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立宇 刘洪标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7;廊坊市第十一中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仓央嘉措诗歌流布传播已有三百年之久,其影响力早已超出藏区,风靡华夏,遍及世界。20世纪30年代,于道泉将仓央嘉措诗歌同时译为汉、英两种语言,并以《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之名出版,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译作极大地扩大了仓央嘉措诗歌在海内外的流行度和影响力。于道泉译文问世后,仓央嘉措诗歌新译本不断出现,正可谓常译常新,时有佳译。这些译本助推着仓央嘉措诗歌的进一步传播,特别是到了21世纪前10年,随着多媒体、自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仓央嘉措诗歌(包括相当一部分伪作)频繁出现在电影、歌曲、期刊、报纸、博客、微博中,于是仓央嘉措诗歌在这个依靠点击率获得影响力的时代,成功在国内获得了空前的知名度。伴随着仓央嘉措诗歌的不断译介,对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的研究也开始起步、发展。早期的研究多依附于翻译,常见于译文序跋类的文字,只限于对作者、作品的介绍、考证及翻译的理念思路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学术研究获得了崭新的历史机遇,焕发出勃勃生机,研究视域的开拓、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材料的丰富等极大地推动了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的发展,催生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基于这些成果,目前已有三篇综述性的文章:理明围绕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包括仓央嘉措的族属、教派信仰、卒年,仓央嘉措诗歌的内涵、歌体、翻译等)对学界存在的观点做了综述。[1]谈士杰侧重于仓央嘉措诗歌汉语译本的介绍,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历史时期比较重要的文章进行了梳理。[2]荣立宇从诗人研究、诗歌研究两个方面对1990到2011年间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考察。[3]这三篇文章涵盖了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近三十年该领域的主要成果,呈现出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在这个时间段的面貌。但遗憾的是,这些综述未能介绍最近十年(2011—2020)中问世的最新成果。有鉴于此,一篇既能呈现最新研究成果,又能将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四十年历史贯通的文章显得尤其有价值和意义。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CNKI),检索时间为2020年5月1日,校准检索时间为2020年7月1日。数据遴选分为三步:1.选择数据库。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提供的9个数据库(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年鉴、专利、标准、成果、学术集刊)为搜索范围;2.第一次搜索,以“主题”为搜索项,以“仓央嘉措”为搜索内容进行搜索。去除重复项和非相关项,得到搜索结果凡754条;3.第二次搜索,以“篇目”为搜索项,以“仓央嘉措”为搜索内容进行搜索。去除重复项和非相关项,得到搜索结果凡357条。
数据遴选出来之后,我们首先确定1980—2020四十年来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中几个时间节点:1.第一篇关于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方面的文献:庄晶的《仓央嘉措初探》①;2.第一篇探讨仓央嘉措诗歌的文献:杨恩洪的《仓央嘉措情歌艺术谈》②;3.第一篇探讨仓央嘉措诗歌汉译的文献:周季文的《谈〈仓央嘉措情歌〉的汉译》③;4.第一篇探讨仓央嘉措诗歌法译的文献:柏云飞的《浅析两首仓央嘉措诗歌的法语翻译》④;5.第一篇探讨仓央嘉措诗歌英译的文献:荣立宇的《仓央嘉措诗歌翻译与传播研究》⑤。
接下来的数据统计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1.以第一次搜索结果为基础,按照年代(1980—1989、1990—1999、2000—2009、2010—2019,下同)进行考察,揭示不同年代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方面的发文情况;2.以第二次搜索结果为基础,按照年代进行考察,揭示不同年代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方面的发文情况;3.以第一次搜索结果为基础,按照年代进行考察,揭示不同年代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方面CSSCI论文发表情况;4.以第二次搜索结果为基础,按照年代进行考察,揭示不同年代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方面CSSCI论文发表情况。数据统计见表1。
表1 以“仓央嘉措”为主题或篇名搜索中国知网所得文献统计⑥
从表1可以看出:1.整体来看,1980至2020年40年来,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方面的成果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特别是2010年以后,相关成果更是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2.整体来看,四个年代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方面的CSSCI论文数量基本持平,未见有显著增长;3.从四个年代CSSCI占研究成果总数比例来看,2010年以来,虽然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方面的成果激增,但高水平的论文成果未见大幅增加,与相关成果总量增长不成比例。
接下来,笔者从诗人研究、诗歌研究两个方面对40年来比较重要的文章进行介绍。当然,有些文章同时讨论了仓央嘉措和仓央嘉措诗歌,我们会根据文章侧重将之归入不同的方面。首先来看仓央嘉措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章,分本体研究和外围研究两个方面来介绍。
1.本体研究
所谓本体研究,是指直接针对仓央嘉措本人的生平、族属、事迹、卒年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包括:
庄晶、黄颢、吴碧云、于乃昌等依据大量的汉藏史料,对仓央嘉措的身世、族属、教派信仰、卒年等问题进行了考据,有理有据。庄晶特别强调,仓央嘉措“在衮噶瑙出行后,最后归宿于阿拉善的可能性极大。”[4]黄颢、吴碧云着重指出仓央嘉措“最终成了贵族领主之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5]于乃昌认为,“在未得到更充实的材料之前,关于仓央嘉措卒年的问题,《秘传》《哲卜尊·丹巴传》和《噶桑嘉措达赖喇嘛传》的记载,其可信性是较大的。”[6]
张松操从“政治悲剧的中心人物”“对造神运动的直接挑战”“历史的强烈反响”三个方面探讨了仓央嘉措的生平事迹,给仓央嘉措贴上了“东方神坛上的叛逆者”的标签。[7]张超依据史料对仓央嘉措系“宗教叛逆”的论断提出质疑,并对仓央嘉措诗歌的来源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外族势力通过制作歌谣进行造谣抹黑旨在达到攻击仓央嘉措的目的,其实与诗人本人无关。[8]
亚东·达瓦次仁依据巴桑罗布的田野调查和相关研究,对仓央嘉措的故居所在、童年经历以及民间传言等进行了探讨。[9]巴桑罗布对仓央嘉措的父系(密宗大师世家)、母系(吐蕃赞普后裔)、亲贵(德巴古相)以及仓央嘉措生平进行了考据,还原了历史人物本来面貌。[10]格桑坚村、巴桑扎西指出仓央嘉措文化既具个体风貌,又有典型的藏文化特征,其核心价值在于大爱,其文化价值表现为强化民族的认同感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伸张国家主权,捍卫国家领土完整。[11]
2.外围研究
外围研究是指与仓央嘉措本人间接相关的研究,包括对相关人物的研究或对相关著作的评论等。
贾拉森对《仓央嘉措传》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先后发表了3篇重要的文章。他根据蒙、藏、汉文献中关于阿旺多尔济(《仓央嘉措传》作者)的零散记载,整理出仓央嘉措心传弟子阿旺多尔济的生平事迹[12],专门分析了“密传”这一语词流布的因由,强调佛家对“秘”的认识有深浅两个层次的区分,指出书名中的“密传”字眼其实没有任何根据[13],并指出《仓央嘉措传》作为一部传奇色彩浓烈的宗教传记,虽然其中有不少描写今天看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大都有据可查。传记叙事集中、年代清楚、有始有终的特点使它成为一部难得的研究资料,值得学界注意。[14]
郭卫平对《仓央嘉措密传》的真实性进行了讨论,指出“密传”在若干问题上与汉藏史籍存在较大的出入,而且其中还存在不少明显与常理相悖的内容。进而认为“密传”很可能是其作者阿旺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编造出来的故事,其动机在于通过描写仓央嘉措的神迹达到树立自己宗教地位的目的。[15]
仓央嘉措诗歌研究可以粗略分为文学研究、翻译与传播研究、比较文学研究、计算机辅助研究、其他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
1.文学研究
萧蒂岩按照诗歌题材将仓央嘉措诗歌分为8类:感叹身世,愤怒抗议;反映斗争,斥责权势;表现意志,坚持理想;处境险恶,自我警醒;恪守信义,自我辩解;期待团结,共同斗争;哀叹失败,凭吊死者;信赖朝廷,忠于黄帝。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对仓央嘉措诗歌部分作品进行了解读,表现出一种诗史互证的学术理念。[16]
孟昭毅试图探讨仓央嘉措诗歌在形式特征、修辞技巧等方面所受到的古代印度文学理论《诗镜》的影响,认为这种影响要从美学层面加以认知,而且对仓央嘉措诗歌表现的民间立场和创新意识予以高度肯定。[17]
恰白·次旦抨措、曹晓燕引证当时的历史文献段落和有关可资参考的事实,从仓央嘉措登上达赖喇嘛宝座的历史背景,反映仓央嘉措在位期间摆脱外界束缚、争取自由的部分历史事实,以及一些表明历史事实的证据等3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驳斥了“仓央嘉措情歌”非诗人创作的观点。[18-19]
陶晓辉认为诗人的妇女观包含积极、消极两种因素,前者体现在男女平权的朦胧意识,对西藏妇女人格的尊重,强调情感构成爱情的基础;后者反映在玩弄妇女、游戏爱情的想法。总体来说,其正面价值大于负面价值,因此诗人的妇女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0]
肖干田依据知人论世的原则分析了仓央嘉措的生活环境,以及由此造就的性格多重性,指出诗人在达赖喇嘛位置上所面对的诸多压抑构成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动因。他认为作为悲剧人物的诗人值得同情,诗歌在主题方面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其中包括政治歌诗、情歌,甚至包括敌人的构陷和后世的拱托。[21-22]
次旦玉珍将仓央嘉措诗歌之美概括为音乐美、意境美、哲理美和委婉美等4个方面,并积极肯定了诗歌之美的重要意义——给予读者视听方面美的享受;启发读者思考;美化民族语言。[23]
蓝国华着力探讨了所谓仓央嘉措诗歌的作者权属问题。他认为,仓央嘉措情歌中颇多龃龉之处,缺乏统一的中心思想和一贯的个人风格,不符合作家创作的特征,更像是政治斗争的伪托之作。[24]他还对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梳理和略评,认为既往诗史互证式的研究方法在缺乏确凿史料无法确定作品切实归属的情况下存在先天的问题。[25]
陈立明从民族交流的角度讨论了仓央嘉措门巴族的族属问题,指出藏族与门巴族文学、文化的全方位交流对于仓央嘉措诗歌具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仓央嘉措见证了门、藏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仓央嘉措诗歌丰富了门巴、藏文学宝库。[26]
2.翻译与传播研究
周季文就仓央嘉措诗歌的9种汉译本谈了自己对于翻译的见解,涉及藏汉翻译中语法、语体、格律、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强调了藏汉翻译的标准为内容忠实、语言通顺的基础上做到风格相似。最后指出仓央嘉措诗歌汉译的两种倾向,即侧重语言学角度的倾向和侧重文学角度的倾向,并且分析了两种倾向各自的利弊得失。[27]
高波认为仓央嘉措诗歌中部分作品并非诗人所作,藏族民众把非仓央嘉措创作的诗歌归于诗人是一种“圣贤注我”的托付方式。“仓央嘉措情歌”的传播过程,反映了特定文化环境中人群的焦虑和困扰,以及沉重的肉身对于灵魂飞升的渴求和向往。[28]张武江将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译与出版历程分为4个阶段,专门考察了仓央嘉措诗歌译介出版的几种方式:翻译、改编改写、借用模仿。同时指出仓央嘉措情歌译介出版中存在着文字转换和传播等方面的若干问题。[29]
索朗旺姆对仓央嘉措诗歌的于道泉英译本、斋林·旺多英译本与G.W.Houston英译本进行研究,旨在介绍译本特点,发现译本呈现方式的差异并且探究其原因。[30]柏云飞对仓央嘉措诗歌的法语译本进行研究,分析了法国译者解读中国西藏和仓央嘉措诗歌的特定视角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31]
陈一兰探讨了仓央嘉措诗歌的底本问题,对诗歌的主要藏语本和汉译本进行了历时性梳理,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既往译本的优劣得失,指出仓央嘉措诗歌翻译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过于随意而未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翻译领域。[32]栗军将仓央嘉措汉译的历史划分为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21世纪等4个阶段,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诗歌汉译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取向,并且从社会批评角度分析了时代背景对于诗歌汉译的深刻影响。[33]
荣立宇对仓央嘉措诗歌汉、英翻译的研究比较全面,其成果涉及对20世纪30年代仓央嘉措诗歌汉语译本(于道泉译本、曾缄译本、刘希武译本)的考察和介绍[34];对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语文化圈中流波脉络的梳理[35];对不同历史时期仓央嘉措诗歌译本进行的统计学考察[36];对仓央嘉措诗歌英译历史的分期,以及对不同阶段重要译本的介绍[37];基于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元、泛”等概念对仓央嘉措诗歌翻译进行的理论探讨[38];对2010年以来出现的3种仓央嘉措诗歌重要译本进行的介绍[39];对美国藏学家邓肯(K.Dunkan)人类学著作中疑似仓央嘉措诗歌进行的译介等[40]。
3.比较文学研究
汤绍波将仓央嘉措道歌与禅宗香艳诗偈做了对比研究,认为两者都可以看作是佛教深奥哲理的诗意表达,都是宣扬佛法的有效方式。文章指出藏汉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禅宗香艳诗繁荣、仓央嘉措道哥独秀的差异。[41]
蒋宏、蒲林从思想内核、题材内容和风格特征等方面对比了“仓央嘉措诗歌”和《诗经》中的情歌,将两部作品各自的艺术特色概括为:理性与禅思、世俗与神圣、顿挫与酣畅,并讨论了形成不同艺术特色的社会文化背景。[42]
荣立宇从诗歌的体裁、题材、技巧、风格、整理,以及在国内的传播情况等几个方面对比了仓央嘉措诗歌和纳兰性德词作,旨在凸显共性、揭示差别,是一次可贵的民族文学比较实践。[43]
4.计算机辅助研究
董颖红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仓央嘉措情歌》的词频、文本搭配情况进行了考察,在考察结果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其诗歌的用词特点,指出高频词可以确立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感情基调,文本的搭配索引可以为人们提供广阔的语境,加深人们对于诗歌的理解。[44]
陈晨等在确定词汇切分原则的基础上创建藏汉对照的语法分词库,借助语料库的统计方法,从词条数量分布、诗句包含的词条数量分布和词汇的频度、频率等方面对仓央嘉措诗歌的用词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出诗歌的风格特征。[45]
马强等借助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诗篇时长、诗句时长、诗句间停顿、诗句内部音段时长和停顿进行了考察分析,揭示出藏语诗歌体式的节律特征,为藏语韵律的建模提供了数据支持。[46]
5.其他相关研究
瞿霭堂、劲松对赵元任为《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提供的拉萨语记音进行新的解读,从辅音、元音、声调等几个方面比较赵元任和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记录的两种音系,肯定了赵元任的记音是科学的,特别指出其音位为主、变音为辅的记音亮点。[47]
赵丽芳基于媒体报道、藏文化持有者的观后感、他文化持有者的阅读札记,分析了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对舞剧“仓央嘉措”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运用解释人类学的方法(“理解他人的理解”)讨论了跨文化交际的途径。[48]
荣立宇、崔凯对2001—2016年间国内出版的仓央嘉措相关著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考察,试图从出版学的角度揭示出仓央嘉措诗歌在21世纪初期流波的阶段性面貌特征。[49]
1980—2020年40年间,我国在学术研究领域获得了值得称赞的巨大成绩。仅就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2010年后,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留意在成果总量激增的情况下,高质量成果(CSSCI刊物)并未见到显著的增加。这反映了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存在论文总数增长与高质量论文增长不成比例的情况,折射出该领域在研究成果方面的不足,值得学界反思。从现有研究成果的选题来看,仓央嘉措研究已涵盖本体研究和外围研究,仓央嘉措诗歌研究已涉及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翻译与传播研究、计算机辅助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等多个方面。其中本体研究、文学研究、翻译与传播研究构成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的主体,而比较文学研究、计算机辅助研究则成为近年来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的热点。从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的文本分析、定性研究占据了主体地位,后出的比较文学、定量研究格外吸人眼球。从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缺陷来看,仓央嘉措本体研究中信史资料十分有限而野史材料也缺乏说服力,使得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走向穷途:除非有崭新史料的发掘,否则难有新的进展。另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多数在探讨诗歌汉译传播,对诗歌英译传播和外语语种(法、德、俄、意、西、葡等)翻译传播的关注极为不足,对其他民族语言(满、蒙、回、壮、彝等)翻译传播的关注更是稀缺。比较文学研究仍局限于国内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与国外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法国文学、日本文学、俄国文学等其他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的成果尚未见到。这些不足有待于后学予以弥补,同时也标示了将来可能的研究空间。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相信在未来的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领域,新研究一定会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开拓更多的研究领域,采用更新的研究方法,产生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注 释:
①见庄晶《仓央嘉措初探》,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②见杨恩洪《仓央嘉措情歌艺术谈》,载《诗探索》,1981年第3期。
③见周季文《谈〈仓央嘉措情歌〉的汉译》,载《民族语文》,1985年第1期。
④见柏云飞《浅析两首仓央嘉措诗歌的法语翻译》,载《法国研究》,2012年第3期。
⑤见荣立宇《仓央嘉措诗歌翻译与传播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⑥此处文献范围设定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及扩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