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1-12-21 16:46毛彦龙
学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毛彦龙

摘 要:语文是一门重要并且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内涵十分丰富。学好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阅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尤其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关键阶段,通过阅读他们可以拓宽视野、开阔眼界,认知更多未知事物,提升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积累学生的阅读量,确保学生通过不断阅读提高对文字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2-01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2.067

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对阅读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应突破这一教学不足,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多元化的阅读引导,在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核心素养。

一、选择阅读内容,完善阅读模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优化整合阅读素材内容,确保阅读内容更加体系化,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阅读空间。语文教材内容都是以单元形式呈现的,每个单元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都表达同一个主题内容。教师可以整合单元阅读内容,适当引入一些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外读物,以此组成群文阅读内容,确保学生可以对同一类型的阅读内容统一进行阅读,这种方式使学生容易掌握相同文学体裁的内容,有效实现在阅读相似内容的情況下进一步升华阅读能力,拓展阅读量[1]。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师提出的群文内容后,结合自身实际学情,自主选择群文阅读内容,自行增加一些与主题内容相关的群文,以考查学生对群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将学生设置的群文阅读内容进行对比,评选出最适合组成群文阅读的内容并列出书单,让班级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群文阅读。学生在阅读自我设置的群文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成就感,培养阅读自信心。

二、构建阅读情境,提高思维能力

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应为学生构建阅读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入阅读场景中,确保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阅读内容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阅读内容,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地进行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引导、故事讲解、信息展示、问题引导等多种方式开展,不同场景模式的阅读效果也不尽相同:故事引导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阅读的大概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确保学生自发自觉投入阅读情境;故事讲解情境创设阅读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对阅读内容有所理解后,以讲故事的方式自主讲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确保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提高表达的自信心,学生为了提高故事表达能力,自然会自发进行阅读,以丰富自身的阅读量;通过信息展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情境创设,可以使抽象化的文字内容以形象化的静、动态画面展示出来,将阅读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在画面情境模式下,能够更加精准地认知需要阅读的文字内容,以此提高阅读能力;在学生阅读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阅读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确保阅读内容更具针对性,也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为学生构建体系化的阅读模式,确保学生掌握相关的阅读规律,帮助学生以科学合理的模式开展阅读,确保学生的阅读更具层次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质的突破。

三、开展阅读活动,培养人文素养

阅读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能使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得到有效突破。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读书兴趣及阅读基础能力进行综合性调查,在对学生有一个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阅读优势及短板,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与学生的阅读现状相结合,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活动对学生形成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冲击,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阅读活动的内容包括主题阅读、课堂演绎、课堂辩论、即兴演讲等内容,不同的内容具有不同的阅读教育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主题阅读,培养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为后续开展其他阅读活动做好铺垫,主题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重点内容,可以有效辅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绎的模式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确保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理解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果;通过课堂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教师可以将辩论题目设置为阅读过的内容,只要学生认真阅读,自然可以轻松、精准地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即兴演讲是考查阅读效果的重要内容,即兴演讲对学生的要求很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储备,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即兴演讲不要对学生规定主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为了确保在即兴演讲中有出色的发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其阅读素养。

四、丰富阅读内容,完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从美的视角理解文字、思考课文内容、感悟文字的中心内涵,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懂得欣赏美、实践美,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拓宽自身的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阅读目的[2]。阅读与写作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教师应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秉承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阅读教学目的,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善于挖掘语文的内涵之美,在写作环节体现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在学生阅读达到一定积累量的情况下,对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式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的所有课文中,随机对学生提出阅读问题,并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突出写作中美的主题,以放射状的形式对周围的内容进行辐射性描写,这不仅可以凸显内容主题的含义,也可以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实现大意明确、进退有度的写作。写作过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写作内容进行深度阅读,以便对写作内容进行修改完善,达到以读促写的阅读教学目的。这种先阅读、后写作、再阅读的读写结合的阅读模式,有效凸显了阅读的价值。

五、拓展阅读方法,锻炼听力语感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大都将关注点放在朗读训练方面,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却忽视了听力训练,导致学生的语感能力较弱。单纯进行朗读,却缺乏标准化的朗读引导,容易使学生出现阅读偏差。教师不应急于求成,不妨先从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开始入手,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基本认知,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意识,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生有了听力基础后,自然会掌握阅读的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语感,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情感。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的、适合中小学生收听的内容,使学生感受阅读内容的氛围,通过不同语感的变化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及故事内容的变化,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情感,为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做好铺垫。

六、结合阅读实践,提高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与生活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运用。对学生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应与实际生活相关联,使学生感受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生活中的问题,更进一步凸显阅读的价值,让学生在通过阅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學生深入图书馆,为学生布置主体阅读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书写读后感,如在图书馆与在家阅读的区别等,以此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图书馆建立合作阅读的长效合作关系,旨在让学生感受多人共读的氛围,以这种阅读实践活动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各组可以互相观看读后感,进行对比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读后感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整理好的答案,让学生懂得通过阅读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体会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3]。教师也应将各组整理的阅读内容进行分类点评,评选出获胜组,让组长分享参加活动及搜集答案的过程,对其他组别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也可以对获胜组别进行鼓励,对未获胜组别进行激励。这种分组合作阅读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分析、思考、灵活运用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七、结语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元阅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情怀素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理解能力;也可以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创新意识,使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增强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有效提高中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斌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224.

[2]   陈国绪.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才智,2020(12):28.

[3]   张美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8):48.

猜你喜欢
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分析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