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江盼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教育中使用动漫化作品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采用了案例分析调查法,分析了当前在校园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受众群体的喜好。学生普遍对动漫比较感兴趣,用这种形式宣传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喜爱、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技术已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动漫化的设计为校园的宣传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漫 文化传播 校园教育 数字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12-0107-03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教育中动漫化的重要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应努力做到“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教育”。学校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阵地,将非遗带进校园是对这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帮助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非遗,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动漫是指动画和漫画的合称。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小学和高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动漫作品都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动漫化的形式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展他们的课外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提升艺术审美。
动漫作为一种艺术或者技术手段,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交互性等特点,在校园里通过非遗动漫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和教育活动,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在观看动漫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是身心愉悦、轻松自在的。同时,他们又能学习到非遗相关的科普知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世界文化融合发展,各国都注重保护和宣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最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传统的保护和宣传方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通过数字存储、信息检索、虚拟现实、动漫化呈现、可视化展示等方式为非遗的宣传打开了新的大门。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有利于非遗的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多种方式进行校园非遗教育。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播实效性差、手法不够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宣传为主,主要是通过影视作品来进行宣传。影视的传播形式是目前最广泛和最常见的使用方式之一,通过实地拍摄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后期剪辑加工之后投放在电视和互联网上供大众学习和了解。2020年12月,在国家图书馆官方网站的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非遗展映专区上线了48部非遗纪录片,通过传承人项目实践、传承教学和口述采访等影音内容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技艺习得、教学、传承的历程。但是影视作品的制作周期相对比较长,成本也较高,传播手法也不够创新。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理念,但是在非遗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并没有做出突破,继续使用传统的非遗影视作品宣传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关注。
(二)受众群体过于笼统。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展示目前没有根据受众群体进行精准划分,都是采用同一种或者几种形式进行统一宣传规划,这样的宣传达不到理想效果。针对校园非遗的宣传和教育,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动画和漫画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很多学生都喜欢在闲暇时观看动画、漫画和插画等作品。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喜爱的作品类型也是不同的,可以依据这些设计学生喜欢的非遗动漫化作品。
(三)参与性、互动性比较低。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非遗课程,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好奇的,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相对比较低。非遗进校园是一项大工程,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非遗知识之外,还需要让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们亲手制作和参与其中。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动漫化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也是随着时间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进行传承的。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主要以传统的形式为主,通过文字、声音、肢体动作、师徒口口相传等形式,通常都是区域性或者宗族、师徒范围的传播。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式不利于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一方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多都是一些老年人,很多当地的年轻人迫于经济压力,会选择外出打工,非遗传承人出现断层;另一方面,非遗的推广没有形成完整的商品产供销链条,没有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此外,大众对非遗的了解相对较少,对非遗的关注度不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了一个问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传播展示方式,数字化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和容易让大众接受。电子媒介传播的特点:注重实效性、远播性、生动性及技術性。动漫是青少年接触较多的传媒,同时又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展示形式易于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育和文化传播是通过动漫化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接受。不同的受众群体喜欢的动漫类型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前期的用户调研是必不可少的,需要针对不同年龄设计不同的动漫作品,同时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根据它们的特色设计不同的动漫作品,使设计的作品既能让受众人群感兴趣,又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完全呈现出来。
(二)覆盖范围广泛。相较于传统的展览和单纯的文字说明,动漫化的形式更有利于在学生这个群体推广,并且宣传的范围会更加广泛。非遗的动漫作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推广,一种是线上推广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另一种是通过公共场所室内外的电子显示屏进行推广,例如在校园、公园、博物馆、街道、商场、交通点等地方进行播放宣传,通过动漫化的方式让大众充分进行非遗的了解和学习。
(三)互动性和代入感强。动漫作品把大众和非遗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了,设计师在设计动漫作品的同时可以加入交互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生们观看,还可以通过与屏幕的交互产生互动,全程沉浸在非遗的制作或者表演过程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设计到制作、表演、演奏等涉及各方面的内容,通过人机的互动也能让受众学到知识,同时享受到乐趣。
四、广州市增城区非遗的动漫化设计
广州市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入选国家级名录1项:广州揽雕;广东省级名录3项:舞貔貅、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畲族拜公祖图;广州市级名录4项:舞火狗、舞春牛、客家山歌“过山拉”、广东汉乐(增城);区级名录2了项:竹雕、篆刻、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非遗的传承人和保护者,校园是教育的主阵地,有义务教育学生非遗的相关知识。通过动漫化的方式对广大学生进行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教育,这是校园非遗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从学生抓起,不是加重他们的学业压力,而是渗透在相关科目教学中,结合动漫化的形式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他们。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与动漫不同表现形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动漫化设计。
(一)数字插画设计
插画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给读者提供直观的形象、真实的感受和具有感染力的美。以数字插画的形式绘制相关的非遗知识,为单纯的文字内容配上插画,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非常直观和丰富地为学生们提供学习内容。以《广东汉乐(增城)》为例,它属于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也被称为“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打八音”等,是广州省三大乐种之一。绘制插画时画面既要考虑实用性与通俗性,又要考虑审美性与趣味性。所以插画风格以简洁的矢量图形为主,人物、建筑与风景等形象进行了简化概况,省略了过于丰富的颜色,强化了标志性元素,减轻学生们的认知压力。插画色彩以高饱和度、明度为主,每一张插画都有明确的色调,画面的构成元素主次分明,有利于学生阅读。
在绘制主要非遗元素的同时也会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广东汉乐(增城)和广东醒狮的表演很多时候是在室外环境下进行的,增城以低山为主,气温高、雨量充沛,植物生长茂盛。建筑具有当地的特色,很多当地村镇还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穿斗式两家结构,驼峰斗拱。向学生展示广州汉乐(增城)乐器和广东醒狮表演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增城当地的地域背景,如图l。
(二)交互动画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动画的制作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有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二维三维结合的动画、动态图形动画等。通过动画加非遗的形式可以实现非遗的动态宣传,在动画演示过程成,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到非遗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到非遗的制作过程。以增城非遗为基础制作的动画作品,涵盖了35项非遗,可以让学生完整的了解该地区的非遗。
该非遗动画采用的是二维动画的形式,运用扁平化的绘画风格,色彩主要以平涂为主,明快而单纯,场景和角色的光影对比不明显,同时弱化了场景的空间和透视感,使用了少量的线条去表现物体或者角色的结构关系。动画形象和场景的绘制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进行了提炼,并运用了夸张的处理,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轮廓来绘制动画角色和其他场景元素。使得动画制作的难度降低、周期变短。同时,扁平化的设计风格可以使动画的视觉设计更加醒目,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动画镜头也运用了推、拉、摇、移等,景别也使用了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等。不同镜头和景别的使用使画面动感丰富,视觉冲击力强,画面信息得到很好的展示,把非遗的历史、故事和制作工艺等都融入到了动画之中。
除了常见的动画演示之外,还可以在动画播放的同时加入交互功能,让学生在动画演示过程中进行互动,随时了解其中的内容。以《舞貔貅》为例,其故事情节依据《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成,通常是以戴面具的唐僧师徒诱导凶猛的貔貅出山作为主轴,并加上一段武术表演。在动画演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任意点击画面中的角色服装、建筑、植物、乐器、表演者等,界面上都会弹出一个浮框去介绍相关的文化。用这样的形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非遗的制作或者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力,如图2、3、4。
(三)动漫IP形象设计
IP直译为知识产权,依托内容在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可以将其概括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广泛知名度和极强衍生性的作品。知名的IP形象有:迪士尼动画《米老鼠和朋友们》中的米老鼠,宫崎骏动画《龙猫》中的龙猫,汤山邦彦执导《神奇宝贝》里的皮卡丘等,这些都是深入人心的动漫IP形象。一个令人喜爱的动漫IP形象,无论是动物、人物还是其他物种,都能够作为非遗文化的化身,通过其自身的独特性为非遗代言。
非遗动漫IP形象设定要凸显该地区的文化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要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设计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喜欢的风格和形式,通过动漫IP形象作为讲述非遗的代言人,学生们更加乐于接受。设计师除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设计IP形象之外,也可以和非遗动画做联动,把非遗动画里的角色形象重塑,作为非遗IP形象。这样做既可以形成完善的非遗产业链,又加深了学生们对非遗IP形象的印象。成功的IP形象还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利润,以迪士尼最经典的IP形象“米老鼠”为例,自1928年问世以来,除了米老鼠系列电影的放映产生票房收益,主题公园的建设也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因为电影而游览主题公园,从而获得巨大利润。此外,通过IP特许授权、出版、商品零售等形式也赚取了高额的金额。
非遗IP形象的宣传要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宣传优势,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在线上的传播过程中,使用非遗IP形象制作表情包、海报、漫画等,极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日常教育,做到寓教于乐。线下的传播方式也可以做到很丰富,非遗IP形象可以与周边衍生产品充分结合设计各类别的衍生品,例如书包、铅笔盒、衣服、公仔、手办等,这些衍生品不僅能够很好地展示非遗,还能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如图5、6。
(四)动漫化虚拟展示
校园展览对于非物质文化传播和教育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形式,动漫作为数字化的一种手段,能够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传统意义上的展览主要是以实物为基础进行布置展示,学生通过实物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的非遗。比如在校园展览中可以展示增城非遗的竹雕、篆刻、剪纸等,可以让学生欣赏和学习它们的形式美和工艺美,但是却无法呈现出非遗的制作过程。
虚拟空间的展示为非遗的传播增加了新的传播途径。将存在展馆或者现场制作的过程转移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把非遗数字化、虚拟化,使用VR技术呈现非遗的魅力。以《广东醒狮》为例,很多时候并不能请到相关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相关的演出,但是学生依靠其他形式并不能身临其境的观看整个非遗的演示或者表演过程。利用VR技术结合动画三维建模的方式,搭建虚拟的动画三维空间,学生在提前预设好的三维动画场景中,可以感受到设计师通过动画色彩、光线和镜头一系列处理后所呈现的特定环境,再用虚拟现实技术,借助虚拟现实眼睛、耳机和手柄等设备去体验虚拟世界的交互过程,使学生沉浸在表演的环境中。同时,也可以借用专用的交互设备实现交互体验。三维动画场景可以还原现实场景,学生们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去观看醒狮的表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如图了。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国家保护非遗的重要举措,非遗与动漫化的有机结合,为非遗的校园教育和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动画和漫画的不同展示形式,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地方历史及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深入发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手段,不断探索新的动漫化传播形式,促进非遗在校园教育中发挥最大作用。学生是下一代的非遗传承人,需要从小对他们开始非遗教育,让他们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掌握非遗的精髓,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对非遗如数家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