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东,杨元素,吴 锐,孙静静,徐杨妮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药品科,江苏 南京 210000)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胸部及附近部位的不适,属劳累型心绞痛,病程一般>1个月,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典型心绞痛类型。《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1]和《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破坏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数较以往呈逐年升高趋势。我国8 129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临床横断面调查结果指出,冠心病的中医证候多属本虚标实、虚实杂夹的复合型证型,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血瘀和痰瘀互结最为多见[3]。中医学中,冠心病常被归于“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病延日久,导致气阴两亏,气阴两虚证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证型之一[4]。本研究基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军卫一号”海泰(HIS)信息系统中查询的数据和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的药品说明书中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明确对症,结合我院临床医师针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实际用药情况,比较使用较多的上述两种中药注射剂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的治疗成本,并通过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评价二者的经济性,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
通过我院海泰(HIS)信息系统,筛选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4例。纳入标准:符合《内科学》(第5版)[5]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和2015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中的相关标准;年龄≤70岁;经冠脉造影或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诊断;心电图显示心肌有缺血性改变及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经中西医结合科诊断属于气阴两虚证,主证为胸痛和胸闷,次证包括唇色紫黯、胸胁胀满和心悸,符合主证中1项和次证中2项即可诊断。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力衰竭者;严重基础疾病者;过敏性体质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史、伴有肝肾功能不全者;血液或免疫系统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临床相关资料不全者。本研究详细的方案文档报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批并通过,研究对象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组(A组)47例,丹红注射液组(B组)4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入选患者均口服稳定型心绞痛和其他合并症状的基础治疗药物,并计入用药成本。研究用药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0.1 g×30片;单价:0.43元/片)口服给药,1次0.1 g,1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规格:40 mg×24片;单价:1.76元/片)口服给药,1次40 mg,1日1次;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规格:25 mg×20片;单价:0.34元/片)口服给药,1次25 mg,1日2次,心率<55次/min时禁用;盐酸曲美他嗪片(规格:20 mg×30片;单价:0.78元/片)口服给药,1次20 mg,1日3次;瑞舒伐他汀钙片[规格:5 mg(按C22H28FN3O6S计)×14片;单价:3.25元/片]口服给药,1次10 mg,1日1次,睡前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规格:25 mg(按C16H16ClNO2S计)×20片;单价:3.26元/片]口服给药,1次75 mg,1日1次。同时,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合并症状的相应药物控制治疗:出现胸痛反复发作,疼痛难忍时,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或者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改为1次40 mg,1日2次,第2次给药与上次给药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6 h。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者静脉滴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规格:5 ml/支;单价:104.00元/支),1次10 ml,用0.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1日1次;B组患者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规格:20 ml/支;单价:74.33元/支),1次40 ml,用0.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1日1次。两组患者的用药周期均为14 d。
显效: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减少>80%,或心绞痛疼痛分级转为Ⅱ级及以上,静息时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有效: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减少50%~80%,或心绞痛疼痛分级转为Ⅰ级,心电图ST段回升≥0.5 mm,或T波变浅50%左右,逐步变浅或恢复直立;无效: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减少<50%,或静息心电图无改变[7]。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研究中的间接成本和隐形成本一般难以精确统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故本研究只计算直接成本(平均药物成本、平均检查及治疗成本和平均住院成本)。
药物经济学中所研究的参数通常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偶然性,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必须用假设参数变化对现有的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本研究中,假设平均药物成本减少35%、平均检查及治疗成本增加25%、平均住院成本增加10%,进行敏感度分析。
A、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7%、95.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9,P=0.615>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中A组有7例不良反应,B组有5例不良反应。12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均未进行特殊处置,没有产生其他附加费用,停药后各种不良反应消失。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757>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由表2—3可知,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总成本低者,经济性高。A组患者使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4.00元/支,1日1次,1次2支,给药14 d,总金额=104.00×2×1×14=2 912.00元;B组患者使用丹红注射液,74.33元/支,1日1次,1次2支,给药14 d,总金额=74.33×2×1×14=2 081.24元。基础治疗药物总金额=(0.43×1+1.76×1+0.34×2+0.78×3+3.25×2+3.26×3)×14=300.86元,两组患者基础治疗药物总金额相同。A组患者合并疾病治疗药物金额为213.55元;B组患者合并疾病治疗药物金额为191.73元。因此,A组患者平均药物成本=2 912.00+300.86+213.55=3 426.41元;B组患者平均药物成本=2 081.24+300.86+191.73=2 573.83元。检查及治疗成本包括心电图检查、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以及诊查费用等,A组为1 157.97元,B组为1 074.57元;住院成本包括护理费用、床位费用等,A组为873.59元,B组为913.73元。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本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本比较(元)
两组患者治疗成本的敏感度分析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成本的敏感度分析结果(元)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损伤甚至坏死等症状[8]。因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十分重要。中成药的治疗特点是多成分、多靶点并且安全性较高。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中西药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本研究中,患者使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基础治疗药物联合中药注射剂治疗,对病情改善、促进恢复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大株红景天的药用活性成分主要为红景天素和红景天苷,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主要应用于心血瘀阻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现代研究结果发现,氧自由基与心肌损伤有着密切的联系,心肌细胞内自由基过多或者代谢清除缓慢,会导致细胞生物膜脂质成分过氧化,蛋白质和核酸变性,造成细胞膜的破坏,而生物实验中,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和丙二醛、一氧化氮含量常作为间接反应细胞承受自由基损伤程度的指标[10]。孙晓萍等[11]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株红景天能够有效抑制心肌细胞缺氧缺糖/复氧复糖损伤造成的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降低和丙二醛、一氧化氮含量升高,证明大株红景天通过抗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提高细胞存活率。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在临床上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机体耗氧量,增加大动脉、大静脉血氧压差,提高人体缺氧耐受力的作用;同时,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能够改善心肌血管微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从多方面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丹参和红花的提取物,能降低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和红细胞聚集指数[12]。丹红注射液可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水平[13];其可改善心肌血液流变性,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耐受性[14]。丹红注射液在临床上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作用,主要用于瘀血闭阻所致胸痛和胸闷。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丹红注射液长期给药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机体微循环,提高组织供血率,对冠心病心绞痛等供血不足疾病疗效显著[15]。
随着新医改政策在全国落实推行,药物经济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帮助医师、患者在最大程度上理解新政策,享受新医改政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药物经济学从社会全局出发,对药物治疗成本和治疗结果进行综合权衡比较,确定最优治疗方案,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从而使所有参与者得到最大的获益。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联合基础化学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方案已在我院临床广泛使用。本研究从两种中药注射剂的各项治疗成本出发,评价两组方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经济学效果。通过最小成本分析发现,在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时,丹红注射液的平均治疗成本低于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患者的经济负担较低,敏感度分析结果与上述情况一致,证明本研究结论可靠。由于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较少,受相关条件限制,各种间接和隐形因素无法控制,因此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