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晴 梅思琦 李烨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精准+资助+育人”为视角,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勤工助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学生管理、学术科研、教育教学三维一体的勤工助学模式,创建出教学、科研、管理三方向培养的发展型勤工助学运行机制。
关鍵词:高校;精准资助;资助育人;勤工助学
高校目前普遍实行的资助体系是汇聚国家、学校本身、社会等各界力量,采用“奖贷助勤补免+绿色通道”等多渠道资助,确保不会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同时提倡资助过程中,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本文针对国家资助政策中的勤工助学体系开展研究,从学生的培养出发,阐述教学、科研、管理三方向发展型勤工助学模式。
一、勤工助学的基本含义
勤工助学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保障学业和自身发展的条件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勤工助学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获取合法报酬,从而改善自己的学习、生活条件等。勤工助学是资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手实践,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改善学生的生活水平。
二、“精准+资助+育人”的内容
本文的“精准+资助+育人”,是指学校要对勤工助学学生实现对象精准、培养精准、方式精准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快速提升和培养自信自强、感恩社会的健康品格。一方面从资助的学生是否贫困出发,其次,确保受助形式是否实现最佳匹配,最后,通过学生反馈和毕业发展实现过程调整。针对本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基层学院可以成立“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干部+家长”的四级联络体系,经过学生本人申请、家校沟通、同学评价、老师谈心的四级复核体制,实现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受助形式,培养方式,实现学校贫困库等级划分的合理性以及受助方式的合理匹配,进而实现精准帮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高校勤工助学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多为劳务性、服务性岗位,如打扫卫生,收发文件、报纸等,这类岗位不能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专业优势,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只是单纯地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
2.勤工助学体系中的组织管理者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大多数高校中负责勤工助学工作的日常管理者多为辅导员,辅导员虽然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老师,但其一因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不能有足够的时间为全体贫困生做好大学规划;其二因负责此项工作的老师多为年轻辅导员,自身能力和阅历有限。因此,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保研学子、优秀学生等多支队伍的积极作用,实现教育合力。
四、构建发展型勤工助学模式的重要性
1.构建发展型勤工助学模式,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人才培养形式为切入点,以学生个人规划、学校办学特色为出发点,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也可以实现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勤工助学多半为劳务性支出的现状。
2.发展型勤工助学模式,是以学生自身发展为导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条件上处于劣势,心理素质、社会资源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但是他们思想较为独立,更希望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他们提供多彩舞台,可以充分实现学生由受助到自助到助人的良性循环,以及通过朋辈帮扶的作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影响困难生,对他们成为自立自强,勇于担当,感恩社会的大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科研、管理三方向发展型勤工助学模式
1.教育教学勤工助学模式,旨在帮扶专业基础好、学科竞赛突出、善于表达,能够独立授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学以致用,学生既能锻炼了沟通能力,又能解决了经济困难。该模式由保研学子作为日常管理者和培训者,勤工助学学生负责帮助学困生通过考试和辅导普通学生学科竞赛。比如在期末考试周组织模拟考试训练,对学困生进行专业知识点的突击辅导,集中讲解,帮助其通过考试。还比如通过举办专业竞赛交流会,由竞赛能力较强的勤工助学学生给全体学生传授经验和应试技巧,提高学校的专业竞赛获奖率。
2.学术科研勤工助学模式,旨在帮扶热爱科研创作,基础知识扎实的高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二年级研究生作为日常管理者。该模式的勤工助学学生负责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数据搜集整理、总结撰写等工作。通过项目实操,一方面可以提高勤工助学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本科生与研究生学科培养相联系,进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学生管理勤工助学模式,该模式旨在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较为内向、自卑、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该部分是贫困生中的较为特殊的一部分,由辅导员、班导师进行日常培训和指导。通过辅导员、班导师直接培养,提高其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如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独立举办学生活动,经过一系列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完成等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组织沟通能力;还比如通过辅导员的日常自身示范和精神激励、肯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参考文献:
[1]林瀛.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20(01):64-67.
[2]俞淼.高校资助育人“济困、立志、强能”发展性辅导三维模式探析[J].智库时代,2020(02):127-128.
[3]单媛媛,薛佩文,俞露璐.从“扶困”到“扶志”“扶智”——教育扶贫思想下高校发展性资助创新实践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1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