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心理需求的城市化研究

2021-12-19 11:47:32史宇辰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摘  要:本文主要从城市使用者的角度入手,主要通过网络获得资料以及网络调查的方式,研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时代发展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城市化进程探索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关心城市中人们的心理需求,对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城市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心理需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当前,我国已经从以农业人口为主转变为以城市人口为主,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提质增效的重要时期。城市的更新发展离不开城市的使用者,了解和关心人们的心理需求,对于建设宜居、高生活质量的城市,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研究

(一)城市化进程现状

城市就像人类的身体一样,对于城市使用者来说同样如此,简单、粗暴是城市发展的天敌,如果不对城市进行更新管理和整治,这种简单粗暴就会演变成慌乱、无序地增长,最终导致一个城市系统的混乱,如何让城市永续健康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认识城市化进程的改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现代的城市建设,已经从关注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提质转变,从过去解决“有没有”变成现在解决“好不好”的转变,评价的目标、诉求、标准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依旧处于高速城镇化阶段,每年依旧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城市的中心集聚效应愈加强烈,城市新区建设如火如荼。未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更进一步,但是根据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发展速度越慢的“定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应当是逐年变低,在这个过程中,是加强城市更新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等的绝佳时间。

二、当前人们心理需求对于城市化的影响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一) 解析“七普”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人口数据作为我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数据,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关注。其中在人口地区分布上,东部地区占比39.93%,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了2.15个百分点,而东北和中部地区占比都有所减少,说明了人口进一步向东部大城市群集聚,区域间的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我国近几年在积极地探索适老化,以应对逐步迈向老龄化的社会结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些举措的必要性,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很多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的地区老龄化水平反而较高,全国整体老龄化水平已经较高。面对当前老龄化的社会,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体力智力都不如年轻人,在对于老年人的产品使用上,要尽可能地简单,对于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地方,文字告示应当采取简洁大方的字体等等。在适老化改造上,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感、缺乏安全感,改造应当更加人性化,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感。养老社区和社区小型化的探索,应当更加符合本土的养老环境。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高密度、繁华的大城市可能不是养老、修身养性的风水宝地,相比之下,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鄉村可能是老人们安享晚年的避风港,城乡的融合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定义,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一代养老型地区建设夯实基础。未来,乡村的发展潜力依旧很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逆城市化也随之而来,乡村的大片可利用土地,对于缓解城市土地压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居住生活水平都十分重要。

(三) “三孩儿”开放

当前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提出的“超低生育率”的临界值,针对于此,“三孩儿”政策开放,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三孩儿”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于改善老龄化年龄结构的决心,同时体现了国家生育率逐步降低。不过根据发展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这一普遍规律,我国的生育率降低也是合理的。城市建设在对于育儿方面的帮助尽管十分有限,但是也有影响。现代年轻人面对养老育儿的巨大压力,二孩儿三孩儿的抚养成本,老人的养老费用,城市建设应当完善建设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未来城市公共服务建设需要加强妇幼医疗服务品质提升,将对妇幼家庭的细致关怀融入医养学娱各个方面。同时对于家庭空间的打造,应当更加友好,比如低位设施的服务,儿童的休闲娱乐中心、安全的社区环境、城市监控和报警,同步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 年轻人间的“内卷”

人口老龄化的同时,青年劳动力人口比例也在逐渐下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比63.35%,比2010年下降了6.79个百分点。

“内卷”这个词在今年的使用率特别高,人们普遍觉得现在的生活太累了。“内卷”这个词指的是无休止的不良竞争最终导致无尽的疲劳,用来形容当前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再恰当不过,在“七普”的人口数据上也显示出了这一点,人民综合教育素质提高;文盲率降低;每10万居民具有大学文化程度15467人;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08年提升至9.91年。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的高素质人才比例在不断增加,知识分子的队伍在逐渐庞大。但是在这背后,却有着很多的压力,996成为了大家日常自嘲的话题,但是自己又不得不卷入这场竞争之中,年轻人一边抱怨生活的劳累、待遇的不合理,一边又不得不为了生活忍受辛苦,长久积攒的压力无法得到释放,容易成为城市发展的隐患。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学技术,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疲于在各种竞争之中,为了追赶科技的发展,为了了解最新的资讯,为了求学,为了工作,多少人每天三点一线地疲于奔命,忙碌让人们忽略了内心的感受,缺乏了情感关怀,难免会在这之中迷失自我。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人民塑造一个更好环境的城市空间,注入更多的关怀与积极情绪,是十分必要的。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一般分为活力空间、交流空间和独处空间,活力空间主要是公园、绿道、滨水空间、城市公园等运动场所,这些空间主要考究整体布局的合理性,空间的大小、功能结构等等。交流空间如会议中心、图书馆、咖啡馆、茶室。还有就是独处空间如小花园、美术馆、艺术馆等相对静谧的空间。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化单元的融合,工作、居住、生活、休闲等功能在城市层面的融合,增加城市活力,适应未来城市的多元化需求。

职业疲劳和过劳问题不应当成为社会常态,更不能任其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工作秩序正常发展的绊脚石,人们不能长期健康地生活在一个“内卷”的工作环境之中。未来,应关注更长周期、身心协调可持续的工作模式和环境,并关注再教育、终身学习资源的供应。各专业领域应共同研究探索多元功能融合的产业空间,面向工作健康的空间设计需要未来城市设计、建筑、景观环境的协调,也需要促成不断创新的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解析“七普”: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九个转变

[2]杨保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史宇辰  男  江苏金坛人,2000年3月出生,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18级本科生,通讯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沙苑4幢301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中华建设(2019年4期)2019-07-10 11:50:58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0:56:52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居业(2016年9期)2016-12-26 18:13:50
受众心理需求与陌生化手法在广告中的运用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2:43:18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