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中职民族技艺人才改革与实践

2021-12-19 01:47胡明覃家荆唐王衡陈海林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4期
关键词:中职院校

胡明 覃家荆 唐王衡 陈海林

摘要: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推动中职民族技艺人才改革实践,提升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效率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及文化传承价值。本篇文章主要从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以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为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民族技艺人才的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产教深度融合 中职院校 民族技艺人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民族技艺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不同

产教融合是中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办学是企业人才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现实中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一头热”、工学结合流于形式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以效率优先为原则,其更愿意通过直接获取所需的人才,节约成本,使利益最大化,不愿意通过培训,培养自己的人才。然而学校承担着对整个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而不局限于某个组织或企业。企业与学校在行为準则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着差异,决定了学校更注重社会价值,而企业偏向内部价值,从而两者在合作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离。

(二)现代工业化对民族技艺的冲击

在现代工业化和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下,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被挤压和失传的风险。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摒弃传统文化,追求快速而直接的经济效益,结果便是民族语言濒危、某些民族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濒临失传、很多精湛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日渐消失、曾经用来培养人类美德的日常生活风俗和礼仪逐渐被废止。甚至有些学生会对民族技艺职业产生一定的鄙视心理,认为此类工作十分的不体面,进而引发抵触心理。难以将自身的知识以及能力构成有效融入对于行业的发展的贡献当中。

二、产教融合中职民族技艺人才培养的思路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创办于2000年,是由国际著名导演张艺谋授权命名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也是为张艺谋亲任总导演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及全国各大型实景演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学校。被张艺谋导演誉为是全国实景演出基地的‘黄埔军校’。为全国各大实景演出基地、文艺表演团体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为繁荣地方民族文化产业,拉动地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果。学校以“助学圆梦、德艺双馨、勤学苦练、至善致美”为校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学成果突出,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00多个。

2013年,学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民委、文化厅认定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4年,被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职业教育(民族艺术)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教学成果获教育部主办“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中学组一等奖”,有效推动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集的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广西教育厅、民族事务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化厅等部门出台的《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力求通过40个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普遍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形成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保护的有效机制,为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如何在已有校企合作基础上,以民族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探索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思路、探索人才培养的改革及实施途径,补齐学校短板,是不断提升学校发展实力和办学质量,实现民族技艺人才发展,更好地服务民族技艺产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三、中职民族技艺特色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艺术学校主要培养舞台艺术短缺的艺术表演人才,广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应用型艺术人才为主要方向的办学理念,才能保证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人才输送。如何通过产教融合促进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寻找一条可以融入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问题。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秉承校企一体推进区域民族文化传承的理念,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一起,基于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展产教深度融合,为企业培养民族技艺表演人才,建成了自治区民族艺术(侗族大歌与天琴)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立了一支由著名导演、编剧、音乐指挥家、艺术表演家近30人组成的大师团队,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企一体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方案、运行及保障机制,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达到学校与企业的资料互补,良性循环。共同打造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文化品牌,培养了大批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良性互动。

(1)培养文化传承人才

从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角度来看,中职学校肩负重要使命、大有作为。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基于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建立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在这个基地中开展“实境教学”,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合一,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训练流程与工作过程合一,实训角色与工作身份合一,学生获得“职业人”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很好地实现了以企业需要组织教学过程、以职业实境优化实训资源、以校企融合培养民族文化人才的目标。

(2)打造品牌活动

不同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有其自身特色,打造品牌活动,一方面能吸引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扩大宣传,另一方面能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融入时代潮流。尤其要注重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融入学校文化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在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学校与企业一起不断创新民族艺术形式,进行了校企合作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益探索,共同开发《侗族大歌》等节目推向演出市场,形成了服务社会的文化品牌。同时,学校把“刘三姐”民歌,原生态侗族大歌、民族舞蹈、器乐及广西壮族特有乐器天琴融入专业教学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教育品牌。

四、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育民族技藝人才模式

培养民族技艺人才,有利于职业学校顺应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区域文化产业需要的民族文化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供给和民族产业需求的融合;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改变民族文化教育中教学过程及方法与实际需要脱节的状况,为学生提供学用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校探索了基于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校企融合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运行及保障机制。实行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制。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将培养内容层层落实。同时,对项目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项目负责人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编制了非物质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人才培养及培训方案。基于侗族特色民族文化,在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修订完善音乐专业教学大纲,重构普适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开发了非物质文化(侗族大歌)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开发。编写侗族大歌特色校本教材,使非物遗产“侗族大歌”进校园、进课堂。同时,挖掘整理侗族传统文化资源,将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侗族民间技艺及民族文化活动,采用信息化手段,如PPT、文档、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整理成系统、规范、科学的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从而突破侗族特色民族文化传承的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共享。

原生态侗族大歌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在进行了20年的教学探索后,学校组织团队编写《原生态侗族大歌》教材。为凸显原生态民族音乐的魅力,编写团队对广西及周边省份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侗族大歌进行实地搜集、整理,尤其是将侗族特有的神奇、美妙的多声部合韵——侗族大歌编入教材,特色鲜明,实用性强。该教材从众多原生态侗族大歌的教学曲目中选出45首合编成册,有些曲目如《深山里的人们》《毛红和义美的歌》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所选编曲目不仅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价值。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侗族大歌的歌者们,对词曲烂熟于心,歌曲张口就来,在演出的时候会随着情绪临场发挥、即兴编曲,大歌中独有的装饰音、滑音、半音、经过音、情感音、转调的高音等无法用现代记谱的方式记录下来,有些音符的时长也无法用现代使用的拍号、小节、强弱规律、句法等方式来规范,本书对乐谱进行了处理,根据记谱需要设计了节拍,记音方式使用了国际音标、拼音相结合的方式,以表示侗语中的一些特殊发音,作为读者学唱参考。侗族大歌一直以来采用“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学校用记谱方式对侗族大歌作另一种形式的传承,这也体现了学校编写团队的一种创新精神。

(五)对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比如,我们对产教融合办学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功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职业教育民族技艺人才培养从整体上具备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与创新队伍;二是围绕国家推进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目标,发现、提出、承担并完成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任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三是集成优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保持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领地位;四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扩散,促进民族文化与产业经济结合,服务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基于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产教融合培养中职民族技艺人才实践取得显著成效,重要原因在于:学校主动适应我国实景演出新业态需要开展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实景演出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凸显了校企合作面向市场办学、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的联动发展。在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校企深度融合所形成的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唱响民族文化品牌,服务民族文化产业。同样,在推进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的全面合作,将提升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创立民族特色品牌专业,成为广西民族音乐(侗族大歌)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郭文富.高职教育深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2]陈星 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46-56.

[3]周华.基于多主体协同视角的职业教育创新战略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7(5):32-37.

[4]熊政力.现代學徒制背景下电子商务民族技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J].经验交流,2019(6):179-180.

[5]李友得.“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标准输出之SWOT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22):29-34.

[6]吳雪萍,王文雯.东盟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发展:基于FOPA模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6):103-108.

作者简介:

胡明(1976——),男,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副校长,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行职委委员,研究方向:校企合作。

覃家荆(1979——,男,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中职德育教育。

唐王衡(1987——,男,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中职德育教育。

陈海林(1984——,男,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中职德育教育。

猜你喜欢
中职院校
利用教材插图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学困生教学模式
浅谈中职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中职院校Flash动画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