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古诗词“趣?理”悦读教学研究

2021-12-22 02:41徐利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悦读

徐利

摘 要:品味诗书,见证经典,寻一方秘境,赏一曲高歌,听一段故事,梦一场婆娑。古诗词总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发,也能让我们体会古人的思绪,在古今交汇的过程中,留下星星点点的记忆与碰撞,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笔色彩。

关键词:“趣·理”悦读;古诗文诵读;诗词教学

“趣·理”悦读是一种“可执行、能持久、高可靠”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案,其中的“趣”,既包括学习古诗文本身的兴趣与乐趣,也包括从古诗文中体会和启发的志趣与情趣,是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与提升。“理”则是以识字基础切入的教学过程,包括对字形的拆解、字意的理解、字音的掌握以及文字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是对学生语文素养与语用能力的培育。“悦读”则是将“趣”与“理”融合一体的教学实施策略,是让学生掌握诗词感悟,产生共鸣情绪,品味优雅意境,读懂诗歌文化的关键过程,是真正提高学生自主阅读与理解诗词能力的教学指导。本文即以《望庐山瀑布》一诗为例,详细讲解该教学方法运用的流程与措施。

一、以“趣”为引,用画意挑兴趣,以绘画享乐趣,以诗情研志趣,以赏析品情趣

在《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前两句就如同一幅曼妙的画卷,在青山与蓝天之间,有一座顶天立地如香炉一般的山峰,周边冉冉升起团团云烟,在初升太阳的普照下,云雾呈现出紫色的状态,透过云雾望去,山前仿佛有一条河流悬挂着,细细一看,却是一条危岩险峻之间流出的瀑布。这样简单的两句诗,却能够给人一种完整画卷的感受,这不仅体现了诗人李白的文学水准,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方案。对此,我们便拥有了良好的激趣手段,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描绘本诗的山水画,进而快速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到课程之中,并以此作为谜题,引导学生猜测该画卷描绘的是哪一首诗歌中的景象,由此挑起学生的兴趣。

在后两句中,诗人并没有继续描绘其他景象,而是抓住了瀑布这一特殊物象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一句“三千尺”不仅展现了瀑布的高、山峰的险,同时也映衬出人的渺小,并不得不发出赞叹:那瀑布就如同从银河坠落一般,令人生畏又让人惊叹。而这一部分内容,就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持,比如我们可以向学生解释这两句诗词的含义,甚至可以直接描述其表现的景象,进而要求学生通过绘画的手段呈现这两句诗的内容。无论是“三千尺”,还是“落九天”,都展现了瀑布的高度,而学生也会重点在绘画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展现瀑布的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绘画找到新的乐趣,也会在画画的同时,将画与诗词建立了联想记忆,并深深印刻在心中。

二、以“理”为核,拆解识字形,随文识字意,对比识字音,想象识字心

如果说“趣”的教学环节是从总体上赏析诗词的过程,那么“理”则是从细节上剖析诗歌的环节。在本诗中,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庐、瀑、炉、疑”等字词的识别与书写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把握“望、挂、直、落”等展现诗歌精髓的关键词。因此,我们需要从字形、字意、字音以及字心四个角度分别展开教学。

字形,顾名思义,指的是文字的外在形状、形式或结构,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应利用字形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记忆。以“庐”字为例,该字呈半包围结构,“户”表示人家、家庭,而“广”表示保护和遮盖,由此就形成一个遮风挡雨简易房屋的概念,如此学生在记忆该字时会更加方便。

字意则是指文字的含义,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原文分析文字具体的含义,让学生掌握随文识意的能力。例如“炉”字,在本诗中,以“香炉”一词出现,而香炉是学生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物象,知道是用于燃烧香的器具,由此可以将“炉”字单独提出,表示其是用于燃烧物品的器具;同时也可以结合字形进行识别,如户是人家,火是取暖,组合在一起即为用于家庭取暖的设备。

字音指的是文字的读音,例如“望”字,其左上的“亡”,下部的“王”,都有“wang”音,而“月”则与其远看的字意有一定联系,而该字表示一个动作,动词相对使用四声更多,因此该字就成为四声的“wang”。通过这样的解释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字音记忆更加牢固。

字心则指的是文字在诗词之中额外表现的意境或情感,是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词含义的关键。例如本诗中的“直”与“落”两字,从含义上来说,都表达了瀑布从高处流下的动态变化,但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流”的含义,同时又展现了瀑布的高度,将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进一步呈现在面前,让人感觉到真实与忘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替代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认知,比如“飞流而下三千尺”与“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经对比就展现出了差异。

三、以“悦”为法,重感悟,寻共鸣,品意境,读文化

“趣”与“理”都是诗词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技巧,而“悦”则是实施教学方案的核心方法,其重点在于利用“趣”与“理”中的手段,服务于实际教学的流程和步骤。对于小学低年级诗词教学而言,感悟、共鸣、意境以及文化应当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从小树立阅读与理解诗词内涵意识的重要所在。

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感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借助赏析画卷与绘画活动开展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诗词大意是表象目的,而重心在于通过赏析画卷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技巧。李白并沒有直接写瀑布,而是先通过香炉峰与紫色云烟渲染环境与氛围,进而将视线引入瀑布之上,这才让人有一种读诗如读画的感受。共鸣则是一瞬间产生的灵感与认知,在字理教学过程中,将单个的文字拿出分析,是最容易引发学生共鸣的环节,一个“挂”字,将大自然造物者的神奇伟力形容得淋漓尽致,即使小学生认知不清晰,但将其替换为“在、于、落、铺”等任何字,似乎都代替不了其形象的感受。意境则是一种由感官而生的非感官想象,“疑是银河落九天”,单纯从这句话来看,似乎都无法联想到瀑布一词,但这恰恰是李白文学造诣的展现,通过神奇的想象,让低年级的学生也能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处。当然,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教学中也要渗透文化底蕴,可以通过诗人背景讲解、诗句记忆、历史典故分享等,让学生夯实文化基础,具备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以“美”为情,赏诗句,审意境,养情趣,积素养

我国古代文人追求高雅的情趣,在诗歌中常把自然之美、素雅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白从“香炉”“紫烟”等静态的事物开始,通过一个“挂”字过渡,最后“飞流直下”展现瀑布的浩荡,抒发内心感情。诗中描绘的景色意境开阔,雄奇豪放,虽未直接抒发胸臆,但作者内心的豪情已跃然纸上。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着眼于庐山瀑布飞腾的特点,可以让人体会它的飞流而下、奔流不息、直下三千尺的浩大之气,从而感知诗人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风格。诗人借着瀑布那种极致的浩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傲与豪情。在阅读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赋予的感情。

“趣·理”悦读教学是我们提出的一种针对低年级诗词教学的方案,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希望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诗词诵读、赏析与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燕飞.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20,3(1):60.

[2]翁诗泓.低年级古诗五趣导学法的实践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3):57-58.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悦读
浅析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方略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悦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学生“悦读”能力培养策略摭谈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从阅读到“悦读”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
注重诗词教学,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