有显著差异,t=2.736,p=0.008<0.05,d=5.928。受影音灵感启发而创作的方案得分(M=63.2,SD=2.88)与受影音灵感启发而创作的方案得分(M=47,SD=5.18)有显著差异。

实验二:根据生物启发卡(具象、抽象)与知识习得方式(规格式、案例式)两个参考坐标,将92名实验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3名同学),进行变量交叉以探索不同设计方法的成果。

本次实验参与者被随机分成四组,每组由23名设计师组成。所有参与者都表示,之前对漳州木版年画了解信息极少,所以该项目适合进行实验。为了控制变量,所有参与者都被给予相同的灵感素材,但载体的形式不同。所有参与者不准讨论与交流,被要求进行独立创作。

实验二程序: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A、B、C、D组。A组的触发灵感是:设计规则结合抽象木版年画;B组的触发灵感是:设计规则结合具象木版年画;C组的触发灵感是:设计案例结合抽象木版年画;D组的触发灵感是:设计案例结合具象木版年画。(2)任务与目标:参与者基于各组的文化灵感来自由创作文化创意产品草图。(3)实验的持续时间:每组有30分钟来完成设计任务。(4)四组的代表性草图方案如图2所示。

图2 四组的代表性草图展示

本次评估的标准仅仅以非遗文化刺激所产生的草图或文字方案的数量为主。对于草图的专家组评分与草图数量、设计方法的统计学关系将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呈现。本次草图收集的结果显示:(1)C组所产生的草图方案最多;(2)B组所产生的草图方案最少;(3)运用设计规则来创作的方案中,文字方案较多;(4)数量上:用详细设计案例来创作的设计方法,所产生的草图方案较多;(5)深入程度上:用详细设计规则来创作的设计方法,所产生的方案较为深化。

三、研究结果

两个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1)在从众多非遗项目中选取灵感素材时,大部分设计人员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比较容易理解的项目,例如传统美术的优势大于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以非遗为创作素材时,灵感的信息量越大,对设计师的创造力启发也越强。例如文字灵感素材相比于影音灵感素材,所呈现的设计方案会更多。(3)在设计的初期阶段,适合规则式教学结合抽象灵感的模式,这样得出的设计方案较为深入;在设计的后期阶段,适合案例式教学结合抽象灵感,这样得出的设计方案数量较多。

非遗灵感素材的应用流程分为:解构元素、重构秩序与创构产品。非遗灵感素材结合产品设计创作流程方面的结论如下:在问题概念化阶段用文字灵感比图片灵感和影音灵感能得到更多的设计方向,若结合解构的抽象设计素材则效果更好;在概念可视化阶段用影音灵感比图片灵感和文字灵感能得到更多的设计细节,若参考具体的设计案例教学则效果更好。

四、结论与讨论

传统非遗保护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突破:(1)宏观的政策解读和宣传,借力政策导向来推广,但是这种投入缺少生命力,缺乏持续性保护的动力;(2)微观的形式创新,将传统的非遗通过现代化技术或者新载体来传播与应用,但是这种保护手段是单方面的文化输出,较难保证受众有良好的知识转化率。本研究认为,只有通过社会或商品流通的方式,融合到老百姓生活中的非遗才有持续生命力与传播动力。

要运用产品设计的商业化途径来保护非遗文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方面,非遗的文化属性必须与时俱进,应用现代化的体验或功能载体来承载文化;另一方面,设计师必须要以饱满的创造力来汲取丰富的灵感素材。而本文的研究重点正是后者,当设计师要从非遗中提取设计灵感时,建议在设计的前期先挖掘文化背景故事,并用“文字灵感”的方式来总结。因为这样对文化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促进创造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文字灵感”比“影音灵感”能够带来更多的设计方案。在设计的后期要先将设计灵感进行抽象解构,以达到发散灵感的目的;同时积极查看相关案例,以丰富设计方案的细节。也就是说,抽象灵感结合案例式教学会带来更多的细节设计。此外,非遗的文化属性必须经过解构,成为细节来融入生活;非遗文创产品的功能设定上多选取家居用品作为载体。总之,非遗的保护不仅仅需要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更需要交叉学科的集思广益。而产品设计可以让非遗焕发新生命,从而融入到新时代的生活中。本研究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设计师从非遗中提取创造力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研究的局限性如下:首先,本研究的参与者都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三年级大学生,而不是来自企业的成熟设计师,实验对象经验的差异化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其次,中国非遗名录中有3145个子项目,每一个项目所带来的灵感会有个体差异,所以还需要更多灵感素材的数据才能让研究结果更合理。再次,本次实验仅仅粗略考虑设计的量化数据,并没有深入探索每一件作品的质量。综上所述,建议未来的研究者能够寻找更多差异化的实验对象、提供更多非遗的灵感素材,并邀请专家团队来对设计作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对比。

猜你喜欢
草图影音产品设计
智能产品设计
汽车外饰产品设计
SolidWorks二维草图的绘制经验与技巧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杜凤霞产品设计作品
影音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影音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