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凌燕
[摘 要] 专业课“课程思政”可以从寓价值观引导于课程素质目标、融思政元素于解构重构的专业课学科体系来进行。针对财金类课程,用唯物辩证法组织课程体系,选择思政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并通过混合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丰富的思政元素统一起来。最后对“课程思政”的评价进行了研究。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三全育人;解构与重构;唯物辩证法;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008-02
“课程思政”源于2014年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三全育人”原则;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教20条;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新时代思政课20条;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思政”已从试点,进入全面展开的阶段。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一)寓价值观引导于专业课素质目标
高德毅、宗爱东(2017)[1]基于上海市高校的改革,归纳“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润无声。强调作为隐性课程的专业课在知识传授中主流价值的引领,重在与显性思政课的同频共振。
《纲要》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地位,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根据近几年全国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试点经验,可以说每门课都可以推进课程思政。对照不同的课程内容及特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中提炼素质要求,融入专业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
(二)融思政元素于解构重构的专业课学科体系
姜大源(2005)[2]提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遵循科学性、情境性和人本性原则,科学性即课程内容置于科学体系之中;情境性获得过程性的实践经验;而人本性位于课程的最高层,强调内化为能力。
这与我们推广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完全吻合。《纲要》指出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课中的理论部分体现知识的科学性;实践课是知行合一的体现;“课程思政”正是人本性的要求。我们在解构专业课体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融入思政元素,使重构后的专业课课程体系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者合一。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唯物辩证法组织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基础。《纲要》建议在经管类课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即唯物辩证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过程的矛盾运用及其发展变化[3]。“观察—思考—行动—认知—创造”是时序化的基本路径,由于学生在其认知过程中自然的心理时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等,与人为构造的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不一致[2],故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重构专业课课程体系和章节,坚持从现象中归纳原理,再从理论中演绎现实。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交替安排,虚拟仿真实训,以及课堂中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等,都蕴含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唯物辩证法思维。
(二)选择思政主线贯穿课程内容
专业课“课程思政”不是包罗万象地照搬所有思政内容(朱强等,2019)[4],也不是把思政的外衣硬披到专业课身上(程德慧,2019)[5],而是结合专业特点和优势,深挖提炼专业课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协同育人。
财金类课程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纲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容可直接编入相关章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实训全过程。
(三)统一而丰富的思政元素
统一是指形式,如每章节导入中国传统诗词,课后的思考从青年奋发图强只争朝夕的立场出发;丰富是指具体内容。财金类课程普遍都适用的思政元素,包括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诚信守法、团队合作、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同时要紧密结合本专业内容,与其他课程形成差异性,避免简单重复。
(四)混合式+启发式教学模式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毕竟不同,所以在授课中要把握好“揉和度”,“揉”是指专业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转换技巧;“度”是指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的度[5]。冯务中(2017)[6]介绍了在清华大学取得显著实效的“導客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听、说、读、写、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政教师在积极转变教学模式,突破思政课僵化呆板的外形。我们专业教师思政功力有限,开展教学时要将思政元素纳入专业课,采用启发式教学,避免刻意呆板。
三、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本文以《中小企业理财实务》为例,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该课程面向未来的中小企业从业者,做好学校与社会这层职业教育的连接板。中小企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财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育三观正、业务精、技能强,能适应现代中小企业岗位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所以该门课的整个课程体系均围绕思政引领下的职业教育展开。在实践中,本文总结了几点思政案例的选取要领。
(一)符合高职学生年龄、知识结构等特点
比如本课程运用了感动中国之轮椅上的姑娘杨淑亭的案例,她身上除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外,她带领村民们成立的正是合作社形式的中小微企业。从这个缩影中看到广大中小微企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它们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减少贫困的有效途径。同时杨淑亭身上展现出的创造精神、革新意识和脚踏实地、勇于开拓的素质,正是我们弘扬的企业家精神。这个案例对学生触动很大,主人公年龄和学生差距不大,最重要的是草根出身的背景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完美地结合了课程内容。
(二)紧密结合课程内容
比如本課程介绍融资方式时,用了被世界银行等机构评为2019年全球减贫最佳案例的工商银行黄羊模式。该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在传统抵质押信贷模式外,接地气地创新小额信贷产品——借羊还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多层次的金融产品体系,并在无形中督促财金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金融工作所担负的崇高使命。
(三)落脚培养面向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
本课程在结课前,鼓励学生未来在中小企业岗位中做出贡献,用了30年坚守平凡岗位的铆钉女工匠薛莹的案例。我们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将成为普普通通的企业员工,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是党中央多次强调,也是我们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实训、技能竞赛中要全程落实的。若能挖掘学生身边的技能之星的故事或者校友案例,教学效果将更佳。
四、课程思政的评价与思考
目前各高校“课程思政”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思政”可能很难从短期看到效果,所以建议在评价体系中,从长短期指标分别进行考核。短期指标可以是课程评价,包括校内外专家、思政/专业教师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课程/教师相关思政类奖项等。远期指标可以是毕业学生3年、5年入党率。
《纲要》指出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如何提高专业教师思政能力,以及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和效果都值得更多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53-57.
[3]吴树青,卫兴华,洪文达.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朱强,谢丽萍,朱阳生.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9(3):67-70.
[5]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3):72-76.
[6]冯务中.以教导学 化教为学:清华大学“概论”课程“导客为主”教学模式探索[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1):129-136.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