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林
摘要:我国对于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十分重视。目前我国在中小学诵读实施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中小学如何保证诵读科学合理的实施便成为当今教育界的重要课题。小学共分为三个学段,不同学段的学生年龄不同、语言发展程度不同、识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同等,因此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如何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诵读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诵读;研究;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8-435
一、小学诵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未以明确的课程及制度形式保障小学诵读实施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诵读虽然在有关教育部门的推行下大力发展,普遍走进了小学的校园,但是在开展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要求,也不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这就决定了各个学校对诵读时间的安排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有的学校只规定了一个时间段内(比如一个学期)要求学生诵读的内容与数量,而对每日诵读的时间,具体的量都没有作出相应安排,还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专门的诵读课程,但是临近期末考试,或是法定假日来临前,诵读就会被推迟,导致诵读被严重边缘化。
(二)教师自身对诵读的知识储备缺少丰富性
教师对诵读专业知识掌握的越多,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收获的越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忽视诵读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多教师是经过专科师范院校培养的,在学校学习时没有接受过诵读的教育,所学专业与诵读不对口,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出现过断层,经过很多年后才有被我们重视起来,所以现在很多教师对诵读的知识很匮乏,因此存在对诵读认识不够、内容把握不准确等问题。
二、对于小学诵读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教学规划,保证小学诵读合理课时
语文诵读的实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我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坚守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所以诵读不仅有必要开展,还要努力把诵读教育办好。不难发现学校诵读时间少,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开设专门的诵读课程。中国教育学会课程研究专家田玉博士指出:“教学法的探索创新固然重要,但根本的还是要按照课程规范的系统化标准去研究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在符合学校整体课程安排的前提下,学校开设的诵读课程可以有所创新。小学生虽然嘴上说着很感兴趣,但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感到有太大的积极性,行为和认知上没有达到一致性。再者,小学生的自控力差,自主能动性不高,容易受外界的影响,难以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尤其是年龄段较小的学生。如果学校设有专门的语文诵读课程或教室,一周一到两次,合理安排本校学生进行诵读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古典著作、诗歌、散文等,这样,受特定环境和周边同学的积极性影响,学生会很快融入诵读的氛围中,对诵读的兴趣也会日渐提高。
(二)多元化进修途径,拓宽教师诵读专业知识
学校的诵读的顺利实施需要多方面协同配合,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拓宽教师的进修途径,不断丰富教师的诵读知识。多元化进修途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进行集体教研。集体教研满足了教师对阅读教学进行交流和研究的愿望,达到专业指导、相互帮助和共同成长的目标。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自加压力、自我产生动力,努力挖掘、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达到强弱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引导、双方和谐共赢的良好目的。
开展名师座谈会。学校定期邀请国学诵读教学名师到学校分享教学心得。正所谓“术业有专攻”,相对于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专业的名师启迪更有显著成效。要想做一位名师,首先要学会模仿,在模仿中探求出独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也是名师座谈会的意义。
定期外送培訓。学校必须坚持将教师分批次将教师外送培训。国学诵读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能力的培养必须是有计划地、系统的,才能更加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间展开学习交流活动。学校间加强联系,定期进行学校间的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参观其他学校的诵读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投射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之间可以举办国学诵读教学教师技能大赛,让教师互评,达到以赛促教、共同提升的目的。
总结
如何保证小学诵读科学的合理实施,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收的知识是最容易根深蒂固的,所以在小学时期经常养成诵读的习惯,将诵读成为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本文以小学诵读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为主题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当前小学诵读的实施现状,并根据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原因分析,深度剖析以便提出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63一70.
[2]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对王财贵先生答《光明日报》记者问的质疑[[J].学前教育研究,2004(05):19-21.
[3]刘晓东.儿童读经就是“蒙以养正”——与郭齐家先生商榷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74-79.
[4]《辞海》(普及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3页.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