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底线思维: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党员干部的行动哲学

2021-12-23 18:18鹏,王
关键词:底线常态党员干部

刘 鹏,王 宁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发生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坚持底线思维,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底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如何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党员干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克服麻痹懈怠和骄傲情绪,以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夺取抗疫斗争的全面胜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党员干部的行动哲学。

一、坚持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底线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古人忧患意识的生动体现。忧患意识是一种基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自我警惕、自我提升的主体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和重要内容。著名学者、新儒家学派的大师徐复观先生最早使用“忧患意识”一词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所倡导的一种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一种时刻自我警惕、自我提升、以天下为忧的精神,一种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忧患意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华文明能够5000年绵延不绝,赓续传承,就在于中华民族始终具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并非消极无为的委曲求全和逆来顺受,而是积极有为的自强不息和责任担当。这种意识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当身处顺境时要心存戒惧,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而当身处逆境时则要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气,战胜困难,摆脱危机,化险为夷。

忧患意识是底线思维的意识前提,底线思维则是忧患意识的逻辑延伸。底线思维是一种后顾性思维方式,蕴含着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它着眼于事物发展的负面影响因素,在认真分析最坏可能性的基础上确立底线,对突破底线的行为保持高度戒备和警惕,以防最坏的情况发生。“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3]”“忧患就是在‘治平之事’中看到‘不测之忧’,在高歌猛进时不忘风险雷区。[4]”正是由于对“不测之忧”和“风险雷区”的高度戒备和警惕,才促使人们思考并努力做出超前防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采取积极措施守住底线并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5]”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将其升华为一种具有实践效力的行动哲学和思维方式。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科学方法论。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堪称善用底线思维的典范。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底线思维的运用,他常常提醒全党,“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6],要求党员干部“要在最坏一点上来布置工作”[7],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因为“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预见就没有胜利。……就没有一切。[8]396”在七大总结报告中,面对抗战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一口气列出了中国共产党接下来可能要面对的十七条困难,提出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8]386”他说:“从前我们党内有一个传统,就是讲不得困难,总说敌人是总崩溃,我们是伟大的胜利,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现在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计到光明,也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计到黑暗,把各方面都充分估计到。[8]390”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在顺境时要有对付非常困难和不利情况的精神准备。同样,邓小平也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工作方法。1988年6月,在谈及改革开放带来的风险时他说,“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9]”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有前瞻性和反思意识,这样才能平衡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科学方法论,灵活运用了包括底线思维在内的多种思维方法。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消极影响,江泽民十分重视防范经济领域的风险,他说:“我们只有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对前进中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做出科学预测和正确判断,才能防患于未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0]”他反复告诫全党对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风险“切不可掉以轻心。[11]”进入新世纪,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相互交织叠加,导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对此,胡锦涛指出:“在未来的征途上,改革发展的任务会十分艰巨,新情况新问题会层出不穷,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风险会不时出现”,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要求党员干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缘于他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历经磨难又不断奋起的斗争历程的省察与总结,缘于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的深刻理解与透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是有着深厚历史逻辑的。他引用的古语“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等,无不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所说: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13]。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善用底线思维的优良传统,而且结合时代发展赋予了底线思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党员干部更需要坚持底线思维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行百里者半九十”。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更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逆境时要看到光明的前途,要有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勇气,立足最坏情况,争取最好结果;顺境时则要看到潜在的危机和暗藏的风险,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历史反复证明,越是胜利的时候越要有清醒的头脑,保持战略定力,否则就会功败垂成,功亏一篑。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明末农民起义军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对这篇文章非常赞赏,认为文章对已经取得重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意义,要求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并把它作为整风运动的重要文件印发全党,要求全党学习。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作《学习和时局》的演讲,谈到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因为“表现了大的骄傲”而吃亏的教训,要求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要引以为戒。演讲中毛泽东表明了他向全党印发《甲申三百年祭》的用意:“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4]”毛泽东对历史的敬畏和在经验教训面前的谦恭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重视学习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百年来历经磨难又不断奋起的成功“密钥”。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5]”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文,对党员干部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16]”习近平总书记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视为新时代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本领和底线思维能力的重要途经。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17]70-71,并指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17]73。他警示全党必须牢记“四个不容易”: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18]。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不容易”是一副清醒剂,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境外疫情成爆发式增长态势,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增大,受此影响,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面临着新的困难与挑战。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用深谋远虑的智慧、真抓实干的毅力和自我警醒的忧患意识来谋事创业,必须以更加自觉、更加谨慎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战。2020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增强谨慎之心,对风险因素要有底线思维,必须高度警惕厌战情绪、麻痹思想、松劲心态、侥幸心理,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甚至会前功尽弃。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信念,咬紧牙关,毫不动摇地落实各项工作,对解决问题要一抓到底,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直至取得最后胜利[1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坚持底线思维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党员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的基本要求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严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底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斗争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斗争本领。

1.增强忧患意识,牢牢守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20]。疫情爆发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决策,全面部署,领导人民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必须继续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牢牢守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底线,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针对当前输入性风险成为主要风险的现状,要重点做好外防输入工作,加强和完善外防输入举措,提高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疫情防控常态化,意味着由非常态化防控向常态化防控的转变,如何在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做好防控工作,考验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智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讲话精神,各级党组织要履行好领导责任,特别是履行好抓落实的责任,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变为具体的措施和实际的行动,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高高飘扬。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心头,提高政治站位,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以责任之心,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以仁爱之心,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以谨慎之心,做好科学谋划和提前预判,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2.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7]219。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央于2020年4月17日、5月8日先后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我们要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在搞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底线思维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思维方式,是“守底”与“有为”的辩证统一,“守底”是为了“有为”,而“有为”才能更好地“守底”。底线思维要求在尊重事实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牢牢掌握主动权。毛泽东曾经指出,“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的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21]”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美国发动贸易战和在疫情问题上频频“甩锅”,使国际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充分估计到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困难和不确定性,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通过扩内需、稳运行,完善国内大循环体系;通过促开放、优环境,促进双循环良性互动;通过促创新、赋动能,构建立体化产业链体系,逐步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3.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斗争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2]”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下一个百年目标打好基础、创造条件。随着2020年11月24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县,标志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随着“十三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的到来,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来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坚实保障。发展是安全的基础,要充分认识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要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巩固防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23]”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积极谋划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底线常态党员干部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底线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