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迎娇 陈亮 胡通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1-3733.2021.06.024
选取2014~2018 年在皖医弋矶山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戴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I分类患者18 例进行分析,年龄10~13 岁,治疗时间7~13 个月。 纳入标准:(1)以下颌后缩为主的骨性Ⅱ类错,ANB≥5°,前牙覆盖≥4 mm;(2)颌面部基本对称,颏部居中;(3)头颅侧位片中颈椎形态显示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4)患者生长型为均角或偏低角(MP-SN<40°且FH-MP<32°);排除标准:(1)有正畸和(或)修复治疗史; (2)有颞下颌关节病史;(3)有其他颅颌面综合征。
1.2.1 影像学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所有入组患儿均常规做矫治前后影像学检查,拍摄头颅侧位片时要求患儿平视前方,保证眶耳平面与地平面平行,唇部自然闭合,上下颌牙齿处于牙尖交错位(ICP)。由第一作者在连续一段时间内对功能矫治前(T1),功能矫治后(T2)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图1),为减小误差,隔1 周重复上述工作,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其中线距测量12 项,角度测量9 项(表1)以各参考点到GALL线(过眉间点的铅锤线)[4]的垂直距离来评价治疗后矢状向的变化。
表1 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的比较
图1 X线头影测量主要标志点
1.2.2 测量项目 (1)SNA(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2)SNB(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3)ANB(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4)UI-SN(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的交角);(5)LI-MP(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6)MP平面;(7)Y轴角;(8)S-GALL(蝶鞍中心到GALL线距离);(9)A-GALL(上齿槽座点到GALL线距离);(10)B-GALL(下齿槽座点到GALL线距离);(11)Pog-GALL (颏前点到GALL线距离);(12)UIFA-GALL(上中切牙到GALL线距离);(13)LIFA-GALL(下中切牙到GALL线距离);(14)UL-GALL(上唇突点到GALL线距离);(15)LL-GALL(下唇突点到GALL线距离);(16)UL-E线(上唇突点到E线距离);(17)LL-E线(下唇突点到E线距离);(18)Pos-GALL (软组织颏前点到GALL线距离);(19)鼻唇角;(20)MP-SN(下颌平面角);(21)MP-FH(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交角);(22)Go-Pg(下颌体长)(图2)。
图2 主要角度及线距
采用SPSS 25统计软件录入数据进行分析,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统计结果以P<0.01定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18 例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测量统计结果见表1。(1)骨性方面:治疗后下颌骨变化明显,硬组织侧面改善明显:SNB,Go-PO增大,ANB,B-GALL,Pog-GALL减小(P<0.01); S-GALL,A-GALL,SNA变化不明显(P> 0.01);(2)牙性方面:上前牙轻度内收,下前牙少量唇倾:U1-SN,L1FA-GALL减小,L1-MP增大,UIFA更靠近GALL线(P<0.01);(3)生长型方面: MP-SN,FH-MP,Y轴增大(P<0.01);提示TB可导致下颌骨后下旋转;(4)软组织方面:鼻唇角,LL-GALL增加,Pos-GALL减小(P<0.01);UL-GALL,LL-E,UL-E线变化不明显(P>0.01)。
安氏Ⅱ类1分类中上颌突度正常、下颌后缩是我国儿童早期常见的错畸形,可由功能性因素(如上牙弓狭窄,咬下唇等不良习惯)或骨性因素(下颌骨长度不足,髁突位置偏后等)引起,应进行早期治疗刺激下颌的生长。本研究结果表明:功能矫治后上齿槽座点(A点)位置变化较小,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与大多数学者研究结果一致[5]。推测可能由于TB使上前牙回收,使牙根直立后影响了A点的位置。SNB,B-GALL距离增大,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该矫治器主要作用是促使下颌骨向前向下生长,使矢状方向的骨骼不调得到改善,使面型更趋于直面型,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6-7]。治疗后U1-SN减小,UIFA更靠近GALL线,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可见Twin-block矫治器能有效地回收上切牙。使上前牙直立于基骨内,更符合Andrews六要素的要素一。LI-MP增大,L1FA-GALL减小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功能矫治后下切牙发生了唇倾。下前牙的唇倾会减少下颌骨的前移量,所以用功能矫治器进行生长改良时应加强对下前牙唇倾的控制,尽量产生更多的骨骼效应。MP-SN,FH-MP,Y轴增大提示下颌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对于均角或低角的生长发育期Ⅱ类患者可以采用,但对于高角患者应避免采用此类矫治器防止下颌骨进一步后下旋转。在软组织方面,上下唇突点到E线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而下唇突点到GALL线的距离治疗后增加了2.69 mm,软组织颏前点到GALL线的距离治疗后减少了2.04 mm,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得知:因E线会随鼻部及颏部的位置发生变化,在评价功能矫治后上下唇突点的变化时灵敏度较差。而与其比较,GAIL线是针对每一个个体所特有的标志线,更能反映每一个个体治疗前后的侧貌改变。它被认为是用于评价上颌前牙位置及颌骨前后向关系的重要标志线[8],由于种族间人群外貌的差异性,中国汉族人群前额坡度较大,根据GALL线的确定方法,大部分中国汉族人群GALL线均前移至眉间点[4]。杨妍等[9]最新研究简化了Andrews六要素的要素Ⅱ,证实了以自然头位下过眉间点的铅垂线作为上颌中切牙或上颌骨的理想前界是可行的:铅垂线前0~2 mm是矢状向上颌中切牙的理想前界位置,可以被用来作为正畸、正颌治疗的终点目标。本研究所选取样本为生长发育高峰期Ⅱ类1分类患者,虽未设置Ⅱ类自然生长组作为对照,但根据Genecov等[10]的研究,鼻唇颏的位置关系在Ⅱ类生长发育期自然生长组中基本保持稳定,男性的鼻突度每年增长约1 mm,而女性的鼻突度5 年共增长约1~2 mm,面部其它软组织变化量更小。本研究以8 个月为一疗程,面下1/3软组织指标的变化大都超过1 mm,故可以认为治疗效果主要是由于戴用功能矫治器所引起。此外,虽然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研究内容,但由于样本量不多,故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成为本课题今后的重要方向。
本研究以中国特色的GALL线为参考平面直观评价了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颌骨软硬组织的变化;该矫治器可促进生长发育期骨性II类下颌后缩患者的下颌骨生长,显著改善上下颌矢状向关系及下颌后缩面型,使软组织侧貌趋向于直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