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语红歌发展史及汉维翻译特点研究*

2021-12-23 12:32木巴来克司康旦尔
民族翻译 2021年5期
关键词:红歌维吾尔语新疆

⊙ 木巴来克·司康旦尔

(新疆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红歌是指诞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的,赞颂爱国情怀、弘扬奋斗精神,讴歌伟大时代,具有事实基础能够激发强烈情感的大众歌曲。”[1]109作为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最直接、最显著的表达形式,红歌记录了共产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对培养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伟大的理想目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一直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红色歌曲正是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红色文化。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以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维吾尔语红色歌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维吾尔语红歌为主题,探讨维吾尔语红歌的发展历程及其汉维翻译特点,为维吾尔语红歌研究及其汉维翻译研究抛砖引玉,以期助力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深入实践。

一、维吾尔语红歌的发展历程

红歌作为一种新文化现象,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曹昆、龙学禧等人认为“从‘五四’运动开始,‘红歌’逐渐显露出其自身色彩。”[2]我国红歌的诞生已有百余年,涵盖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宣扬爱党爱国精神、革命精神,以此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革命歌曲。

维吾尔语红歌指的是用维吾尔语创作或者翻译成维吾尔语的红歌。维吾尔语红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员开始在新疆地区活动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红歌给新疆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展示出独特魅力,激发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激情,从而使新疆群众的文化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3]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维吾尔语红歌作为红色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让维吾尔族干部群众最直接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温度,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增强了他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和所有红歌一样,维吾尔语红歌也具有时代特性,不同历史时期创作或翻译的维吾尔语红歌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其包含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将维吾尔语红歌的发展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阶段进行探讨。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维吾尔语红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维吾尔语红歌,真实直观地体现了自强不息、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不仅记载着我国各民族同胞同仇敌忾、爱国抗日的钢铁意志,更是以积极向上的内容和曲调,对当时的维吾尔族同胞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红歌当时在维吾尔族干部群众中广为传唱,激起他们参与抗日战争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在传播革命精神、鼓舞人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红歌可以反映出维吾尔族人民当时“各族受压迫的人民大众是一家,只有当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共同的敌人;祖国获得了解放,各族人民才能获得幸福”[4]的心声,更是表达了维吾尔族同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踊跃加入救亡救国的爱国主义潮流行列和“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文艺工作者也积极投身于抗日行列,以“抗日救亡,保家卫国”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抗日义勇军部分将士经苏联辗转来到新疆,也带来了抗战歌声。在这种背景下,新疆地区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艺创作宣传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富有爱国思想的一批新疆各民族音乐人从国外引进或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战争的歌曲,给新疆的抗日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1938年至1942年间,中共中央派遣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来新疆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新疆的文化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等也相继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抗日革命宣传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当时的新疆省教育厅还为中小学校增设了维吾尔语课程,同时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学校增设了“汉语”课,各个学校互聘教师教授维吾尔语和汉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通过教唱红歌的方式教授语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5],也大大促进了红歌的传播、翻译及创作。教学过程中传播的红歌一般都是教师自己翻译或者创作的。[5]这种宣传方式对当时的抗日救亡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维吾尔语红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后一直流行至今,起初主要以填词为主。这里的填词指的是选定好歌曲后,在原有的曲子基础上选词用韵,把词填进歌曲中,并不是直接翻译歌词。如,苏联的《假如明天战争》(ɛtɛ Uruʃ Bolsa Nawada)、《在边境线上》(igra Sepidɛ)等歌曲里填入维吾尔语歌词传唱,激起了广大维吾尔族干部群众的抗战热情。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将抗日战争歌曲翻译成本民族语言,把抗日救亡的歌声送到了各族人民心中。红歌的汉维翻译也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国际歌》(Intirnatsional ʃeiri)、《把敌人赶出去》(Joqitajli Dyʃmɛnni)、《大刀进行曲》(QiliMarʃi)等一批经典红歌被翻译成了维吾尔语。让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歌曲跟随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来到新疆,这些播种革命思想的优秀人士以饱满的激情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音乐表演和创作活动。活动主要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积极抗战为主题,以自己最熟悉的语言为重要表现手段进行创作。[6]如,1938年1月,中共党员黄民孚(原名黄火青)担任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秘书长。在他的领导下,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歌咏运动,响起了抗日救亡的歌声,还举办了维吾尔语歌咏比赛[7],创作和翻译改编出很多感动人心的维吾尔语歌曲。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创作人和翻译人员,如,穆合买江·司马义(Muhɛmmɛtan Ismajil)、阿木提·马合木提(Hamut Mɛmut)和黎·穆塔里甫(Lutpulla Mutɛllip),等等。他们先后翻译了《义勇军进行曲》(Pidaijlar Marʃi)、《国际歌》(Intirnatsional ʃeiri)、《毕业歌》(Oquʃ Pyttyryʃ Naʃisi)、《松花江上》(Suŋuajaŋ Dɛrjasida)、《大刀进行曲》(QiliMarʃi)、《五月的鲜花》(Maj Gyli)等歌曲。穆合买江·司马义还在苏联歌曲《歌唱祖国》(Wɛtɛngɛ Mɛdhiyɛ)的基础上填入维吾尔语歌词,将其广泛传播到新疆各民族干部群众中。另外,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将抗战歌曲《流亡三部曲》(Sɛrsanlar Trilogijɛsi)①翻译为维吾尔语,在天山南北久唱不衰。[6]同时,受翻译歌曲启发,文艺工作者还用维吾尔语创作了《前进!》《向前进》《挽歌》等以抗日和反法西斯为主题的歌曲。这些红歌唤醒了维吾尔族同胞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抗日战争的宣传,体现了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新疆各族人民将自身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立场和新疆各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维吾尔语红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维吾尔语红歌以新疆地区发展进步、各民族团结的精彩生活为主题,把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及讲好新疆故事作为首要任务,为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了先锋作用。在加大红歌汉维翻译力量、提高翻译质量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用维吾尔语创作红歌,翻译和创作出了很多弘扬时代精神、赞颂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维吾尔语红色歌曲。

新中国成立不久,红歌迎来了全新的题材,这为维吾尔语红歌的发展也提供了沃土。维吾尔语红歌的主题变得多样化,由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日战争题材延伸至赞美祖国、赞美领袖、赞美新时代、赞美新生活、赞美军队军人、赞美民族大团结、赞美社会主义、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从而使人们更好地投入到生产劳动和生活当中。《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Biz Kommunizim Izbasaribiz)、《学习雷锋好榜样》(Øginɛjli Lejfiŋ ylgisidin)、《中国》(uŋgo)、《我和我的祖国》(Mɛn wɛ Wɛtinim)、《我们新疆好地方》(Bizniŋ ʃinaŋ Jaʃiaj)等红歌被翻译成维吾尔语。另外,玉山江·加米创作的《解放了的时代》②(Azat Zaman)表现了新疆和平解放后维吾尔族人民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库尔班·乌麦尔创作的《在毛泽东时代》(Mawzeduŋniŋ Dɛwridɛ)和佚名创作的《领袖毛泽东》(Dahij Mawzeduŋ)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毛主席的赞美。阿布力克木创作的《我们的歌声》(Bizniŋ Naʃimiz),以第一人称歌颂了想改变家乡面貌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买买提·茹孜·亚尔肯创作的《美丽的天山》(kørkɛm Tɛŋri taliri)通过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此外还有一些赞颂军民之情、抒发对祖国感恩之情的歌曲,如《边防战士》(igraɛŋisi)、《高升吧,我的祖国》(Ørlɛ Wɛtɛn)、《祖国,我离不开你》(Keɛlmɛymɛn Seniŋdin Wɛtɛn),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经典战争题材影片中出现了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歌曲。如,《上甘岭》(ʃaŋgɛnliŋ)的主题歌《我的祖国》(Wɛtinim)、《英雄儿女》(Qɛhriman Oul-Qizlar)的插曲《英雄赞歌》(Qɛhrimana Mɛdhiyɛ)、《地道战》(Tømyr Jol Partizanliri)的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Mawuʃiniŋ Søzi Hɛrdɛm Jyrɛktɛ)、《冰山上的来客》(Muz Taqa Kɛlgɛn Mehman)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Gyl Nemiʃqa Bunɛ Qizil),等等。这些经典电影通过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向观众传递一种宁死不屈、不怕牺牲的革命爱国信念,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被翻译成维吾尔语广为传播。这类红歌契合影片主题,以斗志昂扬的旋律、让人热血沸腾的内容和触动心灵的歌声影响了几代人,并一直传唱至今。

另外,还有一些当时未能传播到新疆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红歌,新中国成立后也被翻译并传播到维吾尔族干部群众中。如,1943年由中国共产党员曹火星在晋察冀边区创作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Kompartijɛ Bolmisa Bolmas Jeŋiuŋgo)等。这些红歌的传唱,历经70多年仍脍炙人口,深受人们喜爱。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还出现打破传统红歌概念、以说唱的方式赞美祖国的红歌。维吾尔语红歌在作曲方面也更加接近流行歌曲的曲调。如,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的主题曲《民族团结一家亲》(Biz Bir Inaq Ailɛ)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了新疆各民族同胞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赞美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社会氛围。2016年11月,这首歌曲同时发布了汉语版本和维吾尔语版本,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开来,两种版本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另外,由中国著名音乐人郭峰创作的《中国》(uŋgo)也被翻译成维吾尔语。这首歌的维吾尔语版发布后,在社会上引发热烈的反响,引起了维吾尔族干部群众心中“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族兄弟姐妹携手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情共鸣。

总体来说,每一个阶段的红歌都代表着当时人民群众的心之向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维吾尔语红歌具有鲜明的革命特色,以抗日救亡、保家卫国为主旋律,记录了维吾尔族同胞们同全国人民一道进行抗战的革命历史,在认同领袖、情系中华、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共建祖国边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8]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维吾尔红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紧跟时代特色,及时将时代精神和时代声音传达给了维吾尔族人民。随着社会的发展,红歌的传播方式也由新中国成立前简单的口耳相传变为广播、电视、报刊齐上阵,再到后来的网络传播,已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些维吾尔语红歌唱出了新疆和平解放以后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和各族人民携手奋进、团结向前的精神风貌,还唱出了各族人民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怀和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憧憬,丰富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凝聚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红歌汉维翻译特点分析

红歌作为歌曲,融合歌词和曲调于一体。绝大部分红歌歌词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每一行韵脚形成了鲜明的押韵,和诗词特点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诗词语言精炼,集意、韵、形、神于一体,因此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对翻译中的音美、意美、形美要求也格外严格,翻译时必须追求目标语文本和源语文本的意义之相当、语义之相近、文本之相仿、风格之相称。[9]

最初的红歌汉维翻译中直译法较为常见,但随着翻译水平的逐步提高,翻译技巧也变得丰富多样,译者们采用借用法、增词引申法、译配式翻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同时充分运用比喻、重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歌曲更加富有感染力。下面主要分析红歌翻译中常见的几种翻译技巧。

(一)借用法

通常某些汉语所赋予的比喻形象或表达方式难以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或者翻译起来不到位,这时就需要用借用法。借用法是指翻译时,在不破坏原来的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目标语中寻找比喻形象不同但喻义相近的词语。红歌的汉维翻译中,出于既要保留原文用词的象征意蕴、又要保证诗歌节奏的需要,译者会采取借用法,以达到集美感、意境、内涵于一身的效果。运用借用法最巧妙的一首歌是《主席之歌》。③

例1:《主席之歌》

根在那黄土高坡,魂在那延安闪烁,牵挂是心中烈火,百姓们唱着赞歌,

唱着你的淳朴善良,唱着你的智慧敢当,唱你的清廉阳光,唱你的伟大思想,

习大大,习大大,为百姓,为中华,习大大,习大大,一身正气赢天下……

译文:

ʃi dana ʃi dana,qɛlbiŋizdɛ ɛluŋua,jɛŋduq talaj myʃkylni,bolaqa siz baʃpanah……④

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是重复“习大大,习大大”。“大大”这一词有多种意思,在一些方言中表示长辈,也有大侠、大神之意。在网络中的用法已偏离了原意,表示尊敬之意。维吾尔语翻译中巧妙地用“dana”一词来翻译,该词在维吾尔语中表示英明、贤明,明哲。而“dana”和“大大”只有一个声母之区别,与原文保持了相同的韵律,也增加了美感。

又如《国际歌》的翻译。

例2:《国际歌》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译文:

(二)增词引申法

增词引申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确保译文更加顺畅,或者为更加贴近原文内容和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采取增加相关词、词组或者句子的翻译方式。红歌的汉维翻译也经常使用这种翻译方法,达到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的效果。尤其是将原文中运用重叠手法表现出来的意境,用增词引申的方式翻译出来,能更加凸显歌词的内涵,更符合诗歌韵律和节奏。

例3:《义勇军进行曲》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译文:

gøʃ hɛm qenimiz bilɛn mɛhkɛm istihkam qurajli……④

原歌词中“新的长城”其实运用的是比喻手法,表示我国人民同心铸造了新的战线,来打击敌人,是一个个强大的堡垒和后盾。译文中没有直接翻译成8个音节的“jengi sɛddiin sepili”,而是根据其背后的深刻含义,用增词引申的方法,翻译成与汉语相同的5个音节组成的词组“mɛhkɛm istihkam”(即牢固的阵地),既准确地表达了原文将要表示的真正含义,同时也保证了歌词和曲谱的协调性和歌曲的节奏感。

例4:《主席之歌》

人民的习大大,百姓的习大大,把大爱洒在天下,把大爱洒在天下……

译文:

以上歌词中,四行都用了增词引申法。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的一声“习大大”,其实就已经把习总书记和人民百姓紧紧连接在一起,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将总书记亲民爱民、平易近人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歌词中前两句翻译为“wɛtinimning atasi,barɛ ɛlning qajaʃi”(祖国之父,全民的太阳),将原文中总书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亲民形象刻画得恰到好处。原歌词的后两句用的是重叠手法,通过整句的重叠来增强歌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翻译时,译者用增词引申的方法将重叠的部分拆开,翻译成两个不同语句。即,第一句“把大爱洒在天下”翻译为“pɛrviʃkarsiz dunjaa”(您是天下的呵护者),既不离原文的内容,又为下一句做铺垫。第二句“把大爱洒在天下”翻译为“sizdɛ søjgy qujaʃi”(您汇集了所有的爱)。这种增词引申式翻译方法着重强调了“主席有大爱”,也将原文运用重叠手段法凸显的形象表现得十分到位。

(三)译配式翻译

译配式翻译是翻译的一种方式。薛范先生指出,译配指的是把原词用诗的形式翻译出来,并且与原曲的节奏、旋律等相吻合,即配上曲子可以演唱。[10]红歌作为一种歌曲,曲谱和歌词完美结合才会有动听的歌曲。翻译歌曲时,由于曲谱已经存在,会对歌词与曲谱的协调性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考虑到译文的演唱性,所以译配式翻译对歌词的翻译要求更高,要求尽量保持原文的行数和韵律,不仅要忠实于原歌曲内容,而且要适于演唱,还要注重译文的文学性。很多翻译成维吾尔语的红歌,基本都采取了译配式翻译,几乎没有采用全文大意式翻译。如果就只是翻译诗歌,可以采取大意式翻译,先将诗歌大意领悟后,颠倒诗句顺序,译文行数也可以不同于原诗歌的行数。同时,译者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用词特点,不用特意考虑每一行的音节长度。但是,作为已经有曲谱的歌曲来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曲谱、节奏等因素,还要着重关注歌词的音节、押韵等因素。汉语是孤立语,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但维吾尔语是黏着语,一个字(或者词)由一个或者多个音节组成。所以,采取译配式翻译方法的时候,务必将音节长度和曲谱节奏结合在一起。如:

例5:《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译文:

这首《国际歌》中,译文行数同原文保持一致。汉语歌词基本上每一行有9个字,维吾尔语译文也保持了每一行有8至9个音节。而且,这首歌从头到尾保持了每4行全押韵的特点,以此保证了这首歌的韵律和节奏。

例6:《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译文:

dɛrja ørkɛʃlɛjdu kɛŋ taʃa,qiraqlardin kelidu sada,meniŋ øjym ɛʃu qiraqta,aŋlinar kemiilɛrniŋ qoʃaqlari……④

这首歌原文每一行有7个字,译配时根据其旋律,采用了每一行9个音节的格式,也确保了全押韵。

翻译歌曲要注意它形式上的美感,所以译配过程中,行数及每一行的长短也显得格外重要。译配时,维吾尔语中尽量选用了与汉语音节相当或者相差不多的词(或者短语),保证在形式上每一行与其原歌曲谱相当。另外,也注重了韵脚。押韵使得维吾尔语红歌更加朗朗上口,增强了韵律,也强化了其音乐效果。如以上所举两首歌词,译文的押韵方式非常严谨,《国际歌》副歌(即重复)是以AA的韵律方式构成了完全押韵,第一、二段和第五、六段以ABCB的韵律方式构成了尾韵,第三、四段则以ABAB的韵律方式构成了交叉尾韵,增强了节奏感;《我的祖国》的翻译则采用了维吾尔语中AAAB的韵律方式,使其保留了歌曲中应有的节奏感。

三、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前,维吾尔语红歌中以翻译和填词的歌曲居多,而且内容多以革命题材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维吾尔语红歌翻译和创作的力度加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取材范围越来越广范,从单一的革命题材走向赞颂领袖和新生活及民族团结和军民感情等丰富多样的主题。红歌的汉维翻译也逐步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前翻译的维吾尔语红歌语句较简单,翻译方式也更多地采用直译的方式,没有过多的修饰。新中国成立后的红歌在翻译过程中结合多种翻译方式,适当地采取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歌曲保持原有美感的同时,更加朗朗上口。笔者认为从目前来看,对维吾尔语红歌及其汉维翻译的研究只停留在单一的翻译方法研究层面,缺乏多维度、有系统的研究。从社会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维吾尔语红歌的社会影响力、文学价值和翻译特点,对深入开展“文化润疆”、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注 释:

①维吾尔语歌名为作者译。

②本段落中出现的维吾尔语红歌汉语歌名均为作者译。

③2017年,回族歌王苏尔东演唱的歌曲《主席之歌》,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XC29ywSHphL-Nsg9z9YO0w.

④例句中出现的维吾尔语歌词均为作者在新疆社会科学院课题“维吾尔文版红色歌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的调研活动记录下来的。

猜你喜欢
红歌维吾尔语新疆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下)——《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上)——《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红歌串串烧
浅析维吾尔语表可能语气词
维吾尔语数词历时演变发展研究
现代维吾尔语的词缀功能及从中存在的奇异现象的处理探讨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新疆多怪
永远的红歌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