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的扎染文化

2021-12-21 04:32杨涛
炎黄地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扎染大理技艺

杨涛

扎染,又称为绞缬,是一种通过对布料进行捆扎、针缝等形式的染色方法,它是中华传统手工艺之一。大理周城又被称为云南扎染之乡,整个周城人口在一万人左右,其中白族人口占九成以上,由于耕地不足的原因,周城的经济结构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要来源,其中扎染产业占了大头,其余以旅游业为主。周城以制作扎染而闻名,当地随处可见家庭式的扎染工坊,捆扎、染制、晾晒等工序都在当地居民的自家庭院内进行,固也有俗语道周城村 “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周城扎染文化发展背景

从历史上看周城的扎染主要经历了个体制作——集体制作——个体制作三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家庭个体制作,主要满足于自己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如服饰、布料、物物交换等;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集体制作阶段,这个阶段由于当地居民为寻求经济发展,在生产小组与村民个体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村办企业周城民族扎染厂,通过内销与出口的方式为周城村民创收,这一阶段是周城扎染从“个体”到“集体”的第一次大转变,此后,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和化学染料的成熟、多媒体时代销售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扎染失去了竞争力,最终在2004年以周城民族扎染厂倒闭而宣告集体制作时代的终结。由于之前周城民族扎染厂的存在,扎染“扎”和“染”的技术在村民中已大量普及,扎染的技术与图案板式在村民间大量复制和流传,加上大理的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迅速发展,村民开始自己制作扎染向游客出售,游客的大量涌入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扎染新形式的探索,当地居民开始一系列的新尝试,他们不再只用传统的蓝白色进行染制,开始尝试制作彩色染制,扎染的图案板式也开始与时尚元素接轨,而非只制作传统图案板式,再到扎染的媒介更是五花八门,帽子、围巾、成套的成衣等,与外界的接触为周城扎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这一时期很多村民通过扎染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而其中段树坤、段银开夫妇更是通过扎染赚到的钱开办了自己的民办扎染博物馆,他们与旅行社合作通过体验式的扎染项目吸引游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扎染文化的传播也起到积极作用。

周城扎染文化的发展现状

从地理环境上看,周城位于大理和丽江的国道旁,周边更是有蝴蝶泉、喜洲古镇与大理古城等国家级景区,加之丽江与大理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也为周城的扎染文化带来了不小的流量。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文化需求、审美需求的消费占比逐步提高,这也使得扎染不再是作为实用的布料、衣物出现于生活中,还成为工艺品、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当地村民也通过开办扎染博物馆,创办扎染教学工坊等方式与旅行社合作,吸引游客了解扎染文化和参与到扎染制作中。相较于以往单纯售卖扎染产品更有吸引力,有效提高了扎染文化的价值,同时还将扎染这一文化遗产加以弘扬,促进周城扎染文化的发展与周城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扎染为中心的多种经营模式的特色旅游经济。

2008年以来,有村民自发开办的璞真扎染博物馆,用于宣传、展示大理传统白族扎染的历史,且这个博物馆集静态、活态传承于一体。以“传承扎染技艺,延续民族文脉”为主题,以“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珍品展示”“民族团结一家亲”“琳琅满目”“活态演绎”等为篇章陈列布展,介绍了扎染的历史源流以及段氏家族在传承中的贡献与实践。这种博物馆式的展览与工坊式制作相结合的展示不仅吸引游客参与其中,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扎染文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周城扎染相应的政策及经济上的扶持,并且邀请学者展开研讨会对其进行研究。例如制定大理周城扎染保护和振兴计划;召开大理白族扎染研讨会;2006年,将周城扎染列申报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辅助张仕绅、段银开等大师申报国家级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等等。在政府经济、政策的帮扶下,周城扎染已经成为大理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周城扎染又为大理经济增长稳步创收,二者相互成就。

同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扎染技艺的传承在早些年间依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由上一代技艺持有者传入下一代,但是到现代,教育的普及与时代的发展,即使很多的上一代技艺持有者有意愿将技艺传于下一代,也很少有下一代年轻人愿意主动学习,有的家庭甚至本就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走这条道路,这也是许多当代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问题。

手艺人老龄化 年轻传承人不足

据调查,整个周城的扎染艺人大多在40到70岁之间,手艺人老龄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周城扎染文化传承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很多扎染手艺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后代继续从事这项事业,或者年轻一代对扎染的兴趣普遍偏低,这是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笔者认为可借鉴其他地方政府的一些鼓励在政策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相应的优惠,同时在地方学校可加设扎染制作的课程,让当地居民的下一代对扎染喜爱。为保护扎染技艺的传承,当地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了扎染工艺的有关课程,虽然只是一些粗浅的扎染知识,但是也已将扎染文化的普及在当地人心中扎下了种子。在云南高校,扎染文化的非遗传承人走入大学课堂,开设扎染课程,传授扎染技艺,普遍受到各大高校的良好反馈。但总体来说,年轻传承人还只是占到扎染制作者的很少一部分。

产品形象设计不足,附加值低

周城的璞真扎染厂已经是周城数一数二的扎染厂,但还是非常缺乏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当地业主与政府对建立品牌形象的意识还较为薄弱。在对周城扎染产品调查中发现,周城扎染产品存在很高的趋同性,80%以上的产品都是服装,桌布,窗帘等产品,只有少数商家存在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订制相关物品的情况,创建自己的品牌,制作独特产品的概念虽然存在于少数手工艺者的潜意识中,但都没有一个完整产品形象塑造。部分店家虽然意识到趋同的商品竞争力不足,但似乎并没考虑到工艺品品牌的附加值空间,也就没有相应的品牌、产品包装。

纯手工劳动在多媒体销售平台中的劣势

网络销售、电商平台以及流媒体售卖平台也出现过扎染的影子,但是扎染工艺本身要求手工制作,在產量上存在天然劣势导致批量销售的可行性不高,只能走定制的路导致扎染无法为其制作者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同类商品复制性较强的多媒体平台上,也不乏很多板式被抄袭然后工厂批量生产等恶性竞争,如何提高扎染产品的品牌辨识度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信息化时代,合理利用流媒体、电商平台不仅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提高大众对扎染文化的兴趣与支持,弘扬与保护扎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购买,是最好的保护。分享,是最好的传播。”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扎染大理技艺
大理:梦游理想国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大理好风吹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VALENTINO TIE & DYE 扎染系列限定展览登陆北京 SKP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