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佑琦
[摘 要]歌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对于歌唱者来说,在歌唱中宣泄情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好情感指导,帮助学生在歌唱时有所感悟,体会隐藏在歌曲中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在练习歌唱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感,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情感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6-0017-02
在生活中,听音乐、学习音乐能够帮助我们陶冶情操。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获得积极有效的启发。音乐是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音乐,都能够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情感的挖掘,在引导学生探索情感的过程中,引发他们内心的共鸣。部分初中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于音乐教学非常不利。假如学生无法被音乐打动,便无法深入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更无法在歌唱中释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产生深刻的感悟,逐渐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并最终爱上音乐。
一、情感指导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在与学生一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他们探究歌曲中隐藏的情感,体会音乐的本质。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更为关注教材中相关歌曲的教唱,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音乐的鉴赏与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了提高音乐教学效果,教师应当重视情感指导,给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技巧,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情感指导能够增强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音乐艺术中的正向情感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在欣赏音乐时,情感指导能够促使学生做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二、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提高情感指导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构建良好的歌唱情境,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相关的音乐学习活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歌唱情境,并通过各种方法,逐步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前可在教室内张贴一些音乐家或乐器的图片,在黑板上画上跳动的音符,在地板上画出五线谱等,使学生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为了更好地教学《让世界充满爱》,教师提前将教室的凳子摆成心形,为后续的“给老人让座”的舞蹈游戏做铺垫。学生走进教室后就被气氛所感染,兴致勃勃地进行课前准备。当学生完成了认读节奏、朗读歌词、观看爱心故事视频等活动后,教师便让他们随着音乐即兴舞蹈,使其充分体会到音乐的美,感受到人间充满了爱与美好。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帮助。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会更加积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情感指导,给学生传递歌曲表达的情感,以使学生获得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进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魅力,并端正学习态度。由于部分初中生还在变声期,他们可能无法完成既定的目标,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他们:学会歌唱的技巧并不是最关键的,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到歌曲的内涵和其传达的情感。
2.坚持音准训练,奠定歌唱基石
教师应开展音准训练,以帮助学生打好歌唱基础。音准是歌唱的基础,关系到歌唱的质量。人们说的“五音不全”其实就是音准没有把握好。可以说,音准是唱歌的灵魂。只有经过长期练习,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审美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可坚持在每节音乐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根据柯尔文手势模唱音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多变换手势,让学生先熟悉唱名5和唱名3,随着学生熟练度的不断提升,再加入唱名1,接着加入唱名6和唱名2。除此之外,还可借助学生熟悉的几个音来进行小旋律的练习。练习形式多样,如跟琴模唱或者按照柯达伊手势模唱等。当学生熟悉了不同的手势后,教师可开展音程构唱练习。教师可用两只手的高低位置来表示不同声部的音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手势进行二声部的练习。教师可通过形象的手势变化来帮助学生区分音高,使学生对音高产生正确的认知,同时学会自我调整音准,以唱准音。经过长期练习,学生可有效提升音准能力。在教唱《绒花》时,教师提醒学生关注这三个方面:(1)重视字头、字腹及字尾的发音。字头的发音要准确、短促且有力,字腹的发音要响亮,字尾的发音则要短且轻。咬字与吐字的相关细节非常关键。(2)关注乐句的第一个音,做到音正。(3)关注歌曲中的关键词语,认真体会其含义,挖掘相关的情感元素,以引发情感共鸣。
3.多个视角鉴赏音乐作品,剖析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会从乐理与创作理念方面来分析音乐作品,而并未关注情感元素的挖掘。在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效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鉴赏音乐作品,分析其中的情感元素:(1)音乐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的艺术精神的由来。因此可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提高学生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2)讲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通过旋律与节奏来理解音乐作品所展现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引导学生借助已掌握的乐理知识以及平时积累的鉴赏经验,感受音乐作品展现的情感,以有效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鉴赏。首先,讲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聂耳幼年时期的生活非常贫困,但他没有放弃学习,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并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抗战时期,聂耳主动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借助音乐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积极抗日。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了聂耳的生平,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音乐作品中包含的保卫祖国的决心,并被他的爱国情所感染。其次,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这是我国被侵略者践踏的时期,也是中华儿女奋力抵抗侵略的时期。当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后,学生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其传递出的激昂情感,并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最后,讲解情感的抒发方式。《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能够体现激昂的情感,是因为歌曲的旋律、速度以及节奏的完美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乐理分析,并使学生在鉴赏音乐时融入情感。在教學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音乐作品,以有效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歌唱时能更好地传达歌曲中隐藏的情感。
4.以律动为“情感唤醒”的辅助
适当地律动对于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学生的性格内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乐感。当遇到一些节奏欢快的音乐时,他们也会跟随音乐舒展自己的身体。《雷鸣电闪波尔卡》《蓝色的探戈》以及《青春舞曲》等乐曲,学生非常喜爱。在课堂上播放这些乐曲时,学生会跟随音乐轻轻摇摆。听《蓝色探戈》时,学生会随着节奏摇头晃脑;听《青春舞曲》时,学生会模仿新疆舞中的移颈动作……假如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释放,他们便无法在演唱歌曲时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画指挥图的习惯,通过指挥图将节奏的强弱规律展现出来。在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节拍后,教师可加入一些简单的律动,如在教学《蓝色的探戈》时,引导学生在每个小节结束前做甩头的动作;在教学《青春舞曲》时,加上了翻腕等肢体动作。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释放情感。
总之,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空间,帮助学生细细体会歌曲中蕴藏的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倪浩.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思考与实践[J].科普童话,2020(1):62.
[2] 尉肖肖.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思考与实践[J].新校园(中旬),2015(12):15.
[3] 米喜梅.让文明插上歌声的翅膀: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文明价值观的培养[J].家长,2019(11):144,146.
[4] 叶丽慧,邢丽芬.把握音准 生动歌唱: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音准”问题及对策研究(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0(8):14-16.
[5] 张惠珍.关注学生学习心理营造和谐开放的歌唱教学环境:中小学课堂歌唱教学案例剖析[J].音乐天地,2009(2):14-16.
(责任编辑 王嵩嵩)