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莹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关于“如此”的词性,国内诸多通用词典尚存有争议,其副词用法亦未被重视和关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汉语虚词辞典》将“如此”界定为代词,解释为“这样”[1-5]。《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将“如此”定性为惯用词组,由动词“如”和代词“此”组成。《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语法词典》将其解释为副词“这样”[6-8]。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代词是较为特殊的词类,具有“游移泛代性”[9],可游移地指代动作、性状、程度等需要指称的对象,和副词在句法上有很大相似性。
“如此”在现代汉语中有指代用法,用于指称具体的事物或谈话双方共知的情况,当“如此”的指代义消失,经常作状语修饰谓词成分时,就走向了发展为程度副词的道路,语义和功能呈现明显的副词化倾向。如:
(1)电子工业的这项“基本功”,为什么如此重要?(《新华网》2021-02-07)
(2)原来,汕头如此深厚,如此博大,如此震撼,如此温暖。(《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2-08)
例(1-2)中的“如此”均为程度副词,作“重要”“万能”的状语,表示高程度义,用于对性状的程度进行限定,表现出言者较强的主观性,若将“如此”删除,不影响句子基本语义的表达。
关于“如此”一词,学界少有探讨。据考察,只有孙青波提到新闻标题中的“如此X”格式[10],但未涉及“如此”的词性及副词化问题。
本文语料选自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 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报刊的当代新闻报道,所用例句均注明出处。
《说文解字注》:“如,从随也。从随即随从也。随从必以口。从女者、女子從人者也”[11]。“如”的本义为随从、依照,后引申为像、相似。例如:
(3)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尚书·舜典》)
(4)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燕燕》)
例(3-4)中的“如”义为“像、好像”,与后面的“丧考妣”“雨”一起充当谓语。
“此”在文献中多引申为近指代词,与“彼”相对,可指代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义为“这、这个”。
“如此”最初连用始于先秦,但“如”与“此”是跨层结构,不在同一句法层次,“此”后经常有名词性成分与之共现,此类结构记作“如此0”。例如:
(5)晋士庄子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异志者,有如此盟。(《春秋左传·襄公》)
(6)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绸缪》)
上例中的“如此盟”“如此良人”的句法层次应分析为“如/此盟”“如/此良人”,“如”是动词,代词“此”和它的直接成分“盟”“良人”一起做动词“如”的宾语,“如”与“此”无直接的句法关系及语义相关性,语音停顿落在“如”和其后名词之间。
随着“此”后名词性成分的脱落,“此”自然而然变为“如”的直接宾语,变为动宾短语“如此1”。“如此1”最早见于周代文献。例如:
(7)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经·小雅·苕之华》)
(8)以卦体、卦变、卦德释卦名义,盖如此,则积弊而至于蛊矣。(《周易·第十八卦》)
此时“如”与“此”跨越了原有的界限和束缚,形成了句法结构关系,代词“此”充当“如”的宾语,义为“像这样”。
先秦至两汉,短语“如此”的用例增多,句法上主要做谓语和补语。例如:
(9)若常如此,楚其难哉!(《国语·楚语上》)
(10)然犬各吠非其主,太中、宗正,人臣之职,又亦当如此。(《史记·三王世家》)
(11)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战国策·燕策一》)
(12)其好贤乐善如此。(《史记·管晏列传》)
上例中的“如此”均为“像这样”之义。词组“如此”在例(9-10)中作谓语,在例(11-12)中作“忠”“好贤乐善”的补语。这里的“如此”还没有固化成词,“如”与“此”还存在语义分立,各自作为独立的句子信息焦点。
词汇化是非词形式变为词的过程,是“在两个特定成分的组配中发生的”[12]。当两个相邻成分经常连用,就容易由分立的单位合并为一个整体,从而凝固成词。由于动词“如”与代词“此”经常连用,先秦时期发生词汇化,演化为一个词,凝固成新的语义“这样、这样的话”,记作“如此2”。“如”的动词义逐渐衰弱,同时“此”成为语义重心。“如此2”经常置于两小句或分句之间,回指上文所说的、谈话双方共知的情况,同时引起下文的推论。例如:
(13)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国语·勾践灭吴》)
(14)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韩非子·存韩》)
上例中,“如”与“此”开始凝固为词,语义和功能发生了转变。从语义来看,“如此”的语义开始泛化,义为“这样、这样的话”。语义重心发生后移,“如”的动词功能衰退,动作义减弱,语义重心让位于“此”。“如此”连接的两小句或分句具有因果关系,前为因,后为果。从功能来看,“如此”经常位于谓语前或出现在句首单独使用,其作用是连接小句或分句,起到语篇衔接功能。
指示代词“如此2”,经常与连词“则”“而”连用,起到衔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例如:
(15)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则国躁。(《韩非子·亡徵》)
(16)如此则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然而无与强秦邻之祸。(《战国策·魏三》)
(17)如此而欲照海内,存万方,是犹塞耳而听清浊,掩目而视青黄也。(《淮南子·主术》)
(18)诸君欲为君子,而使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君子犹可也。(《童蒙训》)
上面四例中,“如”和“此”之间的界限和停顿逐渐模糊直至完全消失,“如此”凝固成词,产生出指代义,用于承前指,复指前文提到的事件或情况,义为“这样的话”。这时“如此”具有篇章衔接功能,用于连接前后两分句。
代词“如此”不仅经常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补语、定语、状语,还可以单独使用。用例分别如下:
(19)汝疏云:泯然无际,如此甚佳,彼多猜,不可令万一觉也。(《宋书·列传》)
(20)所恃者司马,司马又如此,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韩非子·饰邪第十九》)
(21)公荣贵如此,何不买骏乘之?(《大唐新语》)
(22)欲问若有如此事,经题名目唱将来。(《敦煌变文集新书》)
(23)协上德之不德,谅靡明而靡晦,如此则外灭浮荣,中含利贞,功其成而不宰,致其胜而不争。(《唐文拾遗》)
(24)如此,则器技必不精。(《纪效新书·戚继光》)
“如此2”经常用于虚拟语境,指代假设的、尚未发生的事件,由此引发言者对事件结果的主观推断,句法上常与连词“若”“而”“如”等共现。例如:
(25)今蒙赐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三国志》)
(26)诸君欲为君子,而使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君子犹可也。(《童蒙训》)
例(25)中,“如此”指代“军营阵地的情况”,后面的“定易胜耳”是言者的主观推断;例(26)中,“如此”指代的“劳己之力,费己之财”为说话人假设的情况,“如此”后的“不为君子犹可也”是该假设可能导致的结果。
随着“此”指称义的衰落以及句法环境的改变,“如此”走上了发展为程度副词的道路,由指代具体的对象演变为描写该对象性状的程度,并附有说话人的主观感叹。这一演变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例如:
(27)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吕氏春秋·季冬纪》)
(28)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孟子·离娄章句下》)
上例中,“如此”的句法功能发生了转变,开始出现在状语位置上,其修饰成分由短语或小句转向谓词性成分,整个语段表示感叹性状的程度,释为“这么、多么”,记为“如此3”。例(27)中,“如此”修饰“重”,“如此其重(这么可贵)”是用来描写“以身为人者(为他人而献身的人)”的;例(28)中,“如此其忠且敬”是指“对待先生这么忠诚和恭敬”,“如此”用于说明“忠、敬”的程度。“如此”后接成分的变化使得“如此”的功能发生了转变,由客观指代发展至感叹程度。如例(27)中的“如此其重”表示“重”的程度超出了说话人的心理预期,这里的“如此”不再表指代,而是充当感叹标记,带有说话人感叹、出乎意料的感情色彩。
与此同时,“如此”的指代义开始逐渐虚无,所指对象逐渐模糊甚至彻底消失,语义重心转移至“如此”之后的谓词性词语。“如此”和其后谓词的关系愈加紧密,共同做谓语,这时“如此”的语法化已开始萌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如此”和形容词之间通常会加上一个表强调语气的助词“其”①,“如此”句的句法形式为:S+如此+(其)+A。
两汉时期也有该类用例。例如:
(29)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战国策·楚三》)。
(30)秦祸如此其大,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战国策·燕策》)
魏晋时期,还出现了“如此+之+A”的用法。例如:
(31)婚姻之际,如此之难。(《魏书·高允传》)
(32)此亦不减五六十岁也,不饮不食,如此之久而不死,其与凡物不同亦远矣,亦复何疑于千岁哉?(《抱朴子·对俗》)
从先秦到魏晋,“如此”还处在副词化的萌芽阶段,其副词用法虽有用例,但数量不多,所饰成分以单音节形容词居多,“如此”和“A”的关系还不是非常紧密。这时的“如此”虽有副词用法,但主要还是用作代词,以指代义为主。以《北史》为例,“如此”句共计出现88次,“如此”的副词用法仅出现4 次,占比不足5%。
唐五代时期,副词“如此”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谓词成分的关系也愈加紧密,其后可直接加谓词表示感叹强程度,不再依赖于“其”“之”等助词,而且不受音节数目的限制,用例如下:
(33)中所是也,如此痛哉!(《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34)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大唐新语》卷八)
(35)仍谓之曰:冑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也。(《通典》)
(36)峻而又滑,驭者遽叱牛不前,乃骂曰:“一群痴宰相,不能和得阴阳而闭坊门,遣我汇行如此辛苦!”(《大唐新语》卷十五)
(37)如此诡谬,万绪千端。(《通典》)
由上例可以看出,“如此”在唐五代时期已摆脱了助词“其”“之”的限制,修饰语的范围也得到了拓展,这使“如此”的副词用法进一步凝固。
至宋代,“如此”作为副词的用例渐多,我们在《全宋词》中发现诸多用例:
(38)楼外垂杨如此碧,问春来几日。(《垂杨碧·寓谒金门》)
(39)风标如此清奇。(《沁园春·以为叹息》)
(40)如此恼诗才。(《望江南》)
(41)紫髯黄发,到今如此清健。(《念奴娇·山光堂下》)
唐宋以前,“如此”几乎只能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以“2+1”的韵律形式为常,后来,随着功能的扩展,“如此”的后接成分不再限于单音节形容词,也可跟多音节形容词、动词(短语)和体词成分,“2+2”“2+n(n>2)”的音节配置颇为常见,这一变化也印证了“如此”的虚化程度更进了一步。
在“如此”虚化的过程中,有些句子出现了两解的情况,“如此”既可处理为指示代词,也可理解为程度副词,兼表指代和程度,歧解是语法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对“如此”的副词化至关重要。例如:
(42)必大曰:“台谏、给舍与三省相维持,岂可谕意?不从失体,从则坏法。命下之日,臣等自当执奏。”上喜曰:“如此任怨耶?”(《宋史·周必大传》)
上例中的“如此”作状语修饰动词短语“任怨”,那“如此”是否为严格意义上的副词呢?还不能这么认为,因为“如此”还处于副词化的过程中,仍可分析为指示代词,指代“自当执奏”这件事情。只有当“如”的动作义和“此”的指代义完全消失、句法上只能作状语强调程度时,“如此”才可称为典型的、真正意义上的副词。
到了元代,“如此”的副词特征逐渐增强,使用频率大幅度提升。《全元曲》中,“如此”句共计出现145 次,作状语约有63 例,占比43%。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43)这厮你好大胆也,敢如此无理。
(44)则么将谓韩信功名如此艰辛,元来这打鱼的觅衣饭吃,更是生受。
(45)我来时,孙悟空、猪八戒如此神通,尤兀自吃了许多魔障。
(46)我恰才饮了三怀酒醉了,偶然睡着,一梦中直到家乡,见我一双父母,如此贫穷苦楚。
(47)量陶侃有甚文学,着学士如此用心也?
(48)这是关系性命,暂时随顺,省致如此狼狈。
明清之际,“如此”的副词用法已发展完备,开始出现“如此+的”作状语的情况,这标志“如此”的副词化已基本完成。例如:
(49)俺待你弟兄犹如子侄一般,不料武伯北竟如此的忘恩负义!(《七侠五义》第一百二十回)
(50)只是我看那班人的仗侠气概,大约本领也不弱,为何如此的敬重这位十三妹姑娘,是何原故呢?(《侠女奇缘(上)》)
明清小说中,“如此”所修饰成分的范围不限于形容词和动词,还包括名词、主谓结构、偏正结构等。例如:
(51)相公须放宽洪大量些,不该如此小家子相!(《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52)莲生拉缃文、纯仙同看,看了大赞道:“莫说今年,就是历来那里有如此才貌双绝的?”(《风流悟》第三回)
(53)右宰谷转去,回复宁喜,说:“孙家如此难攻,若非公孙神箭,射中孙襄,追兵还不肯退。”(《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五回)
此外,我们还在明清小说中发现“如此”和其他副词如“却”“竟”“曾”连用的情况,这也是“如此”副词用法的一个新的扩展。例如:
(54)张飞大怒曰:“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三国演义》第一回)
(55)就是谭孝移在日,极隆重的朋友。席面也不曾如此华奢丰盛。(《歧路灯》第二十回)
中古至近代,“如此”的副词用法越来越普遍,对《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曲》《三国演义》《七剑十三侠》等文献进行了梳理,统计了副词“如此”的使用情况(表1)。
由上表可知,唐宋时期“如此”的代词用法占优势,副词用法只有零星用例,元代两种用法并存,所占比例相近,明清时期的一些文献中,“如此”作为副词的用例已经超过代词,这表明,“如此”在明清两代已发展为较典型的副词。
综上,“如此”的虚化路径是:跨层结构“如此0”>动宾短语“如此1”>指示代词“如此2”>程度副词“如此3”。副词“如此3”萌芽于先秦,形成于唐宋,定型于明清。和“如此2”相比,“如此3”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第一,指称的虚无化。作为指示代词的“如此2”指称的具体对象是明确的,易在上下文语境中找到,但作为副词的“如此3”,其指代对象不明或无所指。试比较:
(56)对勇敢者而言,要坚定的不仅是不畏惧、不胆怯的生活方式,更是不服输、不言败的人生态度,如此方能愿拼搏、敢担当、可成事。(《人民日报》2020-08-02)
(57)点翠,需要精湛的技术,一颗沉稳的心,你学了一点皮毛就如此浮躁,太令我失望了。(《新华网》2020-11-18)
例(56)中的“如此”很容易在前文找到明确的、单一的指代对象,这里的“如此”仍具有明确的指代功能;但例(57)中的“如此”无所指称,只专注于修饰其后谓词成分“浮躁”,用于强调性状的程度,其指称功能发生了明显虚化,变为羡余成分。
第二,程度义凸显。语义上,“如此3”经常和具有[+程度]语义特征的谓词成分搭配,强调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量级之高,具有增量标记功能,而“如此2”仅仅表示指代,不用于强调程度。
第三,纯状语性。随着“如此”语法化程度加深,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变异性逐渐削弱,内向依附性逐渐增强。指示代词“如此2”句法位置灵活,可充当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等,也可单独成句,“如此3”一般只能充当状语,具有唯状性。
第四,主观量的产生。“如此3”作为主观增量标记,经常用于感叹句中,表达说话人较强的主观情态,同时带有少许夸张的强调语气,“如此2”指代客观世界的事物或情况,说话人主观立场、态度、情感不明显。
第五,语义重心的后移。当“如此”虚化为副词时,其语义重心逐渐转移至“如此”之后,造成“如此”指代义弱化,自身功能悬空。
“如此”在语法化的过程中,经历了指代功能逐渐模糊、感叹功能逐渐显现的扩展过程。表指代时,“如此”有明确的、单一的指称对象,用于回指上文提到的事物或情况。例如:
(58)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王阳明《传习录》)
上例中,黄勉之问先生,是否事事都要按照《论语》所言“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样来处理?这里的“如此”单纯表客观指代且指代成分明晰,即“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并无感叹意味。
吕叔湘根据形式将感叹句分为两类:一类含有“好”“多么”之类的程度指称词或限制词,一类无指示词,直接发出慨叹[13]。副词“如此2”相当于“多么”,经常用于感叹语境充当感叹标记,表示数量、性质、性状的程度超出了说话人的认知经验或心理预期,流露出说话者惊叹、惊讶的情感色彩。语义重心为被修饰成分AP 或VP,表达感叹语气,传达出言者的主观态度和评价。例如:
(59)上又问曰:“如此凛冽且昏黑,倘廉贫之吏,归途无灯火为导,奈何?”(《万历野获编》)
上例中的“如此凛冽且昏黑”的“如此”充当感叹标记,用于慨叹“凛冽且昏黑”这一性状的程度,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旨在传达皇帝对臣子的关切。
副词“如此”的产生、发展与成熟过程也是“如”的动词用法不断减弱并消亡的过程。“如此”为跨层结构和动宾短语时,“如”的动词义均很显著,充当全句唯一的动词核心。随着“如此”代词用法的产生和凝固,“如”逐渐失去了动词功能,不再占据语义重心地位,而是让位于代词“此”。后来“如此”的指代义弱化,感叹义强化,传递言者的惊叹义,“如此”只起修饰、限制作用,即使删去也不影响句子基本语义的表达,此时的“如”的动词义趋向消亡。
“如此”经历了由篇章衔接到修饰限定的扩展过程。“如此2”作为指示代词,通常只能用于有上文或前指成分的环境中,客观指代前一分句提到的事物或情况。例如:
(60)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则国躁;国躁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徵第十五》)
上例中的“如此”指代“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这一原因,该原因会导致“国躁”这一结果的出现,两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如此”具有因果衔接功能。
“如此3”则不拘于此,可以出现在无上文或前指成分的语用环境中,只专注于修饰限定其后的谓词性成分,其语用范围得到了扩展。如:
(61)宋江仰天叹道:“早知如此的苦,权且在梁山泊也罢。谁想直断送在这里。”(《水浒传·第三十六回》)
(62)他们的视线如此地专注和炙热,以致不禁令人怀疑如果焦点完全吻合的话,纸束是不是会着起火来?(《银河英雄传说》)
上例中的“如此”均作状语修饰包含程度义的谓词成分,其自身的指代和衔接功能不再显现,语义重心偏向后接成分。
从“如此”副词化的过程看,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如此”主要修饰AP 表示程度,后随着“如此”使用范围的扩展和修饰成分的复杂化,从清代开始,“如此”不限于限定程度,出现了限定状况的用法。如:
(63)其义窃取之言,孟子何以推尊孔子作春秋之功,配古帝王,说得如此惊天动地。(皮锡瑞《经学通论》)
(64)蒙兄萍水相逢,如此错爱,小弟何敢深隐。(《七剑十三侠》第三十六回)
“惊天动地”“错爱”表示行为的方式、状况或结果,不包含程度义,一旦受到“如此”的限定,就被赋予语境程度义。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程度副词“如此”的感叹功能来源于指代功能,指示代词可以发展为感叹标记。指示代词本用于指称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后来演变为感叹该事物的性状之深,从而由代词发展成副词。从指代到感叹的语义演变路径是跨语言较普遍的现象,汉语中有不少这类演变的例子,如现代汉语中的“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既可用于回指上文中提到的先行语,又用于感叹语境中感叹程度量级之深。例如:
(65)a.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想起来了。
b.今天这里怎么这么热闹?
(66)a.你这样说就不对了。
b.这样美丽的衣服,你忍心丢掉吗?
上例中,a 句的“这么”“这样”都有具体所指,即上文中话语的具体内容,指代说听双方共享的信息;而b 中的“这么热闹”“这样美丽”是纯粹的程度副词,在上下文中均找不到先行语。
通过对“如此”的历时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此”经历了由跨层短语→动词词组→指示代词→程度副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历程,其功能不断拓展,从指代义发展出感叹义,由客观指代发展至感叹程度,具有主观评注功能。从指代到感叹的演变还具有跨语言的共性,英语、日语的很多指代词也发展出感叹标记的用法。
当然,“如此”副词化的同时,其指代用法尚有滞留。在很多语境下,“如此”有指示代词和副词两种解读,但不得不承认“如此”的指代功能在逐步弱化,副词用法日益凝固。语言是动态发展的,我们也要用动态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些词的性质。近年来涌现的很多新兴程度副词如“狂”“超”“巨”“何其”“何等”和新兴程度构式如“X 到爆”“不要太X”“各种X”,皆是由非典型副词演变而来,并附加有言者的主观性。张谊生指出:“语法化是一种连续的、渐变的过程,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由不足(under-)语法化到充分(full-)语法化、再到过度(over-)语法化的发展过程。”[14]语法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会受到句法、语义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因此只能将“如此”界定为表程度的准副词,其语法化的彻底完成还有待于其状语的专职化和句法位置的定型化。最后,我们认为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如此”从准副词发展为副词是必然趋势。
注释
①关于“其”的词性,学者们的解释不一致。郭锡良(1999)将“其”解释为形容词词头;杨伯俊(1981)将“其”看作助词,无词汇意义;白平(1996)认为“其”相当于“极”“甚”,是一个副词。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里的“其”是助词,古人考虑到韵律和谐的需要,会在单音形容词前加一个助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