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2021-02-26 09:30倪洁丽秦金炜
关键词:切牙牙根骨性

倪洁丽,秦金炜,张 阳

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疾病研究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江苏 南京 210029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年安氏Ⅱ类且骨性Ⅱ类错患者67 例进行研究。其中男17 例,女50 例;安氏Ⅱ1患者37 例,安氏Ⅱ2患者30 例。平均年龄(23.48±4.93)岁。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①成年患者;②矢状向骨性Ⅱ类关系(∠ANB>4.7°),第一恒磨牙远中关系;③上前牙区无多生牙,上中切牙无明显拥挤扭转、无根管治疗及修复史、无创伤史和牙根吸收;④无牙周病,无牙齿缺失;⑤无颌面部外伤史,无唇腭裂,无颌面部手术史;⑥未接受过正畸治疗;⑦无明显面部偏斜,上牙列中线与面中线偏移不超过2 mm。

1.2 方法

1.2.1 图像获取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本院放射科由同一名技师使用同一台CBCT(New Tom,CT⁃5G)进行拍摄。患者处于清醒、仰卧位、平静呼吸,牙尖交错位咬合,无发音或吞咽动作。

1.2.2 测量项目

获取的数据导入Dolphin11.9 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常规头影测量分析,测量项目包括∠SNA、∠SNB、∠ANB、∠U1⁃PP(表1)。在矢状面上调整腭平面(PP 平面)与水平面平行,以腭平面为参考平面,分别在两个横断面进行测量(图1):①切牙管腭侧开口平面(F1);②上中切牙根尖平面(F2)。标志点及测量项目如图1、表1所示。根据∠U1⁃PP(上颌中切牙长轴与腭平面的交角)分组:①唇倾组:∠U1⁃PP>115°,23 例;②直立组:105°≤∠U1⁃PP≤115°,19 例;③舌倾组:∠U1⁃PP<105°,21例。

所有测量数据由同一位医生测量,间隔2 周后重复测量1次,两次测量取平均值,双侧前后距离测量值取最小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法;对方差不齐的资料进行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KS)法。同一测量项目在不同平面上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测量的67例患者中,有4例切牙管高于上颌中切牙牙根,63 例有测量数据,故总样本量为63。根尖平面(F2)上,26例患者双侧上中切牙根尖均比切牙管侧边边缘更远离中线,故37例患者的上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边缘的矢状向距离Lmc 有测量数据,而所有患者切牙管侧缘至同侧上中切牙牙根距离Lc均无测量数据。

2.1 切牙管宽度和上中切牙牙根间的距离

切牙管腭侧开口平面(F1)上,切牙管宽度Dc为(5.32±0.95)mm,牙根间距离Dm为(4.02±1.38)mm,双侧上中切牙腭侧缘之间的距离Dp 为(7.41±1.22)mm(表2)。其中,84.13%(53/63)患者的切牙管宽度≥牙根间距离,7.94%(5/63)患者的切牙管宽度≥牙根腭侧缘的距离。

根尖平面(F2)上,切牙管宽度Dc 为(5.01±1.03)mm,牙根间距离Dm为(6.93±1.48)mm,双侧上中切牙腭侧缘之间的距离Dp为(6.93±1.48)mm。根尖平面上的Rm和Rp为同一点,所以Dm与Dp相等(表2)。12.70%(8/63)患者的切牙管宽度≥牙根间距离。

表1 测量项目和定义Table 1 Measurements and definitions

图1 测量平面、标志点和测量项目Figure 1 Measuring planes,landmarks,and linear mea⁃surements

两个测量平面上的距离比较:切牙管宽度Dc在F1 平面显著大于F2 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F2平面牙根间距离Dm大于F1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双侧上中切牙牙根腭侧缘的距离Dp在F1平面上大于F2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 切牙管到上中切牙之间的距离

切牙管腭侧开口平面(F1)上,上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切线的距离Lml为(3.27±1.02)mm,上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边缘的矢状向距离Lmc为(3.98±0.94)mm,切牙管侧缘到同侧上切牙牙根的矢状向距离Lc 为(3.69±1.32)mm。根尖平面(F2)上,上颌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切线的距离Lml 为(3.07±1.35)mm,上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边缘的矢状向距离Lmc为(4.56±1.38)mm(表2)。

表2 切牙管和上中切牙牙根间的横向及矢状向距离Table 2 Distance between the incisive canal and upper central incisor roots at two planes(mm)

上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切线的距离Lml在F1和F2两个平面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边缘的矢状向距离Lmc在F1平面上显著小于F2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上颌中切牙倾斜度对切牙管到牙根距离的影响

2.3.1 横向距离比较

在腭侧开口平面(F1)上,切牙管宽度Dc分别为唇倾组(5.45±0.97)mm、直立组(5.29±0.97)mm、舌倾组(5.20±0.94)mm,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根间距离Dm分别为唇倾组(3.25±1.24)mm、直立组(4.44±1.32)mm、舌倾组(4.47±1.25)mm,其中唇倾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唇倾组<直立组,唇倾组<舌倾组;直立组和舌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上中切牙腭侧缘之间的距离Dp分别为唇倾组(7.11±1.24)mm、直立组(7.66±1.25)mm、舌倾组(7.51±1.17)mm,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在根尖平面(F2)上,切牙管宽度Dc 分别为:唇倾组(5.02±0.93)mm、直立组(5.08±1.00)mm、舌倾组(4.93±1.20)mm,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根间距离Dm 分别为唇倾组(6.55±1.34)mm、直立组(7.03±1.27)mm、舌倾组(7.26±1.74)mm,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2.3.2 矢状向距离比较

如表3所示,切牙管腭侧开口平面(F1)上,上中切牙近中到切牙管切线的距离Lml 分别为唇倾组(3.17±0.71)mm、直立组(3.21±1.03)mm、舌倾组(3.41±1.29)mm,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边缘的矢状向距离Lmc 分别为唇倾组(3.70±0.61)mm、直立组(4.10±0.97mm)、舌倾组(4.17±1.14)mm,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牙管侧缘到同侧上中切牙的矢状向距离Lc 分别为唇倾组(3.06±0.83)mm、直立组(3.99±1.39)mm、舌倾组(4.10±1.47)mm,其中唇倾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唇倾组<直立组,唇倾组<舌倾组;直立组和舌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根尖平面(F2)上,上颌中切牙近中到切牙管切线的距离Lml分别为唇倾组(2.56±1.06)mm、直立组(2.97±1.11)mm、舌倾组(3.72±1.61)mm,其中舌倾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舌倾组>唇倾组,舌倾组>直立组;唇倾组和直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边缘的矢状向距离Lmc 分别为唇倾组(4.39±1.65)mm、直立组(4.58±1.13)mm、舌倾组(4.81±1.30)mm,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3 讨论

上中切牙牙根到切牙管之间的距离反映了牙根与切牙管骨皮质之间的牙槽骨厚度,这与上颌中切牙可内收的距离密切相关。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的正畸代偿治疗一般需上前牙大量内收。牙齿移动应在牙槽骨的骨松质内进行,如果牙根靠近唇腭侧骨皮质或切牙管则会限制其移动,甚至导致牙根吸收[8,10]。研究表明单纯正畸治疗上前牙最大内收量为7 mm[2]。近年来随着种植支抗的应用,上前牙可产生更大量的内收[11-12]。Liou 等[13]研究发现,上颌前突患者采用种植支抗进行最大内收,上中切牙切缘内收可达(8.2±2.4)mm,而相应的根尖内收(3.2±2.7)mm。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根尖平面上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切线距离Lml 为(3.07±1.35)mm,故牙根内收1.72~4.42 mm 相对安全,与Liou 等[13]报道的根尖内收距离相符。但切牙管的形状存在多种变异,在F1和F2 测量平面上分别有84.13%(53/63)和12.70%(8/63)患者的切牙管橫径大于或等于上颌中切牙牙根间距离,所以并非所有患者上颌切牙牙根都可进行1.72~4.42 mm的内收,对于骨性Ⅱ类错成年患者,在进行正畸治疗方案制定前要充分评估上前牙与切牙管、腭侧骨皮质之间的位置关系,达到美观与牙齿健康、牙周健康兼顾。

表3 不同唇倾组在两个平面上的切牙管和上中切牙牙根间横向及矢状向距离的比较Table 3 Distance between the incisive canal and upper central incisor roots at two planes in three groups(mm)

以往关于切牙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切牙管的解剖形态及其对前牙区种植手术的影响、种植支抗长度及植入部位的影响[14]。Matsumura等[15]对93例正畸患者(包括骨性Ⅰ、Ⅱ、Ⅱ类)的研究表明,根尖水平上中切牙到切牙管距离为女性(4.0±1.5)mm,男性(4.5±2.4)mm,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Gönül等[16]对100 例成年患者的研究发现,根尖水平上中切牙与切牙管的距离为女性(2.41±0.75)mm,男性(2.70±0.82)mm,平均(2.56±0.80)mm,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由于寻求治疗的成年骨性Ⅱ类患者中男性较少,而未进行性别分组研究。韩国学者Cho等[17]研究表明骨性Ⅰ类成年患者上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前后向距离为5~6 mm,在根尖水平为(4.90±1.30)mm,腭侧开口水平为(5.20±1.16)mm;柯华峰等[18]研究发现骨性Ⅰ类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之间的前后距离为4.5~5.5 mm,根尖水平为(4.80±1.27)mm,腭侧开口水平为(5.10±1.02)mm,两者研究结果接近。而本研究显示成年骨性Ⅱ类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之间的距离Lml为根尖平面(3.07±1.35)mm和腭侧开口平面(3.27±1.02)mm,骨性Ⅱ类上颌中切牙与切牙管之间的距离小于骨性Ⅰ类,可能与骨性Ⅱ类患者多存在上颌骨矢状向与垂直向发育过度有关。由此可见骨性Ⅱ类患者上前牙可内收的量并未多于骨性Ⅰ类患者。

切牙管与上中切牙三维位置关系取决于切牙管的形状、直径、位置和上中切牙牙根长度、位置、轴倾度等,切牙管的形态变异较多[19]。腭侧开口平面上,唇倾组的上切牙管侧缘到上中切牙边缘距离Lc 小于直立组和舌倾组(P=0.028),表明唇倾组上中切牙牙根更接近于切牙管。对于成年骨性Ⅱ类安氏Ⅱ1错患者,上前牙唇倾,牙根更接近切牙管及腭侧骨皮质,制定正畸治疗方案时应特别关注上切牙牙根与切牙的位置关系,在治疗过程中如需上前牙大量内收,宜倾斜移动,同时应关注唇侧骨皮质厚度。在根尖平面上,舌倾组的上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切线距离Lmc 大于唇倾组和直立组(P=0.014),表明舌倾组上中切牙牙根更远离切牙管。对于成年骨性Ⅱ类安氏Ⅱ2错患者,上前牙舌倾,牙根更远离切牙管和腭侧骨皮质,而接近唇侧骨皮质,牙根可适当更多内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上前牙转矩的控制,防止前牙牙根唇侧骨开窗或骨开裂。对于行上前牙大量内收的正畸患者,治疗过程中可借助影像学密切监测牙根与其唇腭侧骨皮质、切牙管之间的位置关系,避免出现骨开窗、骨开裂、牙根接触骨皮质或切牙管导致内收失败甚至牙根大量吸收。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样本中男性骨性Ⅱ类患者较少,忽略了不同性别对研究结果的影响;②切牙管和上颌中切牙存在三维空间的联系,本研究仅从腭侧开口平面(F1)和根尖平面(F2)分别测量上中切牙近中缘至切牙管切线的距离Lml、上中切牙近中缘至切牙管的距离Lmc 和切牙管侧缘至同侧上中切牙牙根间的距离Lc,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③上前牙内收过程大多是倾斜移动,本研究仅测量治疗前切牙管与牙根之间的关系,而缺少术前术后的对比。对切牙管和上颌中切牙三维空间位置关系的测量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首次提出上中切牙唇倾度对其牙根与切牙管关系的影响,实验对象纳入标准严格,数据测量准确,重复率较高,揭示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切牙管和上颌中切牙牙根之间的关系,上前牙内收的限度,为正畸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临床指导。

猜你喜欢
切牙牙根骨性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观察
微种植钉在上颌唇侧易位阻生尖牙导萌中的应用
正畸力对临时支抗装置接触牙根引起牙根表面损伤的影响及其修复过程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研究进展
骨性Ⅱ类均角成年患者上颌中切牙与切牙管位置关系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定量研究
隐形MA与双板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错的临床疗效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38例切牙管囊肿的X线三维影像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