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利萍
摘 要 新课改提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深度学习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感悟、领会的方式来理解和建构文章,实现学生对文章的深度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批判理解,开展整合建构,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分析知识,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本文以《故都的秋》为例探究如何在深度学习中绽放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绽放个性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形成客观性理解,在对知识的整合过程中进行迁移应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中会获得丰富的知识,通过深度加工的方式来主动探究,梳理文章架构,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形成清楚的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元联合,具体体验以及积极反思的方式来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加工以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会把握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深度理解和认识,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一、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学生在深度学习之前需要对作者的相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进行探究,了解了作者的先关信息会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实现学生对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把握。《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他的语言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中的苦闷心情。通过他淡雅的语言,展示出了很多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因为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连年战乱的时代,在生活上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他的人生充满了愁苦和哀痛,写作中通过简练语言描绘出了内心的情感,表达了个人的人生的感受。学生在阅读中会感受到他内心中的“悲凉”之情,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带着他的人生态度开启阅读之旅。
二、初步阅读感知,言为心声
1.观秋色,视觉盛宴
初步阅读是学生理解语言知识,感受文章情感的第一步。学生在阅读中会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写作内容,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对文本的探究中,学生会看到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构成了秋天的形态,也会看到秋天的色彩。秋天的色彩有蓝绿色的青天、蓝色的云朵、黄色的秋草以及暗灰色的树影等。这些都是冷色,通过蓝色表达了宁静、深远的感觉。通过白色表达了素雅、纯净,他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天基调,给人一种清凉疏朗的感觉。这种色彩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在色彩中透露着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冷清。
2.听秋声,触动听觉
细细倾听,秋天的声音也是非常多的,有鸽子飞翔的声音,蝉鸣的声音,虫鸣的生硬,风雨交加的声音以及扫地声。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秋天的乐曲,是一首交响曲。这些声音融合到了静态的画面中,通过“动”的方式来衬托了秋天的“静”。学生在阅读中会用心去听,融入到阅读情境中,主动感悟,体会声音反衬的寂静。通过对不同声音的挖掘和感受,学生会听到秋天的旋律,感受到秋天的乐章,形成对秋天的主动感悟和理解,在阅读中感受到秋天的节奏和旋律。
3.品秋味,震撼心灵
阅读中,学生要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到其中的韵味。《故都的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南国的秋比作味润的黄酒,把北国的秋比作味烈的白干;把南国的秋比作味浅的稀饭,把北国的秋比作味深的馍馍;把南国的秋比作味淡的鲈鱼,把北国的秋比作味浓的大蟹……通过这些比喻和对比,学生会从饮食上的“味觉”去感受秋天的“味道”。在味道的对比中,学生会体会到南国的秋是活泼的,而北国的秋是厚重的,作者在语言中表达了对北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感受秋天的味道和意蕴。这些感觉流露出了作者内心的忧思和对故都的眷恋。
三、把握情景关系,文如其人
1.观看秋之“形”
深度学习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的方式来感受语言,体会文本思想和情感,把握文章的写作脉络。阅读中学生会看到秋天的直观形象,在具体的语言中看到秋天的样子,形成心灵的触动。在对“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树”的品味中,学生会看到秋天的色彩是“清”的,秋天的声音是“静”的,秋天的情感是“悲凉”的。“秋晨”中有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的牵牛花以及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这些形态真实而具体,在意象组合中透过出一种环境的清幽和萧瑟,表达了秋天的百无聊赖,折射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作者通过观赏景物的心态和动作,展示了对故都的热爱。在写“落蕊”时,作者描绘了鲜明的视觉形象,让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心灵的触动,体会到作者独自徘徊与自然交融的画面,感受到作者身边的寂静和悲凉,内心中自然产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秋蝉”的声音已经不像夏日那样向量,只是几声秋虫的哀鸣,更加突出了秋天的冷落和悲凉,牵动着学生的心弦,更加感受到了秋天的味道。“秋雨”中的天更是灰沉沉的,风是凉的,雨是急的,它来势匆匆,在云的景象和雨的阵势表达中学生会看到一个活灵活现的秋天。“秋树”在屋角,墙头,它的叶子是小椭圆形的,它的果实是像橄榄又像鸽子蛋似的,淡绿微黄。学生在这些形象中会在大脑中想象出一棵硕果累累的果树,体会到秋天丰收的喜悦。在这些形象中,学生会感受到秋天的样子,它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真实。
2.体会秋之“神”
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要学习透过表面文字看到作者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体会到字里行间的真诚。在《故都的秋》中,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秋天形象,这些形象真实和具体,而这些形象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折射和反应。学生需要在语言中感受情感,体会其中的思想,实现对文字的理解,展现其对语言的个性化把握。在对秋天的探究中,学生会看到作者描绘的这些形象本是秋天固有的自然色彩,作者通过具体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出了秋天。这些语言正是他内心的感受,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作者的生活非常不稳定,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体会着生活的愁苦和悲痛。作者内心中不只是赏景时的心态,还有他内心对自己人生的感叹和表达。作者在写作中的表达也展示出了他的个人气质和特点。作者的人生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他自幼没有了父亲,在日本的生活使他受尽了歧视,也影响了他的性格,在写作中表现出一种忧郁和悲伤的基调。同时,作者的写作特点就是“静”的文学,他提倡用“静”的方式来展示世界的美,这是他的文艺观和审美观,作者在文字语言中展示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学生在深度挖掘和探究中会感受到作者的心灵和内心世界,在体会中形成深刻认识和理解。作者在描绘了秋天的形象后,通过议论的方式表达了“人皆感秋”但是“非到北方不可”的情感。这是一种对北方秋天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怀和心意。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但是在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了对故都的秋的赞赏。文章的诉述本身是直白而有情韵,作者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真实的形象,寥寥数语却神情皆现,文字簡洁而又隽永。在对秋天的描述中,作者通过秋景展示了秋天的意境,触动着学生的心灵。
四、梳理思路结构,统筹规划
为了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理解,学生要建立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在大脑中建构出一幅文章结构图,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展示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加工会感受到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写作的。通过描写北国之秋的清、静、悲涼以及江南秋天的慢、润、淡,在对比中表达了对北国的秋天的向往。故都的秋是美丽的,通过清晨静观以及“落蕊轻扫”会看到秋天的“清”色。通过听秋蝉残鸣和秋雨话凉,会感受到秋天的“静”。在对秋味的品尝中,会感受到秋天的“悲凉”。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通过细细品味,会感受到秋天的具体形象,通过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的方式来体会秋天的色彩。在这些形象中,学生会感受到秋天就在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自然而然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感受到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通过作者的议论,文字中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触。学生在阅读中也会感受到凡有情趣的人看到秋天都会引起深沉、悠远的内心感受,也会体会到秋天的萧索和凄凉。在感叹中学生会从作者“清”“静”“悲凉”的秋天氛围中,感受秋天的寂寞和孤独。这种心灵的感受和相通是在语言的渗透和渲染中逐步产生的,会促进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含义,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语言。在细细品味中,学生会看到秋天就像是一首诗,它深沉而含蓄;秋天就像是一幅画,它美丽而孤寂;秋天就是一首歌,它忧伤而苍凉。在细细品味中,学生会感受到秋天的色彩,倾听到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天的思绪,触动心灵,在内心中久久回荡。
总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理解,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分析,在探究中积极思考。通过对文字的加工和探究,学生会感受到秋天的苦涩,品味到秋天的清醇,在秋天的环境中体会如诗如画的美感,与作者形成心灵的共鸣。在细细品味和琢磨中,学生会掌握文字,理解文本本身含义,体会到文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对文字的揣摩和探究中形成深刻认识和理解。通过深度学习,学生会感受到秋天的美,感受到秋天的含蓄,孤寂和苍凉,形成心灵的触动和感叹。
[作者通联:江苏木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