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火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明中,贴春联文化起源早、传播广,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和固定性等特色,是一种大众文化。文化馆作为社教职能部门,应努力帮助当地的人民群众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春联的由来与历史,并在地方传统文化中增添贴春联、贴“福”字等传统风俗习惯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鉴于国家对地方风俗文化的推广与重视,文化馆工作人员需要对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从而掌握人民群众对贴春联传统风俗习惯的接受程度。在地域文化学习中,基层文化馆既需要引导人民群众对传统风俗文化的了解,又需要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贴春联、贴“福”字等风俗习惯有足够的重视。
贴春联习俗融入到大众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渗透到整个民族的行为表现之中。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诉求,这为贴春联传统风俗习惯融入到地方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每逢春节,我国的老百姓都要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以示庆贺。春联,起源于“桃符”。在古代,人们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中记载:“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庆,佳节号长春”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现在贴春联传统风俗习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春节期间,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贴着红艳艳的春联,特别喜庆。一些企业、商户会通过贴春联寄托事业生意兴隆;普通民众,会通过贴春联寄托对美满幸福的期望;国家机关单位,在大门口贴上春联祝福国泰民安……
贴春联的风俗习惯,不同地方也有所不同。在闽南一带,每年的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也有张贴“福”字的习惯。春节贴“福”字有三种意义:一是“顺”,新年贴“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一顺百顺,诸事如意。二是“保佑”,贴上“福”字,能求得保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三是“创造幸福”,贴上“福”字,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创造幸福家庭。
基层文化馆在传统文化的普及过程中,可在社区、企事业单位或农村组织一些和贴春联相关的活动。例如:在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义写春联、送春联活动;举办普及春联常识讲座;组织书法爱好者开展写春联、写“福”字比赛……
贴春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一习俗的传承,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人民群众对幸福、安康、和顺的美好生活的寄托。在当今社会,贴春联传统习俗习惯,在大众基本生活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影响。
贴春联习俗融入地方文化的路径
在地方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方式。文化馆工作人员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多和少,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大众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因此,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地域文化教材资源,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社会大众的眼界,充分实现社会大众对文化的理解与需求。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文化馆工作人员可以合理渗透贴春联、写“福”字的传统风俗习惯,既为社会大众讲解文化,又可以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例如:在闽南当地,贴春联是有讲究的,主要表现为:左、右联勿贴错。在张贴春联时,往往有人会把上下联贴错位置,正确的贴法应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贴春联的时间要知晓。闽南人贴春联的时间多是选在除夕日的上午。春联字数应是单数,一般字数以五个字或七个字为宜。“福”字不可随意贴。闽南人喜欢贴“福”字,祈愿来年福气多多。闽南人也有倒贴“福”字的风俗,寓意“福”到了。但贴“福”字是有讲究的。老百姓家的正大门可贴“福”,但得正着贴;若倒贴了,那家里的福就被“倒光光”了。家里的单扇门、窗户的横梁上也可正贴“福”。诸如米缸、水缸、酒坛之类的,则可倒贴“福”字,寓意把缸里的福倒出来。又比如,如果哪户人家有丧事的,当年不能贴春联。再如,有的人喜欢在家里单贴“春”字,在闽南,则不提倡。
南靖土楼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旅游景点。
南靖土楼管委会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9年起就在云水谣景区和塔下村分别设立演艺中心,每个演艺中心每天有六场演出,节假日则根据游客情况适当增加演出场次。主要的演出节目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戏、田螺坑客家山歌、提线木偶以及极具土楼民俗风情的舞蹈《土楼风情》《神话土楼》土楼快板、葫芦丝、土楼娶亲、茶艺表演等。到土楼的游客均可免费欣赏到这些民俗表演。随着南靖土楼旅游业的日趋红火,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节目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南靖县是“世遗土楼”之地,如何在土楼这一主体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以期不断增强土楼的魅力与影响力,这是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工作者所应反思的。笔者认为有两件事可以作为。第一,改编那些极具土楼民俗的非遗节目,如《土楼娶亲》,融入土楼人家贴春联、贴“福”字的情景,增添喜庆气氛,提升节目的可赏性。第二,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土楼”宣传、培训活动,特别是写“福”字、贴春联传统文化相关的书法艺术的普及。南靖县的土楼有上千座,多数都有原住民生活在其中,人间烟火味浓。对土楼人家书法艺术的培训,可大大增强其书写春联的能力,提升其与世界交流的文化素养。当土楼家家户户贴上了充满古意的春联,当土楼人家言语间不时流露着唐诗宋词,情、景、物、人浸润传统文化的土楼还会不吸引人吗?
基层文化馆要借助自媒体时代的优势,多渠道、多方式渗透贴春联传统风俗习惯,致力提升社会大众对文化重要性的理解与思考,帮助社会大众全面了解地方文化,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建设与繁荣。例如,结合重要传统文化节日,广泛开展“书法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范围涵盖中、小学和老年大学,适时渗透写“福”字、贴春联传统文化。再如,基层文化馆可以和教育局、社科联等单位联合开发地方文化教材,选编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学辅导读物,广为传播,利益大众。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并渗透到整个民族的行为意识,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是连接文化和人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学校可通过布置“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展示厅”等,将春联文化、福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营造文化氛围,净化校园环境,逐渐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真正实现文以化人。
因此,基层文化馆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大众对贴春联传统风俗习惯的接受程度,通过对地域文化教材资源的分析与探讨,通过运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地域文化实践,通过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通过营造地方特色文化的氛围,通过在地域文化教学中的具体渗透,才能实实在在地传承并创新贴春联传统风俗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