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唱中提升学生的歌唱表现力

2021-12-22 00:59吴晓飞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

吴晓飞

【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倡导“要学习演唱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演唱”目标中也提出“要重视良好歌唱习惯的培养,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进行歌唱”。本文从引导积极的演唱状态、关注多样的音乐信息和融合渐进的教学手段这三个方面对歌唱教学之慢唱策略进行了阐述。实践表明,慢唱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演唱技能,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音乐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慢唱 演唱技能 策略研究

一、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当前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歌曲的学唱,往往会忽略演唱技能的引导与教学,导致学生演唱时常出现“喊唱”现象。学生在遇到高音时,有伸长脖子唱的,有涨红脸唱的,也有踮起脚唱的……这样突兀的冒音甚至破音严重影响了歌声整体的美感。学生有时学完歌曲,就无法再用声音进一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内涵,歌声缺乏张力和表现力。在歌曲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掘音乐要素,推敲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手段,可对演唱技巧的方法引导,常常会感到困惑。缺乏演唱技巧的引导,学生的歌声无法打动听众。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演唱技能指導的时机不合适

学习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于演唱歌曲过程中渗透节奏、音准等的练习,渗透对唱本的理解,而不是撇开音乐情境和音乐旋律,独立地进行反复枯燥的练习。

(二)演唱技能引导的方法不够丰富多样,语言不够通俗易懂

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音乐情境,从学生的角度来教授演唱技能,需要有精心的设计、童趣易懂的语言等。但现实的歌唱教学,往往是方法不够丰富多样,语言不够通俗,或者是引导不够深入。

(三)演唱技能的术语过于专业

演唱技能的术语很专业,如呼吸中的“急吸缓呼”、唱腔中的“头腔共鸣”等,造成音乐教师对演唱技能引导产生畏惧感,认为这是初中生才能理解的,小学生无法理解,也无法表现出来。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歌唱教学中,迫切需要寻找融入演唱技能的策略,让学生提升歌唱表现力,深情演唱,感染你我。

二、相关概念的设定

(一)慢唱

慢唱指对歌曲中的片段、某个乐句,甚至是某个音,能静下心来,慢速、有效地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能在呼吸、位置、力度、音色等要素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针对不同的指向、不同的目标反复练唱,直至正确演唱,并渗透各种声音方法和知识技能的演唱。

(二)演唱技能

演唱技能指歌唱时的技巧,如呼吸与气息、吐字与母音、共鸣与颤音等处理方法,还包括不同音色的指导、清晰的咬字吐字和音乐记号的正确运用等。

(三)歌唱表现力

表现力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凸显和流露的自身潜能。歌唱表现力是指在歌唱作品时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歌声中包含内蕴丰富的意境、节奏、韵律、品位等,也包括演唱者个性出彩的展示。

三、有效策略的研究

在教学“慢唱”时,教师要摒弃功利心,不能操之过急,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前行,所有的歌唱技巧只能在慢唱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循序渐进。

(一)引导积极的演唱状态

演唱者的演唱状态对于歌唱是否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唱状态包括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等,这些状态对歌唱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良好的演唱习惯。有正确的演唱状态,教师再从情境创设、动作形象、语言童趣三个方面针对学生演唱的状态进行具体、明确和动情的指导,学生的演唱状态就会越来越好。

1.用具体、恰当的情境引导学唱

歌唱指导是很难只用语言的讲解就能做好的。如“高位置的演唱”“用欢快的情绪来演唱”等语言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情境,在情境氛围中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声音。例如,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歌唱的“位置”,如在教学《闪烁的小星》时,教师可以先把黑板布置成蓝色,按歌曲旋律的高低挂上带有音符的星星。为了让学生感觉夜晚的宁静,体会轻声唱的感觉,教师和学生用讲“悄悄话”的形式来念歌词,之后教师再进行范唱,让学生感觉声音像星星一样高高地挂在天上。学生充满兴趣地在“夜晚的宁静”中,学会了用“高位置轻唱”的演唱方式。可见情境引导对歌曲的演唱帮助很大。

2.用直观、形象的动作帮助发声

学生的思维带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师如果使用形象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巩固对演唱状态的模仿和感受。例如,在刘志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她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动作——把手放在头顶上,感受演唱时声音像丝一样从头顶拉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竖”起来的一种演唱状态。学生们很兴奋,学习积极性高涨。

3.用童趣的语言指导演唱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设计带有童趣想象的语言,学生定然喜闻乐见。在这样的课堂互动中渗透歌唱技能,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千万不能用“头腔共鸣”“丹田置气”等专业术语来指导学生演唱。教师可以使用童趣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如“你的声音唱在哪里,就好像你在头顶上面开了一朵小花。”“唱歌的时候,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大胖子,我们能发出稳稳的、厚实的声音。”在引导学生唱高音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这个音在唱的时候,就像你要搬走面前一桶很重的水,憋着气,腰上一使劲,这桶水就抬起来了,这个音也就很轻松地唱出来了。”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来指导演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和模仿。这样的语言设计让高深莫测的声乐专业用语深入浅出又不失童趣,使学生们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二)关注多样的音乐信息

演唱是表演艺术,要在分析、理解歌曲内容和体验的基础上,再融入演唱技能,才能用自如的歌声去表达歌曲的内容、思想感情,这就是歌唱的表现能力。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歌曲的内涵就蕴含在曲谱的音乐记号和歌曲的体裁、风格中。这些音乐信息丰富多彩,有的明显,有的隐藏,需要教师精心发掘,这样才能渗透在演唱技能的教学中。

1.抓住呼吸关键,规范学唱

小学阶段遇到的音乐记号有顿音、连音、重音、延长音、力度记号、换气记号等都跟歌唱时的呼吸有关。所以,唱歌的大部分技巧都是基于呼吸技巧之上的。重音与力度记号是加大吐气的气息,而顿音、连音则使歌声有了连、断的唱法,這是演唱气息正确运用的根本。在演唱教学中融入这些唱法的引导,能使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1)连唱呼吸的指导教学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的最后一个“了”字就开始出现连贯四拍的延音线,而到了二年级下册的《箫》中就出现了更长的连线。连唱唱法很重要,但要唱好则需要深而有控制的呼吸。儿童在未接受歌唱训练前气息一般都很弱,吸气往往吸在上胸口而无法深入,呼气一呵而出,毫无控制,胸部肌肉也完全放松。然而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呼吸方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必须要用直观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可以让学生做深呼吸,先吸气到腹部,脸带微笑,然后摸着自己的腹部,感觉腰部向两边扩张,再慢慢均匀地吐气。像闻花、打哈欠、叹气、“吓一跳”等都需要使用深呼吸法。

(2)断唱呼吸的教学

断音:表示音的间断的唱奏记号。小学阶段教学的有些歌曲是有顿音记号标记的,是个倒三角形记号,弹跳音时值大概占元音的四分之一。而有些音符上没有标记也要唱得干净、短促。在演唱圆滑连贯的歌唱中,采用顿、挫、截、断的润腔方法,可使唱腔产生柔中有刚、圆中有方、个性鲜明的艺术效果。例如,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如今家乡山连山》中先是连贯地唱,唱出了“我”发现家乡“山连山”的场景的秘密,然后出现了妈妈对“我”饶有童趣的发现后的欢笑声。在演唱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顿音记号的唱法——短促、跳跃。学生若无法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摸着小肚皮,感受肚皮的振动,再用小球随着声音指挥:在黑板上的一条标准线上跳跃,让学生感受声音像小球在肚皮上被拍动跳跃的感觉,感受气息的短暂送出,声音短促的断音唱法。

(3)歌曲连唱、断唱的呼吸处理

教师通过范唱、比较、指挥,让学生体会声音与气息的关系,从而掌握连贯和短促的歌唱技巧。在学唱、游戏中渗透演唱技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歌唱方法的认识与理解,也使其在实践中学到了正确的演唱技能。

2.关注风格特点,准确表达

音乐风格是否准确把握,会直接影响演唱效果。如果不同风格的歌曲用同一种声音、同样的力度去演唱,会使声音与歌曲南辕北辙,让人过耳就忘,没有特色,缺少声音的共鸣与艺术的回味。例如,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中的两首中外《摇篮曲》,虽然体裁相同,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在演唱舒伯特作曲的《摇篮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口腔打开时嘴型呈上下椭圆形,眉头抬起,并在教师的示范下,声音唱得洋气一点;而学生在唱我国的《摇篮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微笑着,声音控制得像“树叶轻轻落在地上”,甜美地歌唱,声音靠前。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唱本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这样才能恰当而准确地运用歌唱技能来表达歌曲的风格。

3.抓住歌曲韵味,恰当演唱

韵味的体现不只是曲谱中所记载的音,还要在音外的“腔”上下功夫,“腔”也就是韵味。当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一首歌曲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根据语言的特点、感情的需要,在音调的旋律音上添加一些装饰音,或者添加一些力度记号,使歌曲唱起来更加动人和自然,也更有味道和美感,这是韵味给作品带来的新的生命力。例如,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的《牧童谣》是一首山歌体裁的湖北民歌,演唱时要突出歌曲的衬词及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在前面的衬词演唱中带上滑音和下滑音来唱,引导“嘿”字的轻唱后再表现滑音唱法(有渐强的感觉)。这样添加装饰音的方法,能够更好地体现歌曲的韵味。

再如,我国的蒙古族民歌《草原上》是一首短调、中速稍慢的曲子,曲调简单简短,只有四个乐句。如果能在四个乐句中唱出不同的力度来,并把重音分别放在“高”“太”“好”“跑”“羊”“风”等字上,这首歌曲的韵味就更浓了。

滑音与重音的表现,与最原始的歌声构成了对比,使歌曲唱起来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4.把握音色运用,个性表达

演唱时,音色要随着歌曲的体裁和情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义勇军进行曲》是进行曲体裁,教师可以让学生表现出雄壮的声音,引导学生举着拳头为自己的歌声打拍子,唱出进行曲行进的节奏感,声音有力而短促。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小白船》是一首三拍子的抒情、轻柔的曲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白船轻柔地在天空中飘荡”的情景,表现出来的音色要柔和、甜美,这是随体裁变化进行的音色处理。具有京剧韵味的歌曲《蝈蝈与蛐蛐》讲述了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他们互相吹捧、互相比说大话,到头来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这样的歌曲本身就很有角色感,学生可以根据不同角色的情感来调整音色、语调。

声音也需要想象,我们要调动人声库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效果,贴切地表现作品。

以上四点密不可分,互相交融。

(三)融合渐进的教学手段

歌唱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培养过程甚至是无痕的,因为教师可以采取从易到难、从形象到抽象这种渐进的教学手段。

1.先律动、后引导,以动带声

律动是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受和体验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且在整个小学阶段,律动一直是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律动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中渗透歌唱技能。

例如,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的《采一束鲜花》一课的最后三个乐句,演唱时要求呼吸点在句首的休止符上。八分休止符是运用急吸缓呼的方法,四分休止符是运用缓吸缓呼的方法。要区分两种休止符并掌握呼吸的节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拍手和搓腿两种动作随着音乐来强化练习。

拍手的律动是运用急吸的方法,即速度较快地吸气,搓腿的律动速度相对较慢,是一拍休止符的时值,要求较缓慢吸气。

2.先图谱、后引领,以图带声

歌声是优美的还是欢快的、力度的表现是怎样的、换气点在什么地方等,有时不是每句旋律都有明确符号指示的,而图谱是把演唱中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技能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借助图谱来表现,形象生动,学生们容易理解,理想的声音才能表现出来。下面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牧场上的家》一课的线条谱:

流畅的线条引导声音的优美,为了使气息更连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小波浪前悄悄换口气,演唱出小波浪的弱拍感觉,唱的时候声音也要弱一些。通过这一简单的图谱的引导,学生就比较轻松地区分并唱好了歌曲中连唱和断唱的旋律。

3.先范唱、后发掘,以情带声

教师对歌唱技能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歌曲风格、韵味等,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出来。学生也会在教师的范唱中感受歌曲本身及演唱带来的魅力。如果教师能针对几个演唱技能的点进行范唱后的讲解,并发掘由浅入深的歌唱技能,激发学生的演唱潜力,渐渐的,学生就会掌握这些演唱技能。

教师应以范唱感人,再以情带声,让学生感受“情”与“技”的融合,用声音表现情感,使“技能”不再独立而行,单调枯燥。

小学音乐演唱技能教学要融入“慢唱”环节中,关注慢唱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演唱状态。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样的音乐信息:以呼吸的指导为基础,在声音的引导上注重歌曲风格的变化、韵味的体现与音色的运用,并采取渐进的教学手段,由易到难地渗透演唱技能,以学生现有的歌唱技能与思维为基点,尊重学生内心对歌唱的理解,引导学生领略歌曲的艺术魅力并掌握演唱技能。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
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
精英领航 集体突围
低段小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策略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