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城市群助推青海农牧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青海涉藏六州的经验数据

2021-12-21 10:41陈文烈李小琴李生芳
关键词:农畜产品城市群青海

陈文烈 李小琴 李生芳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引 言

2020年10月29日中共十九届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三五”期间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而“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为促进全国经济共同发展,必须提升区域经济集聚能力与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集聚能力为着力点,坚持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2018年3月,国务院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该战略规划的提出恰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部再开发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之时,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战略使命,都凸显其特殊性。该战略提出后,兰西城市群成为了青藏高原唯一的城市群,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城市群人口和城镇相对密集,在维护我国国土与生态安全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兰西城市群涵盖青藏高原区域,该战略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青藏高原未来的发展走向。而青海省作为兰西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想要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提升区域经济集聚能力与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并基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特点,加快青海涉藏地区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青海涉藏地区经济集聚的辐射作用。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必须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而青海省作为多民族集聚地,青海涉藏地区发展状况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青海涉藏地区的发展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既有地域偏远的原因,也有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原因。

青海省处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整个青海涉藏地区农牧业生产仍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内外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彻底解决。青海涉藏地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在兰西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青海涉藏地区借助兰西城市群战略发展这一平台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以兰西城市群为基点,在黄河流域实现绿色发展、如何通过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加快提升青海涉藏地区经济集聚能力与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青海涉藏地区发展、如何承接国家的向西发展、如何通过对青海涉藏地区发展状况的分析,摆脱兰西城市群以县域经济为主的发展视角,形成兰西城市群双核心经济循环发展格局等问题成为我们研究思考的焦点。为此,本文对青海涉藏地区,即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以下统一简称为青海涉藏地区)进行数据分析与文献梳理,探究青海涉藏地区在兰西城市群战略背景下的发展状况,并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兰西城市群发展概况

兰西城市群是青藏高原唯一的城市群,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在维护我国国土与生态安全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城市群的定义可以追溯到戈特曼(Gottmann,1957)提出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概念,将城市群定义为一个范围广大的、具有一定的人口密度分布、由多个大都市联结而成的城市化区域。[1]这才开启了现代意义的城市群研究,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姚士谋等人(2016)进一步归纳了城市群的概念内涵,即内部具有功能和空间上紧密联系的城市群体: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2]按照这个概念,判断城市群是否形成主要有三个标准:城市规模、空间联系和交通网络。

城市规模方面,兰西城市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北仗祁连山余脉,中拥河湟谷地,山地、丘陵、盆地、河谷交错分布,整体呈西高东低的地形,周围广布国家生态屏障,总面积为9.75万平方公里,其中兰州、西宁两个核心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分别为336.66平方公里和94.24平方公里。在兰西城市群中,常住人口为1203万人,其中兰州、西宁两个核心城市人口总数分别为435.94万人和246.8万人。①而同样作为西部地区城市群之一的成渝城市群,总面积接近2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8000万人。②经过长期发展,兰西城市群呈现出人口规模小、流动性弱、城镇化水平低等特点,总体上,兰西城市群人口分布不均匀,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空间上两个核心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外围山区、高原区人口极其稀疏,核心城市的人口极化效应增强。[3]截至2019年底,兰西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577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4.83万元;③而2019年成渝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万亿,人均生产总值5.75万。④如此相比,兰西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民生和生态环保矛盾比较突出,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小,产业链的网络化配套结构尚未形成。

在空间联系方面,苏华等(2018)采用熵测度指数测度兰西城市群经济空间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市群正处在集聚阶段,扩散效应并不显著。[4]兰西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密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区和西宁市区及周边,其他区域则尚未形成高值的网络密度,经济空间联系呈现出梯度递减分布格局,经济空间联系密度由兰州市区、西宁市区向周边县级城镇递减,再由周边县级城镇向偏远的县级城镇递减。[5]就现状而言,兰西城市群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空间联系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经济空间联系水平呈现出由核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梯度递减态势。

在交通网络方面,兰西城市群目前仅有兰新、陇海两大通道沿线城市有高速列车通达,高铁网络集中于定西、兰州、西宁一线,东西向纵深延展但南北向辐射力不足。兰州到西宁约244.7公里,最短的动车时间为2小时9分钟,而京津冀经济带中北京到天津的距离为125.3公里,仅仅需要30分钟。⑤从网络关联强度来看,无论在网络主干还是在支路走廊上,由于常规列车在出行时耗和服务质量方面的劣势,无法高效地组织起区域间的商务、通勤等城市对流,显然难以满足兰西城市群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需求。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通过现代化交通与信息的网络连接,以若干规模和功能不同但联系紧密的单体城市为载体,呈现为连绵都市圈的发展形态。[6]但兰州和西宁作为兰西城市群的两个核心城市,两者就是处于一个孤立聚集的状态,它没有形成连续性和开放性特点,且兰西城市群尚未摆脱单独发展的以县域经济为主的发展视角,还未突破城市群的“洛希极限”。⑥青海涉藏地区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且与兰西城市群联系紧密的地区载体,承担着建设全国、服务全国的责任。本文通过对青海涉藏地区6个自治州的数据计算分析,并对其依托兰西城市群发展的现状进行剖析。

二、青海涉藏地区在兰西城市群中的发展状况分析

(一)指标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首次提出“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其中的发展力,主要是指目标区域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且发展力不仅体现为当前的发展水平和能力,还能体现发展的潜力和动力。由于青海涉藏地区是与兰西城市群密切联系且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地区载体,本文将其发展力作为促进青海涉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基础,从基础建设能力、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力来全面衡量目标区域的发展基础与发展面向,同时要凝练目标区域的发展潜力。全文选取基础建设能力、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力作为衡量青海涉藏地区发展力的指标,利用目标区域历年统计年鉴,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分析,对青海涉藏地区六州的发展力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青海涉藏地区进行研究。通过熵权法,把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和三级指标层,具体指标构建如下:

表1 各级指标体系

续表

(二)青海涉藏地区发展力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为厘清青海涉藏地区在兰西城市群中的发展力,本文对上述各个指标依据《青海统计年鉴2020》进行数据收集,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

1.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采用熵权法对兰西城市群中青海涉藏地区的综合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归一化处理。方法和步骤如下:

设有m个评价指标,n个评价对象,形成原始指 标 数 据 矩 阵 为X=(Xij)m×n,i=1,2,3, …m;j=1,2,3,…m;m=1,2,3,…n;m=28,n=6。

表2 归一化处理数据

2.定义熵值

在信息论中,信息熵用来表示系统的有序性,信息熵越大,表示系统的有序性越高。

表3 熵值

表4 熵权(W)

3.定义熵权

根据熵权可得兰西城市群中青海涉藏地区发 展力评价体系的各个层次指标权重。

表5 青海涉藏地区发展力评价指标权重

4.青海涉藏地区发展力评价分析

本文对青海涉藏地区发展力进行综合评分采用线性加权方法对发展力评价指标判别标准和阈值确定。对总量性的指标,以青海省平均水平为标准分级,根据青海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平均值为阈值,以20%浮动阈值作为竞争力标准值,采用0-5区间的连续数值分五个级别为各个地区指标赋值,如表6所示。

表6 青海六个涉藏地区发展力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根据青海涉藏地区发展力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比对各个地区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得分情况如表7所示。

表7 青海六个主要涉藏地区的发展指标评价值(V)

表8 青海六个涉藏地区发展力综合值及排名

(三)青海涉藏地区的发展状况分析

根据熵权法得出的以上计算数据,测评青海涉藏地区发展力,分析结果如下。

1.基础建设能力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兰西城市群中青海涉藏地区基础建设能力(B1)指标权重为0.308526,其中青海涉藏地区规模(C1)指标权重为0.051478。根据指标评价表结果得出:在人均道路面积(X3)指标方面,玉树州和海西州指标评价值均为5,黄南州、海北州和海南州指标评价值均为1;在公路通车里程(X4)指标方面,海西州和果洛州指标评价最高值为4;在医疗卫生机构(X5)指标方面,玉树州、果洛州、海南州指标评价值均为1;在教职工人数(X8)指标方面,果洛州、海北州、黄南州、海南州指标评价值均为1,说明青海涉藏地区的基础设施保障力水平不高。一般来讲,基础设施的改善会使区域的可达性提高,能促进区域要素流动,从而有助于加强区域空间经济联系,使市场区范围在空间上连接甚至重叠,进而增强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相互竞争、分工与合作,同时也促进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区域集聚,使它们之间形成紧密而复杂的经济联系。并且基础设施在总体上能明显提升地区经济集聚水平,从而增强区域经济集聚格局向沿线区域倾斜的趋势,因此,区域经济增长格局非均衡化的趋势将增强。这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带发展的内在逻辑,认识把握这种规律性有利于青海涉藏地区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

2.发展潜力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青海涉藏地区发展潜力(B2)指标权重为0.334539,其中青海涉藏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C5)指标权重为0.1148,海西州人均可支配收入(X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2)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13)指标评价值都为5,而玉树州、果洛州、海北州和黄南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2)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13)指标评价值均只有1,完成额偏低。

从产业结构(C6)指标来看,除了海西州的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14)评价值为1和海南州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15)评价值为1以外,其他州在产业结构方面均处于中等状态,这表明青海涉藏地区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

从资金力(C7)和政府作用力(C8)来看,青海涉藏地区评价指标权重分别为0.088985、0.033205。就居民的经济状况而言,海北州和黄南州人均财政支出(X17)评价值为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X22)评价值也为1,在青海涉藏地区中相对较差。这两项指标说明了青海涉藏地区在区域经营和区域管理方面表现较弱,影响到了区域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力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青海涉藏地区可持续发展力(B3)指标权重为0.356935,其中对内外的开放程度(C9)指标权重为0.152081。玉树州、果洛州和海北州的货运周转量(X23)和客运周转量(X24)评价值均为1,说明其在国内外开拓市场的能力和在青海涉藏地区中参与资源配置的能力较弱。

从青海涉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C10)来看,六个州的评价指标均能达到中等水平,因此青海涉藏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明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适应和引领内核,[7]为青海涉藏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青海涉藏地区城镇化、经济集聚的建构趋向

农牧区不仅是国土空间的概念,而且是集多重功能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西部大开发以来,农牧区在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的目标与导向一直处于模糊与抽象的表述中,虽然有较为宏观的功能区指向,但没有明确的“从结果到原因”的内生集合视角的解构路径,因此,明晰农牧区现代化的愿景,厘清其现代化的基本参照尤为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我国现代化目标界定为6个维度,如此锚定国家现代化愿景,青海涉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愿景可以概括为“五高”。⑦

(一)高品质农畜产品生产空间

经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快速发展,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在基本物质需求层面已基本得到满足,农畜产品无论是产量规模还是品种业态均已经在市场化与规模化的发展积累中接近传统生产与市场的边界。从产业结构(C6)指标来看,海西州的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14)评价值为1,海南州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15)评价值为1,其他州在产业结构方面均处于中等状态,这表明青海涉藏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势不明显,高品质农畜产品生产受到制约。因此,青海涉藏地区要基于其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充分发挥其特色农畜产业优势,推进农畜产品高端化发展。当前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农畜产品品质,一方面满足国内大市场对农畜产品品质的需求,另一方面倒逼农牧业竞争力在品质层面的改善,以品质换市场效益、以价值链建构倒逼产业竞争力,形成“以高价格覆盖高成本、以高品质支撑高价格”的发展道路。[8]如此,青海涉藏地区未来应以其经济增长的异质性为基点,充分发挥其特色农畜产业优势,打造高品质农畜产品生产空间,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二)高活力创新创业空间

伴随两次西部大开发的制度红利,青海省进入快速工业化、城镇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向城市转移,节点城市与中心城市在全域要素集聚,青海涉藏地区农牧区发展差距不断加剧,三农及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议题。青海涉藏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C5)指标权重为0.1148,部分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X11)、人均财政支出(X17)、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X18)等数据指标的评价值较低,表明青海涉藏地区在区域经营和区域管理方面表现较弱,存在区域经济增长异质性突出、经济集聚度弱等问题,致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速度缓慢。因此,青海涉藏地区应基于自身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创新创业全要素的集聚,提升经济集聚的能力,[9]打造高活力、高积极性的创新创业空间,使未来的农牧区成为提供创新创业空间的重要空间载体。

(三)高品质居住生活空间

新时代以来,青海涉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和基础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农牧民生活品质大幅跃升,但城乡差距仍然显著,与城市相比,农牧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依然很低。根据发展潜力指标权重分析,青海涉藏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C5)指标权重为0.1148,玉树州、果洛州、海北州和黄南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2)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13)指标评价值均只有1,大部分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9)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0)差距较大,由此可见青海涉藏地区农牧民生活品质低,与城镇相比差距显著,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缓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就是要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⑧从需求看,在青海涉藏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同时,他们希望居住环境、精神世界、文化生活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从供给看,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日趋完备,尤其是城乡道路交通的通达和通讯设施的完备,将成为提高青海涉藏地区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

(四)高颜值生态建构空间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涉藏地区在产业结构培育与市场化要素集聚的影响下,经济发展的主要侧重点集中在农畜产品供给、简单加工与低成本劳动力层面。从青海涉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C10)来看,六个州的评价指标虽均仅能达到中等水平,因此青海涉藏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更要注意绿色产业的发展,形成绿色发展优势,为青海涉藏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撑。展望“十四五”青海省现代化进程,青海涉藏地区的农牧区在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方面的重要性逐步凸显。[10]一方面,城乡居民对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出来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付更高价格的意愿会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随着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补偿力度的加大,将为农牧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利益激励,将为农牧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制度约束。

(五)高效率发展制度空间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指出青海省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一战略性发展定位为青海涉藏地区明晰了发展的制度空间,同时也是青海涉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路径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青海涉藏地区亟需增强对资源要素的聚拢能力,借助平台经济助力区域生态资源产品的价值实现,摒弃传统工业化、市场化农畜产品简单供应模式,减量提质,在绿色有机的新发展视野中着力推动生态经济转型,以平台经济作为重要载体,加速生态资源的资本化进程,进一步夯实青海涉藏地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压舱石”的制度基础。根据分析结果,资金力(C7)指标权重为0.088985,政府作用力(C8)指标权重为0.033205,表明青海涉藏地区在区域经营和区域管理方面表现较弱,存在区域经济增长异质性突出、经济集聚度弱等问题,致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速度缓慢。因此,青海涉藏地区需要有别于以往一产化和二产化阶段的制度安排,构建符合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内涵的、具有“三农”结构关联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四、青海涉藏地区依托兰西城市群的发展对策

强化举措促进青海涉藏地区借助兰西城市群平台高质量发展是推进青海省农牧区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需求,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

(一)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空间”[11]作为推动青海涉藏地区发展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首次明确国家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空间”发展的要求和导向。由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青海涉藏地区农牧业发展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三生空间”在青海涉藏地区的应用也不尽相同。青海涉藏地区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地区现代化,应构建青海涉藏地区特有的“三生空间”,并为地区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实践基础。同时,“三生空间”之间需以青海涉藏地区为基点,生产空间是青海涉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生活空间是青海涉藏地区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空间是青海涉藏地区发展的基本底色。如此,青海涉藏地区需协调好生产、生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借助兰西城市群这一平台,将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推动涉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兰西城市群以青海涉藏地区发展为载体,突破其发展的“洛希极限”,形成兰西城市群双核心经济循环发展新格局。

(二)从全方位、全地域、全产业、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六全”维度来解构青海涉藏地区的发展框架

以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来促进青海涉藏地区发展的思考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战略”,而是更加突出“建设”的维度。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来促进青海涉藏地区发展,以青海涉藏地区经济增长的异质性为基点、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基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对“经济集聚”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指引,制定可持续的政策及体制机制,[12][13]以此科学有序地推进青海涉藏地区高质量发展。如此,本文将以全方位、全地域、全产业、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六全”维度来阐释青海涉藏地区发展的推进路径。一是全方位:按照区域经济异质化的思路,突出长板,打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肠梗阻”。二是全地域:青海涉藏地区发展是跨政域的行动,因此必须构建多行政区划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全产业:积极探索构建青海涉藏地区以其经济增长异质性为基础的特色产业体系,通过五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青海涉藏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城镇化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四是全链条:以青海涉藏地区经济增长的异质性为基点,提升青海涉藏地区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延伸、加强并扩大青海涉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五是全要素:探索构建全要素协同发展的青海涉藏地区政策体系。六是全过程:探索建立科学可持续性的系统,有效地把基础设施建设贯穿于青海涉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三)充分发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产生的辐射作用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代表团审议会议上提出的青海农牧业发展的科学论断。要充分发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对涉藏地区农牧业的辐射作用就需要根据城镇居民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新需求,促进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青海涉藏地区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城镇居民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数量需求得到满足后,围绕其对品种、品质、品牌的新需求,打造高品质农畜产品生产空间,推进农畜产品优品种、高品质、高品牌发展。充分发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产生的辐射作用,不是要求青海涉藏地区农畜产品要同质化发展,而是要依据多变的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农牧区培育的优良品种,以此避免各地农牧业的同质化发展,增加辨识度,突显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同时,一方面青海涉藏地区可以利用兰西城市群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本,将涉藏地区高品质的农畜产品推向国内市场,提升青海涉藏地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另一方面兰西城市群能够受益于青海涉藏地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产生的辐射作用,突破以县域经济为主的发展视角,形成以兰西城市群双核心经济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四)着力发展农牧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青海涉藏地区地广人稀,农牧业产业链短、农牧业就业增收密度小,加之城乡居民的新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青海涉藏地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成为青海涉藏地区区域经济集聚的重要途径。[13]对于农畜产品产区的周边地带,则应布局直接服务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产业,如农畜产品加工、冷链、配送等。在县城和发展较好的一些乡镇,则应布局有较大规模要求的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畜产品价值创造能力与就业吸纳功能,促进农牧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加,延长其价值链。青海涉藏地区着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依靠兰西城市群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优势产业体系,促进农牧区产业链增值,提升农牧业产业链价值。同时兰西城市群借助青海涉藏地区的农牧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提升兰西城市群双核心城市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延伸、加强并扩大兰西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五)围绕提升青海涉藏地区生活品质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

合理划分县域内城、镇、村的节点功能。以青海涉藏地区经济增长的异质性为基础,依托兰西城市群强中心、多节点的城镇格局,建立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青海涉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城乡融合,提升青海涉藏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集聚能力,充分发挥青海涉藏地区特有的产业优势,强化其公共服务质量。青海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围绕让城镇生活更美好、乡村生活更富足发展目标,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坚持‘三定四融’发展要求,着力破解城镇集约化程度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较大等问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因此,青海涉藏地区需切实将县域作为重要的城镇化建设载体,强化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产生的辐射作用,增强生产全要素的吸附效应,提高青海涉藏地区公共服务能力,改善青海涉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应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青海涉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完善需求表达机制,不断培育、引导民族地区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认知,提高青海涉藏地区公共服务质量。[15]

总 结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表现出经济圈、经济带的特征。兰西城市群的发展尚未达到预期效果,长期以来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主,兰州和西宁两个核心城市长期处于孤立聚集的状态,没有形成连续性和开放性特点,仍未突破城市群的“洛希极限”。而青海涉藏地区作为与兰西城市群联系紧密且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地区载体,当前对青海涉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还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更多相关探究集中于青海涉藏地区发展建设的理论研究,仍然停留在单一民族区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就现状而言,国家对青海涉藏地区经济发展更多的是要探究青海涉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培养、城乡居民收入缩小等方面的实际措施,青海涉藏地区作为民族团结研究重点区域,要借助兰西城市群这一平台,基于青海涉藏地区的经济增长异质性,促进经济集聚与经济协同发展,加快青海涉藏地区城镇化进程,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地区民生福祉。

青海涉藏地区作为民族地区研究的核心,要更加注重民族间的协调发展,缓解民族矛盾。而解决民族矛盾最关键的是要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市场为主导,优化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匹配,凸显青海涉藏地区经济增长异质性,实现青海涉藏地区经济提质增效;引导发展优质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在公共服务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方面满足青海涉藏地区人民需求。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兰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西宁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20》和《重庆统计年鉴2020》数据计算得出。

③数据来源于《兰西城市群数据报告》,2020年。

④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20》和《重庆统计年鉴2020》数据计算得出。

⑤数据来源于中国铁路12306官网。

⑥洛希极限是一个天体自身的重力与第二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的距离,以首位计算这个极限的人爱德华·洛希命名。洛希极限常用于行星和环绕它的卫星,当两个天体的距离短于洛希极限,天体就会倾向碎散,继而成为第二个天体的环。

⑦贺雪峰(2020)认为,未来十五年“不是要建设一个比城市更好的乡村,而是要建设一个过得去的、能保持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可以为绝大多数农民提供退路和保底的乡村”“在乡村巨变、城乡重组的背景下面,国家向农村投入资源主要应当是保底性的,应当是在农村资源净流出背景下应对维持基本生产生活秩序难题的”。这种观点强调了乡村建设应当具有前瞻性、渐进性,但对当下乡村振兴的迫切性和未来现代化转型的潜力认识不足,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功能作用的认识过于狭隘、消极。与之相比,刘奇(2021)、周国华等(2020)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多功能演化趋势的分析,更加准确地认识到了乡村的新功能和建设乡村的必要性。

⑧“高品质生活”已成为我国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用专章对“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作出系统部署。

猜你喜欢
农畜产品城市群青海
影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浅谈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青海行七首(录二)
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落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