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时空意象

2021-12-21 02:30孔薇涵
牡丹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游子

沈德潜《说诗晬语》:“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或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是为国风之遗。”虽然古诗十九首作者已无可考,唯整体视之,当属一批离乡背井、寻求出路,却失意落魄的文人。有的甚至返家无途,长期流落他乡,成为飘泊在外的“游子”“荡子”,不能回家或无颜回家。外有游子,则内必有思妇,因此,游子思妇离情相思之苦,遂成为这些失意落魄文人诉说情怀、吟咏不辍的主题。离情相思原是社会人生中最基本且普遍的情感类型,无论君臣、父子、朋友、夫妇、情侣,皆同此心。

有时一首诗到底是思妇之辞,或朋友阔绝之辞,或游子之辞,或见弃君王的逐臣之辞,并不清楚,乃至时常引起后世读者的争论。不过其中流露的伤离怨别、相思难挨之情,则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为强调离情相思之苦,往往通过空间的遥远和时间的久长来传达。本文重点论述诗中所描述的时空意象。

一、何谓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简单地说,就是诗中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

关于“意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有提到,“是以陶钧文思……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勰以木匠的勘定墨线和运斧取材来比喻,十分生动贴切。他关于意象和声律的运用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也被后世学者所接受。“意象”一词分开来看,“意”是创作者面对审美对象时,所感受到的意义、意念、意味与意志,它是“知”(意义、意念)、“情”(意味)、“意”(意志)的结合,“象”指的是客观世界的存在事物。“意象”指的是以文字为工具,通过心理的历程,特别是美感心灵的综合作用,把经历过的印象内容,剪裁、组合、融会而成内心的图画,遂成文学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赵滋蕃在《文学原理》中,可把“意象”简称为“心画”。也可以说,诗人受了外在环境的感动之后,选取环境中某些代表性的事物放在作品中,读者读到这些元素之后便会感同身受,这些元素就是意象。

二、《古诗十九首》中的时间意象

中国古人善于借助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象来关注时间。日月流转,周而复始的时间,让人产生时不我待的悲悯;寒暑交替的季节变换,让人顿觉生老病死的恐慌。这样的情形,在《古诗十九首》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汉代文人用这种观物察时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体悟人生,于是,就有了那种满溢于字里行间的哀伤。

《古詩十九首》中时间意象的使用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类:第一,明确标示出代表季节、时间变化的事物;第二,感叹人生短暂。以下分项叙述。

(一)明确标示出代表季节、时间变化的具体事物

例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此句点出季节,是风光明媚的春天,河畔碧草,随岸延伸直到天际;园中之柳,郁郁勃发,惹人春思。这里的草和柳除了点出时间之外,也象征思妇对远行的“荡子”无限的思念,同时也反衬思妇的寂寞。“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诗的前半部分写季节的转换。“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视听并用,没有明白说明季节而季节的特征非常明显。“促织”是蟋蟀,“东壁”是因为其向阳背风,比较暖和,所以蟋蟀在此取暖避寒。“玉衡指孟冬”中的“玉衡”指北斗七星的斗柄三星。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从地球上看恒星方向,每月移动30°,古人在固定的时间观察斗柄所指的方位,以确定季节和月份。此时诗人所看到的“斗柄”(玉衡),已指向“孟冬”,也就是夏历十月的方位,说明秋季已经结束,冬天即将来临。“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则说明了从秋天到冬天季节的转移。“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蕙兰花可以看出时间是春天,而“秋草”则是秋季。这四句是利用季节的转移来象征青春的流逝。

(二)感叹人生短暂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匆匆赶路的过客。承续其上面的诗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以自然景物的永恒不变与人生的短促易逝作鲜明的对比,把人生短促的意识表现得非常强烈,具有一种当头棒喝的气势与效果。“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中的“人生寄一世”即《青青陵上柏》中的“远行客”之意。“奄忽”形容其迅速短促,“飙尘”是由狂风卷起的一阵尘土。这种人生短促的易逝与“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一致,不过这首诗所追寻的解脱之道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及时谋取富贵。“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生短促,不能像金石那样坚固,长生不老,转眼间是会随着自然演变而死去的。这种对于人生短促易逝的感叹,在《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中也可见,不过此诗所持的态度是“荣名以为宝”,即应该看重名誉,把它作为超越死亡的精神支柱。这种以“立身”“荣名”来对待人生的看法,是此诗不同于以上二诗的特色之一。“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日月递嬗,人生转瞬即尽,即使是圣贤,也无法逃脱这样的规律,用“朝露”象征生命的易逝,用“金石”的坚固不朽来反衬年岁的短暂,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出当时人对生命极度没有安全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感叹人的寿命不长,而有的人常常忧心身后之事。

《古诗十九首》中所运用的时间意象,有植物的盛衰枯荣、星辰的移转、四季的变化,所透显出来的大致上是游子、思妇之间的相思,朋友对远行者的思念、对于人生的不确定、对于生命极度没有安全感,以上种种元素,结合成了诗中极高的艺术特色,而这些诗篇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因素,就是社会动荡不安带给人民的流离失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知识分子从触发他们感动的周遭事物取材,将其写在诗中,形成了艺术感染力极强的作品。

三、《古诗十九首》中的空间意象

在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下,《古诗十九首》中除了用丰富的时间意象表现人民内心的苦痛之外,还用了空间意象。在动荡的环境中,文人们往往身不由己地远离故乡,四处漂泊,距离家园的遥远引起了他们心中的感叹,这就是《古诗十九首》空间意象得以建构的基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是去而又去,越去越远的意思,两个“行行”重迭,更强调了所行之远。“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万余里”当然不可能是实际距离,而是思妇的心理感觉。“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是说两人之间尽管不是没有道路可以连结,但是这道路却艰辛而且遥远,对于是否能见面,显得毫无把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诗人一往情深地摘采芙蓉,想要送给想念的人,可是那个人却在远方。“谁”这个字给人留下了一连串的悬念,而“远道”又在茫然中飘落了一片惆怅。“还顾”是回还顾盼的意思,诗人回首望故乡,可是不见故乡,却被漫漫长路所阻隔了。这里用“远道”和“长路漫浩浩”营造出辽远的空间意象。《庭中有奇树》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主角采下了花,花的香气充满了怀袖,要送给所思念的人,可是那个人却在遥远的地方,易凋谢的花是无法送达他的手中的,本想借花寄托相思,使苦恼有所解脱,没想到却平白增添一层相思。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借天上牵牛、织女的隔绝,写人间夫妇离居的悲伤,写出织女的痛苦是因为夫妻不得相聚。“几许”就是“多少”,是说距离之近。清浅的银河并不辽阔,不能真正将牛郎星、织女星隔开,那么究竟是谁使得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里提出问题,却不做回答,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有悠悠不尽之妙。“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是描写游子思妇的诗,客来自远方,并且带书信给她,正代表了她所想念的人也在远方,也暗示了相见的不容易。“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一端”是半匹,“绮”是素色花纹的绫罗。丈夫从远方托人带了半匹绫罗给妻子,原本只是一件极普通的礼物,不过因为来自丈夫之手,意义也就变得不一样了。同时,由“客从远方来”“相去万余里”可以看出妻子和丈夫的距离是相当遥远的。

《古诗十九首》中的空间意象,大致多运用于描写路途遥远。由于长年战乱,人民在不安定的环境下与亲人、朋友长久分离,在诗中所谓的“远方”“远道”“万余里”等,所表示的并不只是客观距离的长远,还含有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内心缺乏安全感,不知道在有生之年是否能够再见上他们一面,《古诗十九首》中的空间意象,就是由这样深刻而又复杂的情感交织而成。

四、结语

《古诗十九首》中的时空意象,是反映当时文人处境及内心的悲傷,其表现手法相当自然,造成了“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艺术效果,钟嵘《诗品》置其于上品,这19首诗,是在长年不断的战争背景下产生的,用时间意象和空间意象表达与亲友分别的时间长、相隔的距离远,而这正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人生的缺乏安全感,羡慕神仙的长久。《古诗十九首》全部用平浅的语言抒写了曲折生动的感情,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创作影响极为深远。诗中描写空间距离的遥远,时间距离的久长,从此成为后世诗人书写离情相思之苦的作品,立下追随模仿的典范。

作者简介:孔薇涵(1982-),女,台湾高雄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思妇游子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潮细胞
游子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