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2021-12-22 00:59张志勇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功利化观念双减

张志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一是对公益属性的坚守。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習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对教育观念的纠偏。我国中小学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导致了一系列教育观念的扭曲。实施“双减”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对一系列教育观念的纠偏。第一,纠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要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从根本上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第二,纠正违规竞争之偏。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不少家庭,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坚信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违法违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第三,纠正超前学习之偏。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公共职责,而校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遗憾的是,当下的校外教育俨然成了学校教育的另外一个实施主体,各种培训机构实施“超前学习”“超标学习”。实施“双减”政策,从根本上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职能,构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互相补充、协调育人新格局。第四,纠正负担过重之偏。由于短视化、功利化应试教育的驱动,中小学教育围绕升学考试科目,大量增加学生的上课 、作业、考试和校外学科培训时间,既破坏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质量。实施“双减”政策,要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

三是对教育规律再认识。功利化、短视化的中小学教育,相信“时间+汗水”,不尊重教育规律,不相信教育科学。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要坚持全面发展规律,坚持身心和谐发展规律,坚持知行合一规律,坚持因材施教规律。实施“双减”政策,必须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在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侧上下功夫。既要致力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还要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减)

猜你喜欢
功利化观念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钓鱼的观念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幼儿园绘本教育功利化的问题及对策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