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波
摘要:养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好的习惯和行为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未来。孩子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本文对养成教育视角下如何开展家校共育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养成教育和家校共育的概念和当前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可以通过家校共同制定养成教育的计划、增加家校沟通频率和充实家校共育的内容来实现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
关键词:养成教育;家校共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养成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养成教育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家长和老师付出较多的耐心,但是它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好的行为和习惯是孩子终身受益的财富,学校和家庭应该联合起来,共同为学生的行为养成做出更多努力。
一、养成教育和家校共育的概念
养成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等的培养,是新的教育模式下的要求。养成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课上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认真写作业等坏习惯的纠正,同时也包括课外习惯的养成,如学生的随地扔纸屑、乱扔瓜皮等不文明行为的纠正。另外,养成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家长配合,需要共同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
家校共育的概念是由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他认为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家庭的责任,家庭和学校是两个教育者,家校共育综合了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系统且有效的教育。
二、当前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的家校共育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首先,家长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不够重视。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是学校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应该由老师负责。学生的坏习惯、坏毛病都是因为老师管理不善造成的。这种偏颇的看法导致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困难重重。其实,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连贯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家长和老师、学校的共同努力。当学生回到家以后,家长应该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习惯,当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一些错误的行为习惯后,老师要及时与家长和孩子沟通,避免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得像个乖宝宝,回到家以后却是一个熊孩子。家长要提高对孩子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也要及时反馈。
(二)家校溝通频率较低
目前,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家校沟通频率较低的问题,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大部分时间都将心思放在工作上。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部分家长将孩子托付给父母来带,父母虽然非常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但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大,对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不太了解,也较少与学校中的老师沟通孩子的行为表现等情况,因此,学校和孩子的监护人实际上的沟通频率较低。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很多家庭对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只是问一句而已,并不是特别关心孩子偏颇行为出现的原因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导致家校共育只是一张皮,没有实际内容。
三、养成教育视角下开展家校共育培养人才的策略
(一)家校共同制定养成教育的计划
要想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实现孩子的养成教育,首先家校需要共同制定养成教育的计划,经常沟通孩子的基本情况。在共同制订养成计划的时候,家庭和学校首先需要明确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当前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变计划。此时,学校和家庭就具备了共同的目标,针对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教师和家长也有可以沟通的共同语言。针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变化,双方及时进行反馈,可以提高家校之间的合力,让老师和家长都有信心,实现孩子行为的改变。
(二)增加家校沟通频率
增加家校沟通频率,也是双方共同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策略。首先,学生家长要端正认识,不要将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也要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经常与老师进行沟通和反馈,准确把握孩子的细微变化。其次,家庭和学校要变革沟通的方式,除了可以互相打电话之外,还可以利用微信、QQ或者微博等通讯工具进行沟通,有条件的家长和学校可以进行当面交流。学校也可以举办家长座谈会,定时定期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甚至可以举办亲子活动,如共同参加学校大扫除加强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家庭和学校的互动,以此来促进养成教育的实现。
(三)充实家校共育的内容
家校共育要有具体充实的内容,才能够让养成教育变成现实,而不是纸上谈兵。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更多的是围绕着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成绩,当学生在学校中打架或者有其他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会将情况反馈给家长,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和教师也会及时进行沟通,讨论学习不好的原因。这种养成教育仅仅局限在成绩和错误的行为改变上。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家校合作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品质养成,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家长有意识地在家庭中给孩子灌输优秀的道德品质并以身作则,有条件的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独立探究。教师也要将培养目标向这方面转化,以应对新的教育形式和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在芬;“互联网+”形势下家校共育模式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12期.
[2]魏宏舜;精诚而齐心 协力以致远——对家校共育共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8年06期.
[3]张刚;校合作,共育新人——宝山区高境二小家长志愿者活动展示[J];上海少先队研究;2015年01期.
[4]莫超英;家校共育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15年.
[5]廖小文;浅谈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A];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