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霞
游客在东钱湖畔游玩(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7天,十余万游客!
2021年国庆长假,鄞州区东钱湖镇3个原先不为人知的乡村通过挖宝、育人、造物、创业、运营5大模块,火起来,强起来。
这是鄞州“精特亮”工程打造中,通过“艺术振兴乡村”带来的蝶变。
鄞州,是宁波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主战场,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今年以来,鄞州启动精品线路、特色街区、亮点工程建设的“精特亮”工程,以“一年成形、两年成景、三年出彩”为目标,做到“目光所至,皆是风景”,并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实现“全域美丽、全民共富”。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用南宋诗人张道洽的诗句来描绘眼下鄞州境内路域环境一点不为过。
蓝天白云,绿树成列,繁花点缀,处处芳菲。驾车行驶在沿海中线、鄞城大道等主干道上,绿化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穿梭在横邹线、韩天线等盘山公路,蜿蜒曲折中如同世外桃源。
国庆长假,家住姜山镇的陈先生前往朝阳高速出入口,发现机场路南延朝阳互通匝道通畅了不少。原来这个匝道今年进行了升级改造。朝阳互通匝道通车多年,车流长期超负荷,碎板、裂缝等逐渐增多,改造后的沥青路面平滑通畅,行车舒适度提高,路口的拥堵状况也大大缓解。
东吴镇在天童老街改造提升中坚持“还街于民”。
10条精品线路(风景线)、百个区级亮点工程储备库、4条特色街区……这些工程的开展,让鄞州闹市田园动静相宜,不错漏,无死角。这样的打造,不是大拆大建、大开大合,而是通过挖掘整合自然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微改造、精提升”。
进入韩岭到天童的韩天线,也就进入了湖光山色“绿水青山”实践线。其中,钱湖秘境是半年来东钱湖镇全力开展微改造和精提升推出的全新区域:清理了秘境段沿线两侧绿道和农田间的垃圾、杂物,修建了游客服务中心和公共休息区域,原本封闭的钱湖宾馆到下水湿地全线打通开放,废弃的砖瓦厂、老房子变身成为游客打卡地。
漫步湖边,碧波荡漾,野花盛开,长长的栈桥上,白鹭飞过,四周青山、古寺、依湖而居的人家,勾勒出充满诗画意境的山水风光。
同样短时间里发生剧变的是位于市中心三江口的核心区域、甬江东岸的宁波市最长的特色精品街区“海丝之源 拾里江风”,原来的工业遗址——和丰纱厂老街、渔轮厂弄堂等,被打造成卖文创品的“银杏小道”、充满烟火气的民国风情街。
各种绣花功夫植入精细打造中。如为彰显工业风的大量集装箱,做工考究、精雕细琢,有20余种款式;店铺的油烟净化处理,为老旧街区油烟整治的提升提供路径和典范;珍珠贝迷笛音乐现场因形造景,布局动感闪光体。
东吴镇将文化传承融入“微改造、精提升”,先后开展“我在东吴种禅米”“我在东吴做陶艺”“我在东吴修古道”等活动,参与群众逾千人次,全媒体平台影响人数超100万人次。
东钱湖镇韩岭老街作为精品线上的特色街区,经过几年精雕细琢,不仅保留了老街原有的水乡古典情致,还植入了美术馆、艺术家聚落空间等现代文化元素,自开业以来,平均每周客流量逾6万人次。
通过“洁化、绿化、美化和亮化”系列工程,增设绿树花草、亲水平台、夜景灯光等,鄞州各地正逐渐呈现“人在画中,画在景中”的意境。
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的千年古刹天童寺、书写“一門三丞相、四世两封侯”史氏家族显赫的东钱湖南宋石刻群、“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等,这些岁月长河中的名人名贤、灿烂文化,都融入到鄞州“精特亮”的打造中。
天童老街是湖光山色“绿水青山”实践线和太白蓝湾“山海振兴”线的交汇点。东吴镇在天童老街改造提升中坚持“还街于民”,在政府主导设计方案、统一出资改造的同时,积极引导远见泰美、网易娱乐、乡伴旅游等优质资源参与,大力推进民宿、书店、酒吧等品牌项目落地,对开店经营的村民给予最高不超过6万元的装修补助,激发村民创业热情。
政企联动、发动群众参与、引进专家智库资源、探索“艺术振兴乡村”举措,显示了鄞州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姿态,展现了敢为争先、实干率先的精神。
“海丝之源·拾里江丰”特色精品街区一期打造中,40余天,从无到有,鄞州以抢跑速度展现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整个项目总调度3000余人,近万平方米政策处理的征迁区域,只用正常速度的三分之一时间就完成基础工程。参与项目的党员干部,充分发挥“钉钉子”精神,面对大大小小的挑战,大家知难而上,逐一破解。
连续几个月来,东钱湖镇洋山村第一书记卢昌琴几乎每天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7点,有时候还会加班到深夜。在洋山村,两座溪上庭院正在施工中,搅拌水泥、运送石料、铺木板,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紧挨着一座溪上庭院的农家阿婆,坐在小板凳上守着烧水炉,义务给大汗淋漓的施工村民补给开水。
在西村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张红恩,带领村干部,拆除了2个河埠头,清理改造了村里的闲置地块、卫生死角。东村村和西村村之间风情街上,宾客盈门,生意火爆,给村民带进财源的同时,也留下一地垃圾。60名村民组建志愿服务队,每天分批活跃在环境整治一线,清扫卫生、搬运垃圾、拆除私搭乱建,村容村貌更加整洁。
人文精神,是“精特亮”打造中的精气神与强大引擎,鄞州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其中,呈现了“大义当先、开放在先、敢为争先、实干率先”的新时代鄞州精神。
韩岭老街游人如织(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场微改,让“精特亮”节点的东钱湖畔千年古村城杨,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默默无闻的偏远山村,一跃成为在长三角一带有影响力的网红村。民宿、直播中心、农家乐……处处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城杨村的一处农场,一群年轻人租了15亩地,搞起了生态农业,一些村民成为合伙人。这是“90后”创业者叶成龙和他的“益马当鲜”团队在助力“艺术振兴乡村”过程中开启创业、运营全体系模式探索的起点。
2020年10月,叶成龙投资120万元,建成村企融合形式的共享农场,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进行推广。“刚开始时,村庄环境很差,我前期执行中遇到很多困难,心里还想过要放弃。”直到今年五一小长假,“益马当鲜”平台引进1.8万人流量,这让叶成龙信心倍增。
“‘益马当鲜’团队邀请农科院专家,教我们种植技能,种出来的水果玉米品质非常好。原来一亩地收益只有5000元,现在达到三四万元。”村民李阿姨高兴地说。
今年国庆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鄞州区“艺术振兴乡村”首席策划官丛志强在城杨、俞塘、洋山等村子里转悠,实地了解在他率领的艺术家师生团队推动下,给这些“精特亮”节点村带来的效果。
他看见,高峰时段,通往这些村子的车辆排成数公里的“长龙”;城杨、俞塘的亭溪之间,洋山村后的大草坪上,挤满了嬉戏游玩的游客;有的村民成为旅游项目的工作人员,挣起了工资;有的在家门口摆摊,卖起了烤土豆、木莲冻、水枪等各種产品;有的开起了农家乐,顾客盈门,笑逐颜开。
让更多村民走上共富路,是“精特亮”工程的最终目标。“艺术振兴乡村”行动在鄞州红红火火推进,培育村民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盘活闲置公共空间资源和潜在的生态经济价值。东吴镇天童老街探索社会共治、艺术赋能、农旅融合等各种路径,塘溪镇的童夏家村发动村民、乡贤的力量打造“浙东哲学小村”……
在东吴镇天童老街上,当地村民自主经营的店铺已达30余家,业态从最初的麻糍、乌米饭、灰汁团、牛肉面等当地美食拓展到东窑陶艺馆、“松隐”非遗竹根雕生活馆、布与生活、海丝寻迹文化馆等文创和旅游产业。今年上半年,店铺总收入120万元,游客累计8万人次。
群众是鄞州“精特亮”工程的主角,在打造中,让群众感受到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历史文化的延续传承、家门口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把潜能特长挖掘出来,让每个人自己动手改造自己的家园,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