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晋统一的历史经验

2009-09-01 03:09袁延胜
中州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东吴统一

袁延胜

摘 要: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国家的分裂状态,使中国重新走向统一。西晋的统一,有不少历史经验,如注重内政,发展经济;未雨绸缪,为统一做好战前准备;审时度势,把握统一的时机;知己知彼,做好战争规划;战后安抚,稳定社会秩序等,都很值得后人借鉴。

关键词:西晋;统一;东吴

中图分类号:K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160—03

晋咸宁五年(279)冬到太康元年(280),西晋发动了统一全国的灭吴战争。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它结束了东汉末年国家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新统一。晋灭吴的战争,也是魏晋南北朝400年间唯一成功的一次统一战争。①

对于西晋统一的原因,有学者进行了探讨。如陈长琦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晋的统一,是中华文化大一统理念的胜利。②当然,文化的认同,民族的认同,是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但在分裂时期实现国家的统一,还需要采取一定的统一策略和措施。因此,本文从统一策略的角度,探讨一下西晋实现统一的历史经验。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注重内政,发展经济

从嘉平元年(249),司马懿发动政变,消灭曹爽集团,掌握军政大权以来,司马氏一直都很注重内政的稳定。相对于骄奢浮华的曹魏集团来讲,司马氏集团是比较务实的。《晋书》卷一《宣帝纪》载:“初,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帝(指司马懿)自辽东还,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至是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焉。”正始三年(242)三月,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正始四年,司马懿“以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晋书》卷二《景帝纪》载魏嘉平四年(252):“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晋书》卷二《文帝纪》载:“帝蠲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大悦。”咸熙二年(265),“诸禁网烦苛及法式不便于时者,帝皆奏除之。”《三国志》卷四八《吴书•三嗣主传》注引《襄阳记》载张悌之言曰:“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晋书》卷三《武帝纪》载司马炎宽惠仁厚,注意民生,关心百姓疾苦。继位之初,就“下令宽刑宥罪,抚众息役”;“复天下租赋及关市之税一年,逋债宿负皆勿收。除旧嫌,解禁锢,亡官失爵者悉复之。”泰始五年(269)春正月“申戒郡国计吏守相令长,务尽地利,禁游食商贩。”泰始六年秋七月丁酉,“复陇右五郡遇寇害者租赋,不能自存者禀贷之。”

泰始八年,六月,“丙申,诏复陇右四郡遇寇害者田租。”咸宁三年(277)三月,“乙未,帝将射雉,虑损麦苗而止。”

要想完成统一大业,就必须有充足的粮食作为保障。因此,晋武帝对农业问题极为重视。《晋书》卷廿六《食货志》载:“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厉精于稼墙。(泰始)四年正月丁亥,帝亲耕藉田……是岁,乃立常平仓,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五年正月癸巳,敕戒郡国计吏、诸郡国守相令长,务尽地利,禁游食商贩。其休假者令与父兄同其勤劳,豪势不得侵役寡弱,私相置名……(泰始)十年,光禄勋夏侯和上修新渠、富寿、游陂三渠,凡溉田千五百顷。”对于屯田,司马氏也是非常重视的。《晋书》卷廿六《食货志》载:司马懿当政时期,“皆如艾计施行。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沘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邓艾在淮河屯田的举措,惠及西晋时期,这为后来的灭吴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早定大计,为统一做好战前准備

灭吴的计划,早在263年司马昭灭蜀时,就提出来了。《晋书》卷二《文帝纪》载:“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就积极筹划灭吴的准备工作。泰始五年,晋武帝把征东大将军卫瓘调往青州,宗室司马伷调往徐州,掌管青州、徐州的军事,加强东方的军事。同时,晋武帝特地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筹措伐吴事宜。羊祜到荆州后,怀柔吴人、发展生产、训练士卒、加强防御,积极为将来的伐吴战争作准备。羊祜在荆州的军事实践中,对伐吴的策略有了新认识,他认为伐吴最好的办法是从长江上游的巴蜀出兵,顺江而下,一举灭吴。因此,他推荐王濬留任益州,负责打造战船,为伐吴作准备。王濬在益州秘密修建战船时间长达七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当晋咸宁五年冬,西晋发动灭吴战争时,王濬便带领这支水军,出了三峡,势如破竹,泛舟东下,所至皆平,直趋建业,径造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孙皓降。

晋灭吴战争之所以很快取得胜利,是与西晋长期的战争准备分不开的。从泰始五年,晋武帝与羊祜密谋伐吴开始,到太康元年(280)取得战争的胜利,西晋潜心准备了11年的时间。晋武帝“明达善谋,能断大事”,他派羊祜到荆州,为伐吴做前期准备工作。羊祜死后,又派杜预接管荆州事务。同时,又命益州的王濬修建战船,训练水军。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的准备,后来的灭吴战争就不会进展的那么顺利。由此可见,对于重大战略问题,早做决策、早做准备,是多么的关键和重要。

三、审时度势,把握好统一的时机

灭吴的基本方针确定后,何时发动灭吴的战争,就成了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西晋君臣对于灭吴时机是否成熟的问题,意见不一。反对者认为不宜伐吴,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东吴的情况;主张伐吴的羊祜、杜预等人,则非常了解吴国的虚实,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与社会安定的晋国相比,当时的吴国政治黑暗、百姓离心。《三国志》卷四八《吴书•三嗣主传》载:“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后宫数千,而采择无已。又激水入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岑昬险谀贵幸,致位九列,好兴功役,众所患苦。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盖积恶已极,不复堪命故也。”同传载陈寿之语曰:“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对于吴国政治的黑暗与国力的空虚,羊祜、张华、王濬等人是很清楚的,他们认为此时的伐吴时机已经成熟。《晋书》卷三四《羊祜传》载咸宁二年羊祜在给晋武帝的《平吴疏》中说:“孙皓孙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名臣重将不复自信,是以孙秀之徒皆畏逼而至。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晋书》卷三四《杜预传》亦载张华之语曰:“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晋书》卷四二《王濬传》亦载王濬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在对东吴形势正确判断的基础上,羊祜、杜预、张华、王濬等大臣才力劝晋武帝,要他下定决心,排除干扰,立即伐吴,完成统一。从后来的灭吴战争进程可以看出,羊祜、杜预、张华、王濬等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作出灭吴的决策也是及时的正确的。

四、知己知彼,做好战争规划

要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必须制定一个详细的作战规划,而前提是知己知彼。当时晋国的国力,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都远远强于孙吴。因此,在战争开始时,就要发挥自己兵力上的优势,多路出兵,分散敌人的兵力,然后趁敌人慌乱之际,趁虚而入,一举灭敌。关于这场战争的作战规划,羊祜在咸宁二年的《平吴疏》就已经提出来了:“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平南、豫州,直指夏口(今湖北武汉),徐、扬、青、兖并向秣陵(今江苏南京),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吴缘江为国,无有内外,东西数千里,以藩篱自持,所敌者大,无有宁息。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名臣重将不复自信,是以孙秀之徒皆畏逼而至。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盾不如中国,惟有水战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固,还保城池,则去长入短。而官军悬进,人有致节之志,吴人战于其内,有凭城之心。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③羊祜在《平吴疏》中指出,灭吴战争要多路进兵、水陆俱下,即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同时发起进攻。在多路進军的同时,还要用旗鼓来迷惑敌人,用各种方法造成敌人的错觉。面对数路大军和疑敌之计,吴军必然兵力分散,到处告急。在吴军慌乱之时,我们部署在益州和荆州的奇兵则乘虚而入。吴国内有孙皓的残暴统治,外有强兵临境,这样吴国人心思乱,绝不会出现奋力死战的局面。吴军长于水战,短于陆战。一旦晋军占据长江,吴军只能退保城池,必败无疑。这样,整个灭吴的战争不用多长时间,就会取得胜利。羊祜的《平吴疏》是一份科学的消灭吴国统一天下的战略规划。其中的作战规划,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咸宁五年十一月,晋朝六路出兵,大举伐吴,其水陆俱下的作战计划,基本上是按照羊祜《平吴疏》的战争设计实施的。结果短短四个月,吴主孙皓就投降,统一战争取得了胜利。

五、战后安抚,稳定社会秩序

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只是走完了统一大业的第一步。要巩固统一的成果,还必需做好战后的安抚工作,稳定社会秩序。西晋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

首先,稳定东吴地区的官僚队伍。《晋书》卷三《武帝纪》载灭吴后:“其牧守已下皆因吴所置,除其苛政,示之简易,吴人大悦。”太康元年(280)“五月辛亥,封孙皓为归命侯,拜其太子为中郎,诸子为郎中。吴之旧望,随才擢叙。孙氏大将战亡之家徙于寿阳,将吏渡江复十年,百姓及百工复二十年”。

其次,真诚对待吴国地区的士人和百姓。《晋书》卷四二《王浑传》载灭吴后王浑:“转征东大将军,复镇寿阳。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晋书》卷五二《华谭传》载华谭之言曰:“吴阻长江,旧俗轻悍。所安之计,当先筹其人士,使云翔阊阖,进其贤才,待以异礼;明选牧伯,致以威风;轻其赋敛,将顺咸悦,可以永保无穷,长为人臣者也。”

最后,严明纪律,安抚新附之人。《晋书》卷四二《王濬传》载平吴后,王濬:“切敕所领,秋毫不犯。诸有市易,皆有伍任证左,明从券契,有违犯者,凡斩十三人,皆吴人所知也。”《晋书》卷四三《王戎传》载平吴后:“戎渡江,绥慰新附,宣扬威惠。”

正是较好地处理了灭吴后的善后工作,使得东吴亡国后,东吴之地局势比较稳定,没有出现什么动荡,吴人认同了西晋的统治。从这一点说,西晋灭吴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注释

①黎虎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4页。

②陈长琦:《西晋的统一:中华文化大一统理念的胜利》,《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③《晋书》卷三四《羊祜传》,中华书局,1974年。

责任编辑:何 参

猜你喜欢
东吴统一
东吴·名家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浅论“太伯奔吴”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东吴为何没有五虎将
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未来面临的挑战:语言学与中国——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UC统一通信在高速公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