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雅
摘要:本论文在个案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前提下,对中小学生网络行业的状况展开了整理,在这一前提下归纳出了中小学生网络时行为的特点,同时针对中小学生这一行为展开进一步的心理研究,归纳出了中小学生行为指引的相关措施,从而能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并给予理论启迪以及实际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生;网络行为;依赖;危害;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4-413
网络使中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并且也会对中小学生的行为与心理产生干扰。网络正在广泛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各个领域,中小学生可以讲是互联网世界当中最活跃的群体。中小学生的影响与网络行为状况正受到各每一个领域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苏州中小学生网络行为调研展开分析,研究在互联网大环境,分析他们的网络行为特点,同时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进而更好地帮助中小学生网络行业管理到及教育给予相应的实证帮助。
一、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
网络有利也有弊,在帮助中小学生创造快乐的同时,还会产生不良的伤害。从相关2014的互联网统计报告当中了解到,在国内年轻网络(10至29岁)当中,中小学生所占的百分比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五点二。本文筛选苏州市 12所中小学的学生展开问卷研究,调查人数主要是由小学1—3年级学生所构成的,总共发送了880分问卷(各间学校各年级共20份,中学生问卷数量达到了640份,小学生问卷数量达到了240份),有效问卷的数量达到了838份,有效率达到了95.23% ;通过统计学方法减去了37份无效问卷,有效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一点零二。
二、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
(一)网络成为中小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
WIFI的不断推广以及手机功能的多元化,更加方便于中小学生通过互联网去获得到数据。网络兼顾了互动性、多元性以及新奇性,这也让对外界充满兴趣的中小学生在网络上更加上瘾。
(二)娱乐和交际成为中小学生主要的网络行为
上网现阶段的前三个项目包括了百分之四十四点六的网络游戏、百分之五十一点四一的网络交际、百分之五十二点一九的休闲娱乐。根据相关时间的长短分析,花费时间较长的网络行为包括了看动态(微博、空间、朋友圈等)、看电影、玩游戏以及聊天等。
(三)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的不良网络行为
针对时刻变化、涵盖万千的互联网,中小学生在网络道德迷失、互联网诈骗、网络抄袭、网络成瘾等,甚至还会发生网络犯罪以及网络暴力等影响不好的网强生行为。互联网的自由性,首先是由于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降低,同时还体现了中小学生的自律性相对较差。
(四)在具体表现上网络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通常男生发生网瘾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女性,同时网瘾最明显的体现方式即是游戏上瘾,其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一点三,而剩下的包括计算机技术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网络色情成瘾以及网络关系成瘾等。而在色情成瘾方面,男生远远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也高于低年级学生;网购成瘾则是女生远远高于女生,女生网上购物欲望强于男生。
三、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探究
(一)休闲与减压需求
互联网能够让中小学生获得新鲜刺激的视听,而丰富的综艺节目、电影、音乐、小说等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负担,使课外生活更加多样化。
(二)人际与交往需求
网络凭藉着广泛性、匿名性以及虚拟性等特征能够更好地躲开现实的负担,飞信、贴吧、微博、微信以及QQ等軟件都能够解决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中小学生执著于网络交往,会轻易地陷进入到网络成瘾上,这无论是对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还是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良的作用。
(三)刺激与挑战需求
中小学生心维新颖、勇于挑战、追求刺激以及兴趣多元化,中小学生对精神刺需求往往要强于物质需求。互联网充斥着各类刺激,这很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便是携带着该心态步入到互联网当中,一些网络游戏尽是不良的元素,极容易导致中小学生成瘾。
(四)求知与进取需求
互联网具备了共享性、多元性以、方便性以及时效性,这也能够让中小学生更轻松在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网络上广泛的信息量十分符合中小学生求知的心理欲望,这也助推中小学生发展成为网民当中的重要力量。
四、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对策
(一)扬长避短,加强立体监测
社会、学校以及家庭要在健全的互联网监测与探讨的前提下,慢慢确立了相应的处置方案与预警机制,时刻留意他们的网络行为。要强化网络用户管理,开展实名登记,针对大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对会造成的现实危机的趋势作出评估,减轻互联网产生的伤害。
(二)立德树人,强化个人责任
实际上,中小学生道德主要是通过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等一起实现,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责任心,从而让他能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中保持着理性,并且充分地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发展良好的互联网生态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育心为上,注重身心发展
要联系互联网教育的特征,大力拓展网络教育的渠道,依靠抢占微文化、微电影、短信、微博以及微信等,通过新方法、新渠道以及新思维的方式去不断感动青少年,使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团结起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要不断加强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物质、学习、生活、精神等方面的重视。
(四)强化认同,矫正角色定位
虽然,互联网是虚拟的,然而进入到网络当中的各个账号都会扮演着相应的角色,这也就是心理学所讲的人格。纵然是马甲或者匿名,都有相符合的互联网人格。要纠正中小学生对于自身人格定位的紊乱,对他们的互联网行为要提供恒心、真心、热心以及诚心,让他们不会因为身份的混乱而难以适应。
五、小结与反思
中小学生群体通常在互联网上十分活跃的,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对于互联网文化的发展趋势影响广泛;同时,他们也是最易于被不良信息所干扰的群体。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上都要往网络时代过渡,中小学生网络地为必然会发生相应的问题,我们理应秉持着包容的态度,对中小学生展开科学的指导与纠正,重视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在第一时间重视中小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呵护中小学生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江楠楠, & 顾海根. (2005). 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01), 49-51.
[2]冯丹, 雷雳, & 廉思. (2010). "蚁族"青年网络行为的特点及成因.中国青年研究(2), 25-29.
[3]胡志海. (2009). 网络行为失范者的内隐攻击性、内隐自尊研究.心理科学(01), 210-212.
[4]李宁, & 梁宁建. (2004).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元认知研究.心理科学(06), 1356-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