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学分银行建设研究热点分析

2021-12-23 13:39:32王建滨李培胜孙一耕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学习者

王建滨 李培胜 孙一耕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262500)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部署。其中《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加强“终身学习服务”的要求。[1]学分银行旨在通过构建学习资历框架,打破非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机构壁垒,实现不同学习机构之间的学分积累、兑现和转化,最终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本文通过学习研究的最新动态、把握研究的技术前沿可为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研究提供新的视阈。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章作为统计数据,在高级检索设置中,以“学分银行”为主题进行检索,在来源类型中选择“北大核心”和“CSSCI”,截至到2021年3月9日,共检索出473条结果,最终得到有效文献445篇。其中文章最早出现在1996年,数据时间跨度25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CiteSpaceⅤ(5.0.R1版本)软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研究样本的的年份、作者及所属机构、关键词等内容进行计量进而可视化分析,进一步挖掘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基本趋势和前沿技术。因此,运用此种方法来剖析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适切性。

二、基本情况

(一)研究态势

对研究样本按照发表数量和发表年限建立二维坐标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展现该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进一步揭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1996—2003年)为学分银行建设研究的萌芽期。年发文量非常少,这段时间内仅发表了3篇,研究主题比较分散,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世界成人教育趋势,学者解延年提出了世界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化、综合化、多样化、现代化、实用化、先进化、个性化、素质化、高移化、国际化、法制化和科学化;[2]另一方面聚焦于域外经验,1999年,韩国率先提出了学分银行制度,并开始了试行的步伐。

第二阶段(2004—2010年)为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研究的初始期。200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通知中提出“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探索和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形成学分互认机制,为学习者跨地域、转专业、分阶段参与学习和培训创造条件”[3],学分银行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兴起。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设“终身教育立交桥”,使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

第三阶段(2010—2021年)为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研究的探索期。研究热点比较分散,先后出现“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认证”“MOOC”“资历框架”“区块链”“1+X证书制度试点”等主题,如图2所示。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通道”,将学分银行的建设提到了政府层面。同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高职层次要逐步实施学分制,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设立学分银行。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加强“终身学习服务”的要求。这些政策的出台,撬动了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掀起了我国高职院校探索的波澜。

(二)作者分析

论文的发表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作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力度和学术贡献程度,也间接的反映出作者研究的可持续性。[4]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1996—2021年学分银行建设研究的文献共有445篇,涉及研究作者289人。其中发表论文频次10次以上的有1人,占比为0.3%;出现频次5次的有5人,占比7.7%(如表1所示);出现频次3~4次的有18人,出现频次1~2次的有265人,占比92%。这说明较多的学者关注过学分银行建设,但是作者的持续研究能力不足,进一步显示出我国大部分作者只是短时间内迫于需求进行研究,没有形成长期的有效机制。

表1 学分银行建设研究高产作者

运用CiteSpace进行作者合作网络的可视化分析,选择路径算法(pathfinder),得到核心作者的合作网络(如图3所示)。其中Nodes(节点)=295,Links(连线)=148,Density(密度)=0.0034,节点的大小与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正相关,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

图3 学分银行建设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

合作网络图中节点越大,反映作者发表论文数量越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吴南中、吴遵民、乐传永、鄢小平、张伟远和董存田作者所处的节点位置较大,说明这5位学者作为学分银行建设研究的核心作者,在该领域发表的成果较多。网络图中节点连线越多,表示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较为密切。从整体上看,形成了以吴南中、吴遵民、乐传永、鄢小平、张伟远和董存田为核心初具规模的作者交流群。第一是吴南中作者交流群,研究领域聚焦于建设阻力、认证标准、学习成果的认证、课程建设、教学模式、质量保证等方向;第二是吴遵民和张伟远,第三是董存田。其中吴南中作者与其他人合作次数是较多的,初步形成了核心作者群。

(三)机构分析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可以反映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及其影响力[5]。本文运用CiteSpace进行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分析,最终得到Nodes(节点)=262,Links(连线)=125,Density(密度)=0.0037的机构合作网络图(如图4所示)。

图4 学分银行建设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

节点的大小与机构发表论文的数量成正相关。在机构合作网络图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发表文献超过5篇的研究机构(如表2所示)。分析发现,广播电视大学和开放大学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中重庆广播电视大学22篇,国家开放大学15篇,上海开放大学10篇。研究集中的个别高校中南京理工大学发文16篇。

表2 学分银行建设研究发文较高的研究机构

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连线的粗细程度表示合作的次数。从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看,第一个合作网络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为核心,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机构开展密切合作;第二个合作网络以南京理工学院为核心,与南京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密切合作;第三个合作网络以华东师范大学为核心,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发展规划部、上海开放大学等机构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此外,还存在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家开放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为核心的简单机构合作网络。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网络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反映的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对学分银行建设文章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最终得到Nodes(节点)=3732,Links(连线)=719,Density(密度)=0.0104的机构合作网络图(如图5所示)。

图5 学分银行建设关键词共现网络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的“+”表示关键词,字体的大小代表的是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即字体越大,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大。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程度代表的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强度,即连线越粗,二者之间的共现强度越强。在研究过程中,将意义相同且表述不同的关键词剔除。从图5中可以看出,文献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有“学分银行”“终身教育”“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1+X证书制度”“继续教育”“学习成果”“学习型社会”“区块链”“韩国”“Mooc”“人才培养”“启示”,以上高频关键词反映了研究学者的关注热点。

中介中心性和频次作为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和重点方向,中介中心性越大,表明该关键词为主题的研究对其他关键词的影响越显著。从表3中可以看出,关键词频次较高且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涵盖“学分银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开放大学”,这些关键词反映了我国自2004年以来学分银行建设的研究主题。接着,我们对所有的关键词进行分组、统计、归纳和描述,最终得出和关键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图6所示)。

表3 高频关键词频次、中心性

图6 学分银行建设关键词内在逻辑

(二)关键词聚类

在Citespace操作过程中,选择“LLR”算法对所有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到12个聚类群,即终身学习、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韩国、开放大学、新西兰、学分转换、标准体系、路径、继续教育、区块链、学分银行制(如图7所示),通过进一步分析,去掉重复交叉的聚类,如学分银行和学分银行制、韩国和新西兰存在交叉重复,剩余9个聚类群代表了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研究的发展趋势。

图7 学分银行建设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第一个聚类为“终身学习”。主要包含“运行体系”“培训体系”“分类推进”等关键词。终身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自主基础上的生存方式,具有方便、灵活、高效、开放、多样、自由等特点,满足了学习者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元需求。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资历框架是开展学分认证的前提基础,然而,学分银行运行的内核是资历框架,换言之,学分银行解决了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关键问题。其中,有的学者提出,按照教育类型,分类推进不同的教育联盟开展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6]也有学者提出,终身教育的重要支撑是资历框架的完善,然而资历框架需要科学的运行体系设计。[7]

第二个聚类为“学分银行”。主要包含“银行特质”“制度转型”“课程超市”等关键词。学分银行建设是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骨架,通过学分银行的建设,每个人建立自己的终身学习账户,实现学分的积累和转换,实现个人的终身学习发展。在这个知识群中,学者杨黎明强调了学分银行的业务精髓。[8]学者赵琼梅以现代学徒制为推进背景,提出智慧平台对学分制改革的技术支持,为学分制试点搭建了一个资源丰富的“课程超市”。[9]

第三个聚类为1+X证书制度。主要包含“双师型教师”“发展类型”“制度体系”等关键词。1+X证书制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其出发点是搭建不同教育类型互融互通的“立交桥”。然而,学分银行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旨在打破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加强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支持能力。在出发点相似的前提下,二者不约而同。其中,罗皓月认为,以1+X证书制度为发力点,助力学分银行建设多元化。[10]

第四个聚类为“韩国”。主要包含“区域比较”等关键词。韩国率先提出了学分银行制度并率先试行,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学分银行建设的核心发展地位,推动了韩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学分认证制度。李锋亮提出韩国学分银行建立了完整的成本分担机制,为我国学分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11]

第五个聚类为“开放大学”。主要包含“学习型城市”“开放性大学”“人才成长”等关键词。周晶晶等学者针对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现状,提出区域性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成为学分银行的开展主阵地,由他们具体运行和实施,其他各类教育机构作为合作单位积极参与,进行全体市民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12]

第六个聚类为“学分转换”。主要包含“学分设置”“学分银行制”“学分转换”“发展趋势”等关键词,旨在研究学分银行的基本特征。学分银行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学分作为基本储存单元,学分互认和转换是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13]换言之,学分银行的业务运转模式是通过不断积累学习者的学习档案,将积累的学习成果学分化,参照相应的标准体系转化为相应的资历和学历。

第七个聚类为“标准体系”。主要包含“动力建设”“双证融通”“一体化”等关键词。学分银行标准体系作为学分银行认证和转化的参照物,在学分银行建设中起着核心地位。吴南中提出该标准体系包括资历框架建设、专业认证标准建设、学分认证标准建设、资格认证标注建设和认证流程建设。[14]其中,认证标准的建立是各种教育机构达成一致的前提基础,是学分银行取信于民的凭证。

第八个聚类为“路径”。主要包含“顶层设计”“学分银行模式”等关键词。学分银行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不同类型的机构,这就需要政府、学习者等各个利益主体加入,在建设过程中,政府的顶层设计起着战略部署的总体地位,每个学习者都是学分银行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模式。通过厘清学分银行的建设路径,明晰构建主体的职责,通过构架有效的运行机制,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促进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第九个聚类为“区块链”。主要包含“上海开放大学”“半工半读”“累计学分制”等关键词。信息技术与学分银行深度融合为其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较为典型的是区块链技术。它具有开放性、透明性、安全性等优点,周继平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区块链技术为手段,建设学分银行系统,来解决学员之间互认互信等问题。[15]

四、内容分析

(一)基本特征

学分银行是借鉴传统银行零存整取功能,以技术平台为载体,以学分为基本单元,按照规定的兑换标准,对学习者各类的学习成果进行积累、转换和认证。[16]

第一,建立终身教育学习体系是学分银行建设的主要出发点。学分银行打破了现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随地的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培训,学分银行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即时整存和积累,累计学分达到规定的总分后可以折合成相应的职业技能证或学历,使得受教育者有着高度的灵活性。

第二,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是主要功能。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就是通过对学分的存储,实现学分的认证、积累与转换。不仅能够使学习者在教育机构的正式学习成果得以认可,而且能够使学习者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其他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从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者开展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以资历框架和标准认证体系为运行核心。通过制定分层分级的资历框架和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建立起学习成果之间沟通、衔接、转换的体系,使学术类课程、职业类课程和培训类课程享有同等的地位,提高全社会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推动学历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终身教育和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立。

(二)建设现状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以来,我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分银行建设探索,在试点探索中主要存在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成人高校学分银行模式。成人高校学分银行是指成人高校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按照认证标准进行认证、转化为通用的学分,实现不同教育类型的互认。比如,上海成人高等教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学分认证一览表。还有学者针对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之间提出弹性学分制,实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学分衔接。[17]

第二种是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模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是指面向区域市民开展终身教育学习,实现不同类型教育之间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比如,广东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全国各地以广播电视大学的形式,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领下开展学分银行建设。

通过研究俄罗斯秋明Сг—6井下套管技术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取得超深井大尺寸套管一次性下套管成功,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良好的井眼准备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第二,为了应对大吨位的套管下入,应采用足够安全的钻井设备和套管下入工具。第三,严格制定下套管操作规程,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严防套管遇阻及其他事故的发生。

第三种是职业院校学分银行模式,其实质是建立弹性学制下学分管理模式。例如,山东省已公布了三批学分制管理试点,学生获取X证书、职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等成果后,按照学分管理办法兑换一定的学分,提出免修相应课程的申请,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经过几年试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形成了多种模式,总结各种模式,其共同的阈限是尚未打通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

(三)域外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一些发达国家在学分认证机制方向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学分认证机制,在实践上解决了教育壁垒、学分孤立的弊病,实现了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国际之间的学分交流。认真梳理发达国家的学分认证机制,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学分认证机制。

第一种是英国的“资历框架+认证标准”,其中资历框架以“单元”和“学分”为基本单位,将所有的教育类型、培训和职业资格纳入其中,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第二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框架+协议”模式,其中资历框架来自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要求成员国资历与欧盟资历对接,通过国家之间签订的“协议”进行互认。这种模式一方面在国内为各种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了广泛的学习通道,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另一方面使得成盟国之间实现了人才的跨国流动,进一步促进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交流。

第三种是韩国的“学分银行”模式。在“后工业”时代,韩国将学分银行建设作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在国内拉开了大规模的学分制改革,普及范围广,学习者的自由度较高,学习者能够及时储存、积累、转换、互认学分,从而获得较高的学分证书,但有的学者提出,证书的“含金量”令人担忧。[18]

五、研究展望

(一)自上而下,完善制度和框架设计

学分银行的发展逐渐通过试点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一些模式。要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广,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和框架设计。当前,学分银行建设所依靠的是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文件、教育部的实施办法,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管理办法。一方面是缺少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是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自上而下,推动学分银行法律建设,以立法的方式推动学分制的发展。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学分银行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界定各教育机构的权利与责任,为学分银行搭建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学分银行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国家各类教育对学习者能力的认可,也要满足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在两者之间把握平衡就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资历框架,为学分银行建设制定认证标准。构建资历框架,需要包括通用能级标准、专用能级标准、技术支持模块、课程标准体系建设、课程开发、运行制度等方面。从国家的角度,明确认可的标准、规范和质量要求,并统一颁布与实施,不仅能协调各类教育机构,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质量,而且能“高标准”地塑造学习者的形象,受到学生、社会、行业和家长的认可,体现出学分银行的优越性。

(二)发挥社会化联盟作用,建立合作平台

学分银行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种构建模式,需要机构、政府和社会等主体的协作。各个主体所掌握的资源不同,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但是,任何一方缺位都难以实现学分制改革的目标。就目前建设状况来看,沟通成为学分银行建设的阻碍。因此,建设学分银行需要建立一个社会化联盟合作平台。学分银行联盟建设在学分互认、促进联盟成员教育教学系统性变革、实现联盟之间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学习者主动探索等方面有着实质性价值。

(三)加强评估管理,建立评价机制

项目评价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根据项目各个阶段特点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运用适当的评价尺度所进行的评估。通过项目评价发现项目运行过程的问题,制定改进策略,落实改进计划,循序渐进地提升效益。学分银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制度改革项目,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博弈,除了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提供充分的资金和制度保障,还需要公开、公正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学分银行建设的过程中,按照规划、愿景和制度建立完备的评估体系,形成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实施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定期评价与实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各类教育机构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制度,从制度管理、师资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自我质量管理,发挥其在质量保障中的主体作用。引入权威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学分银行建设,实施第三方评价,提升学分认证结果评价的公信力,回应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期待。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分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学分美食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5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