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界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相关研究述评

2021-12-22 09:38殷丰收满文鹏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精准机制旅游

殷丰收,满文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a. 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b.社会学院,北京 102488)

2013 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旅游扶贫成为国家精准扶贫计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各有关部门制定了系列支持政策,推动旅游扶贫为脱贫攻坚贡献了新的动能。由于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可观,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通过旅游扶贫走上致富道路。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乡村实现脱贫攻坚后又一重大战略任务。而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中,旅游扶贫作为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继续大力推进旅游扶贫符合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学术界开始提出“旅游扶贫”概念,并开展了大量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纵观已有研究成果,为更加准确了解和把握关于旅游扶贫相关研究情况,本文将充分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 对有关“旅游扶贫”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研判,总结已有研究,并对未来研究作简要展望,以期对未来研究有所借鉴。

一、乡村旅游扶贫研究的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大部分关键文献往往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1],因而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作为文献检索的范围。以“旅游扶贫”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检索,选取2000-2021 年发表论文,并对书评、会议报告等进行剔除,获得有效论文759 篇。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 对获取的研究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从整体上对“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解和把握。具体方式为统计研究高频关键词、构建关键词共现图谱和研究主题演进趋势时区视图。

(三)结果与分析

“旅游扶贫”高频关键词(表1)可以反映出当前研究的聚焦角度,表现当前“旅游扶贫”研究的广度。

表1 旅游扶贫研究高频关键词前20 位

有关文献聚焦的区域主要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具有进行旅游扶贫实现脱贫致富的可行性。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发现,当前旅游扶贫主要开展形式为乡村旅游,采取精准扶贫的渠道,对现实层面的各个方面研究均有所涉及。

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旅游扶贫”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时区视图可视化分析,从时间演进上梳理“旅游扶贫”相关研究的思维线索,展现“旅游扶贫”研究“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脉络。旅游精准扶贫及成效评估和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二、旅游扶贫绩效与效率评价

对于旅游扶贫绩效的评价大多数学者从微观层面入手,研究方法丰富,主要包括熵值法与加权评分法相结合[2]、熵权法[3]、问卷调查法[4]、德尔菲法[5]、层次分析法[6]、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7]、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8]、双重差分模型[9]等,对选取的案例地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也有学者将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来进行绩效评价,如陈超群等(2019)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指标体系,通过改进的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利用加权平均综合标准模型进行绩效评价[10]。同时,在绩效评价基础上一些学者对旅游扶贫绩效时间或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11]。

对乡村旅游扶贫效率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利用特定贫困区域的数据并通过相关模型进行效率测度。如侯玉霞等(2020)运用DEA 模型对南岭走廊民族地区11 个市自2014 年精准扶贫以来的旅游扶贫效率进行测算,并通过Malmquist 指数和Arc GIS软件探析其时空分异规律[12]。梁兴群等(2020)采用Super—SBM 模型和ML 指数分解,构建旅游扶贫效率评价模型对大别山区28 个重点县的扶贫效率进行实证分析[13]。张大鹏等(2020)利用民族特困地区2011-2017 年的县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测度旅游减贫效率,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14]。

三、旅游扶贫机制研究

旅游扶贫相关机制的构建是实现脱贫的有力保障,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思考。王瑜等(2020)认为应构建外部扶贫与内部脱贫互动机制和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以实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有机衔接。张琼(2019)对乡村旅游目的地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的构建进行研究[15]。徐虹等(2019)认为乡村旅游在政府引导下形成了包括公平参与机制、引导服务机制、领导执行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在内的村民自治共享的包容性脱贫致富机制[16]。胡春丽(2018)对乡村旅游扶贫的驱动机制进行深入阐释[17]。冯伟林等(2017)认为对旅游扶贫中的精准帮扶机制、收益分配机制、赋权机制、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保护机制开展研究[18]。李佳等(2017)构建了包含启动激励、目标导向、参与共享、监测评估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体系[19]。

四、旅游扶贫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及对农户相关研究

现有对旅游扶贫与贫困减缓关系的探讨大多通过实证的方法,基于相关数据,以某一区域为例,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方法选择以及数据来源上。黎洁等(2020)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利用陕西4 市22 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农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乡村旅游对贫困山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20]。冯斐等(2020)利用甘肃省平凉市2011—2017 年相关数据,基于DEA-BCC 模型和面板Tobit 方法,验证旅游扶贫要素投入对当地贫困减缓的影响[21]。何静等(2019)基于Tapio 脱钩模型,以西南地区136 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例,对旅游发展分别与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不同维度贫困间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22]。余利红(2019)采用匹配倍差法科学评估乡村旅游扶贫的增收效应[23]。黄渊基等(2018)基于民族八省区2001-2016 年的相关数据, 运用Panel Data 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居民减贫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24]。

同时,有关学者围绕农户与旅游扶贫开展相关研究。黄志刚等(2021)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测算乡村旅游征地对失地农户福祉的净效应[25]。吕华鲜(2021)运用综合赋权法研究壮族贫苦户旅游脱贫的参与障碍和对策[26]。李佳等(2020)选取云贵的民族村落,在DFID 可持续生计框架下构建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旅游精准扶贫对农户生计的影响[27]。张春友等(2019)运用适应性评价模型对农户的适应性综合值进行计算并评价[28]。李光明等(2019)以新疆农牧区贫困户为研究对象,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和双槛模型,研究影响贫困户参与行为的因素[29]。黎洁等(2019)采用DSM 双重选择模型分析农户参与旅游扶贫对其家庭在农林业劳动和外出务工时间上的影响[30]。

五、旅游扶贫的问题和对策

尽管乡村旅游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取得诸多成效,前景广阔,但是仍然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有关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参与观察等方法对乡村旅游扶贫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行研究,并积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针对性建议。

一是对不同主体存在问题的剖析。贫困人口内生乏力[31],贫困农户素质较低[32],参与意识不高[33],参与意愿不强[34]。市场开发不成熟,抗风险能力较差[33],同时市场的支持力度也不够[35],市场前景难以预测[36]。政府提供的相关配套政策衔接不强,导致旅游扶贫项目盲目开发[37]。二是对相关机制的探究。社会剥夺增加脱贫难度,保障机制不健全[31],贫困户主体性缺失,乡村旅游产业中项目受益机制面临瓶颈[38],利益回馈渠道不畅通[32],乡村旅游产业联动机制也不完善[39]。三是对各要素环节的思考。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渠道单一,产业链较短[31]。部门管理不到位,政策措施落地不易,宣传不充分[33]。产品有效供给和核心竞争力不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有待改进[39]。劳动力缺失、人口参与度不高,获益程度较低、旅游模式单一[35]。人才资源缺乏,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出现“空心化”现象,难以有效落实精准扶贫政策[34]。乡村旅游产业特色不特、精准不精[32]。而针对旅游扶贫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有关学者对症下药,主张以积极正向的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在发现问题后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如融资渠道单一就要创新融资渠道,机制不健全就要完善相关机制等,针对所概括的三大问题采取精准化策略予以解决。

六、旅游扶贫模式与路径研究

惠新华(2020)认为当前存在着分别以特色动植物、自然生态资源、当地特色文化、土特、非遗产品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40]。童洪志(2019)基于扶贫模式的有关理论,创新构建了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扶贫模式—“政校企村”四方主体联动扶贫模式[41]。崔丹等(2019)提炼出3 大类7 小类旅游精准扶贫的战略模式,分别为自上而下的政府扶持型、政府引导型、政府主导创新型和自下而上的社区开发型、全民参与型以及上下合作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企业+农户+合作社”型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42]。银马华等(2018)依据各区域类型特征提出战略联合模式、政企合作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和区域联动模式四种旅游扶贫模式[43]。徐宁(2017)指出边境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有民宿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和边境贸易旅游的开发模式[44]。

王克岭等(2021)基于旅游市场服务主体的视角,提出了旅游产品/服务供应商的本土化、旅游产品/服务提供商的本土化、旅游产品/服务供应商向提供商转型三种路径引导策略[45]。胡晶晶(2020)认为通过高效对接乡村旅游升级与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融合相关产业、构建公平合理的项目受益机制、建设项目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等对策,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升级路径[46]。陈瑾(2019)从构建多主体扶贫机制、完善可持续脱贫机制、实施品牌行动计划、创新业态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47]。

七、旅游扶贫与其它方面的相关研究

秦趣等(2020)以贵州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2003—2017 年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48]。叶茂等(2020)基于协同学视角梳理旅游发展与交通的耦合机理,构建湘西地区交通与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该区域交通与旅游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和效应[49]。杨霞(2019)通过贵州乌蒙山片区的案例探讨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50]。

有关学者在乡村旅游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背景转变下开展研究。邓小海等(2020)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认为应转换乡村旅游发展动能、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以形成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联,推动乡村旅游从带动脱贫转向助推乡村振兴[51]。何琼峰等(2019)基于已有的文献述评以及自身的调研认知和相关思考,探讨旅游精准扶贫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主要作用、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具体的推进途径[52]。

八、对乡村旅游扶贫研究的评析与展望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可以得到结论:一是对旅游扶贫绩效和效率的评价大多运用定量的方法,尤其是在对旅游扶贫效率评价时多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建立相关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兼有定性的评价体系。二是对旅游扶贫机制的研究当前呈现分散的态势,对参与机制、利益机制、监督评估机制、驱动机制等都有所研究,但是仍然不够深入和不具备系统性,针对性过强,无法充分体现机制的长效性。三是对旅游扶贫与贫困减缓之间关系的探究,当前多是采用建构模型的定量的方法来进行实证检验,但是存在缺乏充足的理论进行论证的问题。同时,将农户置于旅游扶贫下进行相关研究,相关主题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多从宏观层面入手,采用实证的方法,缺乏对农户个体的关注,相关的质性的研究较少。四是对旅游扶贫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当前研究发现的问题可以从不同主体、相关机制和各要素环节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然而当前提出的问题多是通过直接观察得到,缺乏深度和广度,同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没有更深层次的分析,提出的对策也多是流于表面,针对性较强但指导性较差。五是对旅游扶贫模式与路径的研究,当前研究多以特定区域为例归纳旅游扶贫模式,缺乏理论研究和新模式提出,应对如何优化或创新旅游扶贫模式进行更多思考。在路径研究上,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存在着与机制相混淆的情况,微观层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基于上述评析和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未来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一是进一步关注文旅产业融合,充分发掘其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价值。以文化作为旅游的内核可以凸显旅游产品特色,提升其吸引力和自身的竞争力,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当前对文旅产业融合研究的关注度较低,无论是对文旅产业融合模式探讨还是路径的探究都不够深入,从微观层面对具体案例如民族村寨、革命老区、历史古地等的剖析较少,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意义,文旅产业融合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旅游+”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相契合,有关领域学者仍然大有可为。

二是加强理论性研究,注重社会学视角下对旅游扶贫的研究。“旅游既是对社会的反映,又同时深深影响着社会的进程”,而基于社会学视角早已开展了大量有关扶贫的研究。因而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可以对旅游扶贫的本质进行研究,对旅游扶贫中相关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对旅游扶贫中相关关系进行理论性探讨,充分开展理论性研究,并结合实践,做出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学议题。

三是开展对乡村旅游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背景转变下发展的全方位探究。当前正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助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阶段,有关研究仍然停留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对旅游扶贫的探讨,在深度和广度上仍需要深入,应加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相关研究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建言献策。

猜你喜欢
精准机制旅游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旅游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